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36

第36章 迷彩之师 (35)

沈高祥说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如项目前期的报批手续,因为勘察、设计、招标等在后方,项目按照属地审批,相关的报批衔接较为复杂。白家乡离县城乔庄路途遥远,路况较差,整个项目审批花了相当大的力气,立项、选址、方案审查、可研、初步设计、概算批复、征地拆迁、土地预审、施工图设计、图审、环评、消防、质检、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都是一项项、一个个部门地去跑、去办。

印象最深的是白家乡学校项目,地质条件较差,场地平整需要大量的塘渣,最深的地方要填7米,总方量是6万多立方米。这样的工程在浙江也许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青川,运输不便、取土不便。306个人工挖孔桩桩位,深度达到15米,挖到13米深的时候,工人就不肯下去挖,怕产生有毒气体。后来想了个办法,买了几只鸡,每天在下去之前,先把鸡吊下去10分钟,没有问题再施工。

连续不断的余震,艰苦的生活条件,高强度的施工,再加上“7·16”洪水的影响,民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初步统计,学校项目总共干过活儿的民工超过1000人。这些都无形增加了工作负荷和压力,经常半夜12点还在工地忙碌。沈高祥说,在援建工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家只会想到一点:怎么解决?怎么尽快解决?

2009年8月28日,白家乡九年制学校终于顺利通过竣工验收,9月1日,孩子们搬进了新学校。

“学校这个项目只是援建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这些以前只能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上看到的场景,现在自己在经历着,在体验着。”

当问及援建的体会,沈高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跳出原来的生活圈子,体会外面不一样的世界,更好地了解国情;二是长时间、远距离地离开家,发现对家的感觉是全新的,特别是父母生病不能照料,妻子怀孕不能陪伴,儿子出生不能在旁抚养,这些遗憾,想必也是生活的一个组成吧;三是提升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最重要的。对于生活、工作等有了新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好的把握。

张锡君,出生于1980年1月,2004年毕业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绍兴县援建指挥部项目建设组副组长。

张锡君是凉水九年制学校工程建设的联系人。学校工程工作量大、任务重、工期短、质量要求高。为了做好前期的征地工作,保证学校工程能够及早开工,他和凉水镇政府的干部们一起,连续20多天不分昼夜地深入村户,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有时,遇上“钉子户”,他就十趟八趟地跑,耐心地疏导讲解。不知碰了多少钉子,遭了多少白眼,挨了多少指责,受了多少窝囊气,但他毫不气馁,即使磨破了嘴,累坏了身子,跑软了腿,也要把这项工作拿下。终于,那些先前有情绪的群众,被这位绍兴小伙子打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张锡君出色地完成了征地任务。

2009年1月12日,学校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后,张锡君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起来,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这里。每天早上6点前起床,晚上忙到深更半夜。有时刚睡下,工地上有急事,一个电话,张锡君二话没说,就赶去处理。为了确保2009年9月1日凉水学生能够进到新学校上课,他近两个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应时饭。1.5万余平方米工地上,到处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

在“7·16”特大洪灾中,张锡君和其他同志一道,不顾安危,连续48小时坚守在学校援建工地上,组织援建企业工人疏沟排洪,转移设备和人员,确保学校工程的安全。

入川搞援建,在绍兴的张锡君父母,最担心的不是儿子在千里之外能不能吃苦,而是怕他耽误了终身大事。原来,已到而立之年的张锡君还没有成家。好几次家人替他找了对象,让他回去相亲,张锡君都因工期紧、工作忙而没有回家。当同事们说起此事时,他总是腼腆地笑笑,老婆会有的,援建结束回去还来得及。

“瓦砾乡由宁波市宁海县、镇海区援建,来了六个人,除了一个指挥长、一个副指挥长,杨宏财、艾金珠、徐悦城、郑为武四个全是年轻人,他们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大家都叫他们‘四小龙’。”宁波援建瓦砾乡分指挥部指挥长李恒贤十分风趣地说。

杨宏财是分指挥部的规划建设科长,来这里的吃住条件比宁波的条件相对要差许多,更主要是压力特别大,基本没有休息时间。杨宏财负责学校项目重建,抓质量、抢进度就是他最上心的事。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工地,跑完工地才回来吃早餐。他发现问题决不手软,有一次发现一个监理对一些质量细节没有及时发现,他马上找到监理公司,要求调换人员。还有一次,他发现的问题,施工方没有及时整改,他气得当场把手机摔在桌上。自那以后,没人敢偷工减料了。当瓦砾乡中心小学的工程质量获得了四川省“天府杯”奖时,老百姓和学校师生开心的笑容让杨宏财觉得苦尽甘来。

杨宏财在援建一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艾金珠是分指挥部综合管理科科长,曾被评为宁波市镇海区“十大杰出青年”,是分指挥部唯一当过兵的人。他的工作很杂,搞财务、后勤采购、信息、产业发展等。2009年9月他的小孩得了甲型H1N1流感,高烧39摄氏度,不能上学,隔离住院一周,双方的父母又离得远,妻子整天手忙脚乱,给艾金珠打电话时忍不住哭起来:“怎么办啊,你快赶紧回来吧!”当时,正是瓦砺场镇建设的关键时期,艾金珠只好告诉妻子:“大家这么忙,哪能抽得出时间,你就辛苦点,等援建结束,一切活儿我全包了。”

艾金珠很认真,做事一板一眼,特别是后勤工作,繁琐而又不起眼,就拿买菜来说,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到乔庄去买菜,为大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徐悦城是“四小龙”中唯一的未婚青年,负责人畜饮水工程,是个很实在的小伙子。

找水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早上爬上山去,晚上才下山来,瓦砾乡80%是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他就这样连续一个月,和同事们寻得几十个水源点。工程设计、预算、施工、质管、验收,都做得井井有条,但人一下子瘦了五六公斤。两个指挥长很心疼,他说:“没事,就当做减肥运动吧。”徐悦城是独生子,妈妈最担心的是他还没有找到女朋友,他总是哈哈一笑:“我人还年轻,到时会找到媳妇的。”

郑为武是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负责场镇交通建设。由于瓦砾乡的道路布点很散,施工条件差,在通村通组的道路建设中,郑为武跑遍了42个组,搞实地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质量监管。

上河村6.1公里的通村水泥道路硬化,18条通社道路的修通,都凝聚着他和指挥部同志们的心血。郑为武业务能力强又肯钻研,群众修路都要来找他做技术指导员。他也总是不厌其烦,有求必应,老百姓都很喜欢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青川的雨啊

有人说,地震前的青川,地如其名,青青的山、青青的河,到处是醉人的绿。然而对所有援建人员来说,青川的水、青川的雨,特别是2009年“7·16”特大洪灾、2010年8月中下旬的暴雨泥石流,让人刻骨铭心,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两年援建,700多个日日夜夜,就是一段伴随着山洪、暴雨、泥石流、滑坡、余震的艰难历程,是让许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历程。

先说说2009年吧。

第三章 (27)

从7月14日起,青川县遭遇了特大洪灾,在不到70个小时的时间里,降雨量超过了417.3毫米,到处是塌方和泥石流,交通中断、电力中断、供水中断、互联网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中断、通信时断时续……这个刚刚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山区贫困县又面临一次劫难……

15日晚,史济权每隔两个小时就到乔庄河查看一次水势,发现乔庄河水上涨很快。天一亮,史济权立即召集党委成员商议对策。

指挥部党委提出:“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要严密做好防控工作,保证援建人员、项目、工地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力抗洪救灾。”

停电、停水,吃饭和日常生活遇到暂时困难,但抗洪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停。

密集的暴雨点打在浙江建工项目部会议室的板房上,噼里啪啦地响成一片,会议室内气氛异常紧张,史济权眼里布满血丝,双眉紧锁,一身衣服湿漉漉的,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大家围绕保桥和保民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甬川桥的支架拆不拆,今天必须作出决定。”县委副书记罗云脸上现出十分为难的神色。

甬川桥由宁波援建,历时9个月,投资1115万元,是即将交付的东山安置小区800户居民进出的唯一通道。桥体混凝土刚于6月25日浇筑完成,眼下正处于养护期,如拆了支架,该桥将报废,巨额投资付诸东流不说,目前住在临时板房的群众就不能按期搬入东山小区,空地腾不出,宁波的后续援建项目就无法落地;如不拆支架,万一上游水势过猛,密集的支架挡住泥沙和漂浮物造成河道堵塞,将给北井坝板房区几千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一番争论之后,该说话的都说了,会场上开始安静下来。史济权、楼剑刚和几名技术人员又经过一阵低声商量,史济权说:“刚才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天大的事,宁波援建要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甬川桥投资大,位置重要,对援建工作及后续项目推进乃至我们的工作信心影响极大。”

“指挥部商议之后认为,未来几天里,乔庄河上游的降水量无法准确预测,降雨量的集中度无法准确界定。为此我们拟采取既保民又保桥方案,暂不拆除桥体支架,在桥的两端河岸开挖两条近20米宽的泄洪通道。”

话音一落,许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施工单位立即实施,三天后,这一方案得到了验证,北井坝居民区安然无恙,甬川桥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洪水过后经检测,桥基本完好。

16日清晨,被一夜暴雨闹得没睡好的援建人员刚起床就接到命令:全体人员立即参加抗洪抢险。

10分钟后,宁波市援建指挥部人员身着清一色的海蓝色迷彩服,出现在青川县卫生系统板房区。

这一区域内,有青川县卫生局、县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大队等单位,板房中有大量的医疗设备、药品,许多设备和药品是未启封的全县医疗备用物资,有的还是前一天刚从外地采购的新型疫苗。板房内积水较深,一些设备和药品已经泡在了水里,卫生局干部职工心急如焚,但由于县城普遍遭灾,人手紧缺,此时宁波援建人员的出现犹如神兵天降,让他们喜出望外。

副指挥长王梁慧与县卫生局简单对接之后,立即进行调度,分配力量,火速抢救物资。

大雨一直未停,援建人员个个浑身湿透,积水淹至膝盖以上,长筒雨靴里已被水灌满了,走起路来十分吃力。水中漂浮着散落的药品和一些医疗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身上负重,水下地形不熟,搬机器设备的人手脚都被划破,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奋力抢搬,宁波援建指挥部为青川县卫生系统抢救物资近千万元。

16日中午,乔庄河小坝板房区河堤决口,沿河岸600户居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宁波市援建指挥部立即要求宁波建设集团紧急调集钢管送到决口处,宁波建工集团火速组织青年突击队抢险。

命令发出后,宁波建设集团立即从黄坪小学工地调运钢管,冒着沿途有洪水和随时塌方的险情,不到40分钟,一车钢管就送到了堤坝决口处。同时,宁波建工集团迅速抽调40余人组成钢筋组、架工组和泥工组,做好施工准备。

堤坝决口约20米,坝顶到水面高约8米,抢险指挥部决定采取先在决口处水中固定钢管架,然后填放沙包的办法封堵决口。水中凭空固定钢管架,对施工人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天下大雨,浑身湿透,钢管很滑,施工难度较大,再加上坝体疏松,河中水流湍急,情况十分危险。宁波建工集团的杨建军、李兵、徐来才等三人将麻绳一端系在自己腰上,另一端交给岸边群众,跳入水中,在武警战士的协助下,迅速熟练地搭起钢管架。岸边围观的群众被宁波援建人员的英勇行为感染,他们有的跑过来帮着拉住系着人的绳子,有的帮着向水中递钢管,有的帮着灌沙袋。自发过来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一支由援建人员、武警、群众等近200人组成的队伍在暴雨中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