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者报·旧闻(0223)
849100000006

第6章 国学 (1)

标:才子解缙的悲剧

解缙是明朝永乐年间有名的大才子,民间传言他是天上寿星老的神鹿下凡,从小就聪敏好学,名闻乡里。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缙高中进士,此时正是太祖朱元璋在位,年少多才的解缙十分讨朱元璋的喜欢,被任命为庶吉士,可以常伴皇帝左右,一日太祖叫着解缙的字说道:“大绅啊,朕和你名义上是君与臣,在情上却是父与子啊,你要对朕知无不言,竭尽忠诚。”被皇帝亲切地叫着字,又誉为情同父子,让年轻的解缙更加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了。后来他连夜向皇帝呈上了自己的著名奏折《万言书》。在这份奏折中,他批评皇帝朱元璋“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又说“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室,复及其乡”。直指当今万岁政令严苛,赏罚不明。到了文章的末尾他更是语出惊人:“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也。”这下他不仅把皇帝骂了,而且连满朝文武大臣也被他狠狠的奚落了一番。至此,朱元璋对他是好感全无,到后来他又上书《太平十策》,继续这种进谏的行为,皇帝忍无可忍,罢了他的官职,让他回江西老家反省。回了家的解缙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还是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皇帝不疼大臣不爱的他直到建文帝登上皇位,才回京弄了个翰林待诏的小官职。

解缙的转折发生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这位新皇帝虽然听说过这位“狂生”的名声,但是又仰慕其才华,最后还是把他提拔为翰林学士,这翰林学士别看只有正五品,在现在看来就算是个副厅级干部,但是这学士可以常伴皇帝左右,实际上是皇帝的顾问和亲信。因此是官阶不高但是位置显赫的要职。而解缙登上人生的顶峰,则是奉永乐皇帝之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明成祖即位不久,便对解缙表示:“天下古今许多事物,分散记载在各种书籍上,查看起来实在不容易,朕想编一部大书,把有书契来的书籍全都编纂在一起,查阅起来,不是像探囊取物一般么?”解缙听了皇帝所言,就表示愿意接受这项任务,于是他从礼部和国子监等部门抽调来一百多人开始编写,初稿定名为《文献大成》,永乐皇帝初阅后很满意,更加重视修书工程,竟派了自己的亲信道衍和尚姚广孝和刑部侍郎刘秀褫一起协助解缙修书。

眼看着皇帝的宠信大臣来协助自己来修书,解缙更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前后动用了上千人,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到永乐五年,终于修成了这部全书。永乐大帝看着这部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装成一万多册的奇书甚是满意,亲自为这部书写序,并以其年号命名此书为《永乐大典》。

为永乐帝文治武功立下汗马功劳的解缙大学士也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二春,皇帝不仅亲自给谢缙的儿子解祯亮定了大学士胡广的女儿为妻,更是连给朝廷大臣写评议的殊荣都给了解缙,此时的解缙真是红的发紫,但是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解缙的“毛病”此时又发作了,面对官阶高居一品二品的朝中重臣,他给人家的评语不是“薄书之才”就是“不远小人”,更有甚者他直接说某大臣“诞而附势”。这下好了,十个大臣有八个得挨了他的骂,虽然解缙是正书己见,所言也大都属实,但是他因此却也得罪了好多朝廷重臣,于是不断有人向皇帝进谗言,刚开始永乐皇帝还念着解缙的功劳不说什么,但是天长日久,也开始疏远解缙。可是解缙却浑然不觉,依旧是我行我素,他不知道此刻杀身之祸也越来越近,而压倒他的最后一刻稻草,就是皇帝权利问题的核心——立储问题。

永乐皇帝不是很喜欢长子朱高炽,却非常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因为这次子十分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并且在发动靖难之役时,这儿子还一直在自己的身旁冲锋陷阵,立下了大功。为此朱棣就想废长立幼,把朱高煦推上皇帝的宝座。解缙从国家的纲常伦理出发,是希望皇帝立长子的,他看准了皇帝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一点,向皇帝进言说:“您如果希望朱瞻基当皇帝,就一定得立他的父亲当太子继承您的大位,否则朱瞻基是当不上皇太孙的。”解缙的话虽然不多,但是句句说到皇帝的心里,朱棣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还是决定让长子朱高炽继承大位,即是开启仁宣之治的仁宗皇帝。解缙做了一件为国为民的大好事,但是却因此得罪了炙手可热的朱高煦。

经不住爱子和重臣的唆使,又加之解缙的行为有时很让自己难以接受,朱棣终于开始厌恶解缙,先是将其贬官到广西,后来有押解到京师下了大狱,而且这一关就是五年。永乐十三年(1415),朱棣偶然看诏狱中的囚犯名单,发现了解缙的名字,便对锦衣卫都指挥史纪纲说:“解缙还在吗?”心领神会的纪纲回去后便将解缙骗醉,扒光了他的衣服扔在雪地里冻死,一代才子学士解缙就这样没了性命。

解缙虽然孤傲,但是他才高八斗又忠君爱国,却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在专制的封建时代,大臣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里,解缙的性格和正直的言行得罪了最高统治者,让他最终成为了政治角力的牺牲品,又不禁让人慨叹一番。

(摘自《辽沈晚报》)

标: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中,司空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惯,原指习惯。成语原意指司空见惯了美女,现指对某一事物见多了也就不足为奇。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关。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司空;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名声,所以邀请大诗人到家中赴宴,还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

宴会上,李司空叫来一名妙龄歌妓,只见这位歌妓高髻云环,宫样装束,十分艳丽。歌妓一边翩翩起舞,一边用轻柔、婉转的声音,一扬一抑地唱名曲《杜韦娘》。

生平第一次遇此情景的刘禹锡,感触很深,诗兴也油然而生。他当即赋诗一首,赠给李司空,诗云:

高髻云环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此妖艳的歌妓,动人的曲调,奢华绮靡的场面,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而对李司空来说,却并不稀奇,是经常见惯了的东西。

后人便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摘自《书刊报》)

标:冯诚修诗社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