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42

第42章

格萨尔故里行

杲文川

汽车在盘山道上吃力上行,远处的雪山在湛蓝的碧空映衬下,愈加显得银光闪闪,英姿诱人。坡下是湍急的河流,巨大的咆哮之声。这一行车队的面包车上,“相约格萨尔故里”的大字格外醒目。

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而且是藏族、土家族和蒙古族地区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活形态的史诗。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列入2002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2002年春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在视察甘孜州时,曾亲笔题字“中国?四川甘孜州岭?格萨尔故里”。6月中旬,由全国格萨尔工作办公室和甘孜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相约格萨尔故里”活动,拉开了全国《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十几位格萨尔学专家、全国7家电视台和12家报刊、电台的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翻越雪线以上的二郎山,沿着雅砻江上行,去寻找雪山大川之千年古国的神秘遗踪和蒙古族人民心中神圣的英雄格萨尔的遗迹。

沸腾的草原

车过德格县的措阿乡、马尼干戈、窝公乡、竹庆乡、浪多乡,我们好几次以为是到了目的地——格萨尔出生的阿须草原,因为欢迎的队伍越来越隆重,越来越盛大。汽车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一天,忽见前面煨桑(用烧松枝升烟来迎祥祈福)之烟又起,几百辆摩托车前面插着大朵的塑料花束,车后插着缤纷的彩旗。热情的牧民们,身着盛装,手捧哈达,激情欢呼,“扎西德勒”。汽车飞驰而过,几百辆摩托车前呼后拥,夹道而行。到达阿须草原时,只见上千的牧民骑马前来欢迎,他们在马上挥舞着彩旗,高呼着:“扎西德勒!”,仿佛在迎接着格萨尔王的凯旋大军。由于山路不好走,牧民们已等了几个小时,可他们热情不减。可见格萨尔王在藏族人们心目中,具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鼓角、唢呐奏响了热烈欢迎的乐曲,长长的芒号低回的和声在山谷中回荡。喇嘛僧人们头戴龙、虎、豹、狼各式面具,手持各式法器,随队起舞。远近十里八乡的牧民也都赶到阿须草原,参加“相约格萨尔故里”的盛大庆典。当地牧民以古朴传统的藏戏来颂扬格萨尔王伏妖镇魔、拯救人民的英雄故事,扮演格萨尔妻子的演员通过激越高亢的唱词赞颂着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盛大的演出,沸腾的草原,独特的歌舞,热忱的牧民,使每位远方的客人激动得难以入眠。

翌日清晨,我走出帐篷,方才发现阿须草原的壮美、迷人。8万多公顷的阿须草原被四周的青山环抱其中,雅砻江水蜿蜒其上,映衬着蓝天、白云、骏马、肥羊……古朴肃穆的格萨尔纪念堂就坐落在这诗一般的意境中,我恍然大悟,只有在这样美如仙境的大自然中,才能产生出如此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诗。据说《格萨尔王传》现已发现700多部,2000多万诗行,1亿多字。如以2000万诗行计算,将是《荷马史诗》的722倍。

在晨光中,我们参观了传说中格萨尔的出生地和他幼时射魔鸟时登踏过的脚印。1790年,岭葱土司在格萨尔出生地旁建起了“格萨尔王庙”。“文化大革命”时曾遭破坏,重建时改称“格萨尔王纪念堂”。堂中塑有格萨尔王骑骏马驰骋的巨像,靠背上塑有13座骑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12大佛,其左右各有能征善战的猛将和烈女数名。当地领导和专家学者在纪念堂附近举行了格萨尔青铜像奠基仪式,并种植了一小片生态林。

在龙灯大草原,我们观看了格萨尔王53米×53米的点将台;在翡翠海,我们聆听了格萨尔妻子珠姆的美丽传说;在砻垭乡,我们察看了格萨尔王大将甲察城堡遗址;在嘎拖寺,我们抚摩了传说中格萨尔王留下的铠甲、头盔;在德格街头每一位青年妇女的装饰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格萨尔妻子珠姆着装打扮的影子;在绒坝岔,我们听说了格萨尔王寄放战马,留下良种的故事……可以说甘孜州的一草一木,到处都流传着格萨尔王的神话传奇,康巴大地的山野、草原、湖海、江河,到处都遗留着格萨尔王的印记、典故。参观期间,我们无时不在感受着格萨尔文化对我们的感染和震撼。

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

与西藏只有一条金沙江相隔的德格县和拉萨以及甘肃的拉卡楞并称是我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坐落在德格县欧普龙山沟口的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印刷技术最精湛、原材料最考究而居三大印经院之首,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等美誉。它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由德格第42代土司、第六代法王却加·登巴则仁创建。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它坐北朝南,红墙平顶,质朴而庄严。内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版29万余块,文字字数达5亿多个,这些典籍对于研究藏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些收藏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为我国民族文化一株璀璨的奇葩。

修建德格印经院选用了400名木匠、瓦匠、雕刻匠、工匠,建了40个月才建成经院主体。又用136名工匠,干了两年,才完成内部装修。共计花费了38000公斤茶叶。印经院的一层是经堂和壁画,内有258年历史的观世音佛壁画;二层是经版库,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着各种木刻经版。在二楼的印刷现场,两个工人一组,在用古老的方式飞快地印刷着经文。据说这里的印刷品流传到西藏、甘肃、青海、云南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许多地方。在二层西厢房里,我们观看了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版版画印刷,版画内容大多数是佛像。德格印经院的手工印刷工艺十分讲究,刻版工匠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印经院规定每天只许刻一寸版面,以保证刻深、刻准、刻得线条流畅。德格造的纸鼠不咬、虫不蛀、久藏不坏。原因是采用了一种名叫“阿胶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须,此物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而易于保存。印经院印刷工艺分为裁纸、泡纸、兑墨、研墨、兑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十余道工序,在这里工作的人不多,但效率极高。

1996年德格印经院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国家、省、州有关单位投资80万元,集资200万元,开始对印经院进行维修。许多外国人都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一还在焕发生机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唱艺人阿尼

在去白玉县的路上,说唱艺人阿尼正好上了我们这一辆汽车。阿尼50多岁,15岁时梦见了格萨尔王,从此走上说唱艺人的道路。

《格萨尔王传》之所以成为活形态的史诗,它的流传方式除了以文本形式流传和发展,主要是靠艺人的口头说唱。这种说唱是一种韵文、散文结合的形式;用散文说白弥补音韵歌唱的叙述不足之处,使听众因唱调婉转多变,故事情节听不完整的缺陷得到了有机的弥补,达到说唱互补,高度的和谐统一。说唱艺人大多都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虽然文化不高,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唱上三五天,甚至能说唱上数十天。他们不知疲倦,只要一说唱起格萨尔来,总是声情并茂,激情满怀。他们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风物传说、民情风俗、山川景色巧妙的融入到《格萨尔王传》故事之中,他们的创造性发挥,使《格萨尔王传》不断得以丰满和完善。

说唱艺人一般都相信“托梦说”,即认为自己的说唱本领是菩萨在梦里传授的。阿尼也这么告诉我们。说唱艺人在藏区一般都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到处流动,过着云游四方的日子。阿尼是靠卖佛教信众所需的小工艺品挣钱度日的,说唱《格萨尔王传》完全是一种信仰与热情。阿尼说,他的妻子8岁就能说唱,他的孙女今年12岁,嗓音清脆嘹亮。我们头一天晚上观看节目,的确看过他孙女表演的珠姆形象,那个节目赢得掌声雷动,很受当地群众欢迎。阿尼曾去过西藏,参加过说唱艺人的演唱会,并获得过政府的表彰。说着,阿尼幸福地拿出那些荣誉证书,自豪地说,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现在我们说唱艺人也有了较高的地位,我说唱的劲头更大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