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47

第47章 迷彩之师 (46)

在建峰乡,富阳市分指挥部为农户们建起了零排放的生态种猪扩繁场,利用菌种分解粪便,既环保又省钱;在金子山乡,临安分指挥部从家乡请来技术员实地指导,办起了万只獭兔养殖场,开发千亩食用笋、山核桃基地;在白家乡,余杭分指挥部帮助村民建起了千亩樱桃基地和马村贡米基地;在竹园镇,杭州市指挥部组织种植户、养殖户成立了产业经济合作社,在田里搭起了成片的蔬菜大棚。杭州援建不光帮助青川发展养殖种植,还帮助他们销售,开辟货运绿色通道,培训青川劳动力市场。并组织杭州卖场、超市销售青川的农副产品,增加了青川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当地老百姓的收入。

灾后重建中,青川成了一个“大工地”,332名援建干部、12000多名援建人员在这里挥洒汗水、日夜奋战。

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赋诗称赞:

身着迷彩好威风,

援建青川要立功。

横刀立马当今谁,

看我月明众英雄!

感恩广元在行动

行走在青川的每一个乡镇,在每一段公路上,都能看到浙江各地的工程车和指挥车辆,都能听到浙江口音,都能看到穿迷彩服的浙江各地援建人员,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对口援建工作在青川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如果说灾难之初是灾情让人们牵挂的话,那么,因为援助,因为重建,因为携手并进、共渡难关,广元人的感恩情怀,更让世人动容。

人们记得,大地震后不久,通往极重灾区青川的公路上出现了一群群手举感恩牌的孩子们;

人们记得,在酒家垭隧道通车之前,山梁上那一张张小木桌、小木桌上那一杯杯茶水,在无声地恭迎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

人们记得,新年之际关庄学校的孩子们在心愿纸鹤上写下的感恩话语……

重灾区广元涌动着感恩的热潮。广元城里,感恩墙、感恩小巷、感恩街道悄然出现,感恩事迹不断涌现……

在广元、青川,感恩既具体又实在,既丰富又简单:寄一封书信、写一个招牌,送一个微笑、说一句暖语……

罗强在“5·12”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接受《四川日报》记者采访时一句“广元崛起需要感恩精神”道出了广元人民的心声。他还具体阐述道:“少些观望多实干,少生是非多友善,少点计较多奉献,少些埋怨多感恩,广元人正是以这种‘四少四多’的理念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广元崛起需要感恩精神。”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汉语中,“恩”字从心、从因。牛津字典里“感恩”是指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从5月14日开始到7月下旬,在救灾车队通行的公路上,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举起一张“你们辛苦了!”的纸板,旁边,他的同伴也举着写有“加油”、“谢谢”、“我们爱你”等字样的纸板,站在从竹园到青川的公路上,向赶往青川救援的人们表达感恩之意。由新华社记者陶明2008年5月16日拍摄的一张新闻图片,让人们记住了青川,记住了灾区的那些感恩娃娃。徐广就是举牌娃娃中的一个,他现在是马鹿小学六年级(3)班的学生。

“你们辛苦了”

“感谢叔叔阿姨”

“谢谢亲人解放军”

……

朴素的话语

稚拙的笔迹

简易的木板、纸牌

高高举过头顶

那是马鹿乡的孩子们

那是红白镇的孩子们

那是青川的孩子们

那是北川、汶川的孩子们

那是灾区的孩子啊

小小的感恩牌

会聚无边的爱

为天空和大地重放光彩

一个人,懂感恩

生命将会又一次绚烂

一座城市,懂得感恩

崛起的将不仅是工厂、民房、学校

更有精神、信心和力量

蓬勃生长

海拔1200米的酒家垭山颠,寒风中,66岁的雍如从艰难地直起佝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背后的树林,在荆棘密布的灌木丛中,寻找干枯的树枝、荒草抱回火堆跟前。一阵风吹过,刚刚被点燃的荒草熄灭了,他趴下身体费力地吹着,当火焰再次闪亮后,他笑了,沾满了黑灰的脸阳光灿烂。

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烧开一壶水,一锅像他内心一样滚烫的水。

再过20多天,就是春节。他在这里已经坚持了将近一年。这一年里,他究竟烧开了多少壶水,添满了多少人手中的水杯,又温暖了多少颗心,他没有计算过。但是,在这个茶摊周围,拾干柴已很困难了,为了一小捆柴火,他有时甚至要走一两里路。

一个老人一年的坚持,一颗灾后感恩的心,就这样温暖着酒家垭山颠、温暖着经过这里的援建者。

雍如从的家位于青川县黄坪乡解放村,在大地震中,他家的几间房子全部被毁,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儿子儿媳不堪打击,双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对雍如从又是一个巨大打击。

悲痛的背后,也多感动。地震发生后不久,当地干部就来到他的家中,送上急需的食品和饮水,接着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志愿者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很快,在酒家垭山顶建起了过渡房,患病的儿子媳妇也被送到医院治疗了……目睹一辆辆各地救灾援助的车辆从他家门前经过,特别是大热天里,看到长途跋涉、口干舌燥、劳累疲惫的援建者来来往往,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感动,最后想到以为来往的行人和驾驶员免费送茶水这种方式来感谢浙江,感恩社会。

2009年大年初一,雍如从和老伴便在门前的山垭口上设立了感恩茶水点。老伴负责到一公里以外担水,雍如从则负责在公路边给过往车辆驾驶员及行人端茶送水。

于是在海拔1200多米的青川县酒家垭山顶的公路边,一所过渡房旁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免费供应茶水。路边一个小桌子上每天放着更新的两杯茶水和一壶新鲜的开水。

春去冬来,从不间断。

“千万不要写我,我做的只是芝麻大的小事。”他念叨最多的是别人对他的好,谁给他捐了款,谁给他送了东西,谁给他说了谢谢……而他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对这无数帮助的一种呼应。

在灾区,与雍如从一样心怀感恩的人还有很多。

新年到来,贾康,这个在地震后高举标语牌感恩的男孩,又悄悄长大了一岁。而当回过头来,去细细考察这个男孩19年的人生历程,才会发现,地震后他在马路边上高举标语感谢解放军之举,其实并非偶然。

在父亲贾军太的眼中,作为独生子的贾康一直相当懂事。地震后,虽然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每次回来,他总要带点蔬菜水果,拦都拦不住。买水果的钱都是他从仅有的费用里“挤出来的”。父母回家,一盆热水早就准备好,奶奶的水缸,他回来总是挑得满满的。

贾康说,孝敬父母、感恩他人,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义。

2008年12月23日,一封特别的感谢信送到宁波援建指挥部茶坝分部。

这封感谢信长达3000多字,写在一块长121米、宽1.2米的红布上,共有1000多名群众的签名。

据时任茶坝乡党委书记张元军介绍,茶坝乡条件相当艰苦,无论从哪个方向出乡均要翻越大山,东南面的最高峰马鞍山海拔约2035米,茶坝乡的大部分耕地开辟在坡度45度以上的山坡上。宁波援建人员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走遍全乡9个行政村13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乡干部和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党员李良定、梁书礼等人轮流背着这封特殊的感谢信,逐村逐社进行感恩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援建、铭记援建。

第五章 (4)

张元军说,茶坝乡党委、政府也注重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行动感恩援建人员。重要节日、茶坝分部每个同志的生日,乡党委、政府都要送上一些小礼品和给他们的家属打电话,让这些援建人员真正感受到茶坝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茶坝有亲人般的温暖。

“感恩仅仅依靠民间的自发行动还不够。”罗强说,“感恩教育、感恩文化的倡导要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精神家园重建,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

2009年12月30日,上午11点10分,一架银色空客A319飞机稳稳地停靠在广元盘龙机场,市民万桂英下飞机,不过半个小时,顺利抵达广元市区的家中。她算算时间,从杭州萧山机场飞回广元,整个行程还不到三小时。而在从前,广元和杭州之间没有开通航线,要绕道成都,行程至少要六个多小时。

大地震后,因为对口援建,有数以万计的市外人士前往广元,有公务员、志愿者、老师、医生等。据粗略统计,震后到广元的浙江人,前后多达几十万,带来的资金和物资总共超过几十亿元。再往前追溯,早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就开始对口支援广元。

“广元必须要懂得感恩。”就在灾区孩子贾康把一张写着“谢谢你”几个字的纸板高举在头顶的同时,这个信念也在罗强的内心激荡。大灾之后百废待兴,灾区要说物质感谢,的确难以拿出手。但是感恩,怎么表达?

广元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感恩教育。“多点理解、多点宽容、多点努力。”“感恩自强谋发展、立足岗位做奉献。”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开通 “感恩航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复航并不简单,因为更重要的是,停航后,各大航空公司对开通广元航线已失去了信心。

2009年春节开始,广元人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复航的艰苦沟通和协商,终于,曙光重现。

2009年3月7日,完成民航总局校飞中心对机场设施设备的校验;3月底,完善了航线规划和市场调研工作,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签订了北京至广元营运合同;4月24日与中航油签订了供油及资产无偿使用协议,确保了飞行航油保障;两天后,通过了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复航检查验收;又是一天后,领到了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广元机场使用许可证》。

2009年5月8日,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北京—广元的航线正式开通。七个月后,广元—杭州的航线开通,此时,已经有1.5万人先后搭乘北京—广元航线的航班。

一系列感恩活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针对青少年的“十、百、千、万真爱行动”;“感恩自强、重建家园”模范事迹报告会举行;将每年的5月12日命名为感恩日,每年的5月定为感恩月;在青川、在剑阁、在利州,当地政府将数十个援建学校、工业园、企业命名了具有感恩特色的名字。

2010年1月17日,海地地震之后几天,广元各地市民就纷纷走上街头,为海地灾区民众募捐。当天,仅在市区的一个点,就募集到善款上万元,捐款者有卖菜的主妇、蹬三轮车的师傅,还有匆匆而过的上班族……

2009年春节前夕,数千封感谢信从广元飞出剑门,飞到浙江、黑龙江……

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们用24种粮食,创作了一幅《总理来到枣树村》的大型粮食拼贴画,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灾区人的谢意。

利州区南河坝石马社区,当地居民为震后修缮一新的巷子取名 “感恩巷”、“报恩巷”、“知恩巷”。

在剑阁,数百名中小学生在剑门关下种下一片树林,取名“感恩林”,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态的感恩。

在灾区许多场景感人至深,让援建人员至今还历历在目。

萧山指挥部的肖爱民说,2008年10月8日,他们徒步走进了深山。这里是竹园镇最边缘的河口村,地处最西南,紧邻江油市。指挥部一行七人在村镇干部的带领下,步行近三个小时,蹚过两条溪水,才到达目的地。原有进村的十公里村路已在地震中全部垮掉,三座简易漫水桥也不复存在。村民们早早地等在村口,还自发地放起了鞭炮,村长则跑上前来,拉着他们的手,激动地说:“恩人哪,我们早盼着你们的到来!”听着他们的诉说,肖爱民们一边安慰着,一边将这里的灾情和困难作好记录。因为已是午饭时分,村里的倪书记硬是把他们拉到家里。

还未坐定,就来了许多村民,端着各自做的菜,有当地的腊肉,有他们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肠,还有蘑菇炖鸡,将两个方桌摆放得满满当当。一位年纪较大的村民走到他们面前,深情地说:“没什么好招待的,大家就凑合着向你们表达一份情吧。一碗自己做的菜,虽不值钱,但它代表着我们感恩的心呀。”肖爱民说,望着老乡们信任的眼神,为百姓办实事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时,倪书记端起酒杯,动情地说:“这是杯希望酒,我代表全体村民敬各位了!党中央、国务院派你们来对口援建,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积极展开自救,配合你们做好工作。”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真情流露。

值得欣慰的是,在后来的规划报批中,老百姓期盼的这条民心路,被列入了援建项目中。这就是总长13081多米、总投资605万元的竹园镇河口村村通道路工程。道路建成的那一天,河口村的村民敲锣打鼓,将锦旗送到了指挥部,也把那份喜悦之情、感动之情传递给援建者。

富阳指挥部赵立群说,在援建中最让他感动甚至流泪的,是当地他们老百姓憨厚淳朴的点点滴滴。这里老百姓的收入很低,建峰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不足老家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贫困户和绝对贫困户非常普遍。因此钱对这里的老百姓来说,应该是相当紧缺和重要的。可赵立群感到,当地老百姓在对钱的认识和处置上,做到了许多他们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