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55

第55章

格萨尔王:远在深山今“再现”

伍松乔

“太令人振奋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参与项目史诗《格萨尔王传》千年纪念活动启动之际,在丹巴发现的这一大批《格萨尔王传》系列人物石板刻画,其意义怎么估量也不过分!”这是来自北京、拉萨、西宁、兰州、成都、康定等地,参加“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的全国十余名知名格学专家和国内20余家重要媒体记者,2002年6月18日在进入甘孜首站丹巴,观看了石板刻画实物和相关图文资料后的共同评价。

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千年之前形成、并一直口耳相传在我国藏族与蒙古族地区的活形态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格萨尔王传》的抢救与研究被列入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并专门成立了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杨恩洪研究员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全国包括四川展开的史诗抢救工作成果丰硕,但像丹巴这样大规模的石板刻画,还是首次发现。它以确凿的实物,证明了《格萨尔王传》的深远影响及其规模。对它的发掘、整理,将对格学研究以及嘉绒藏族文化、民俗、宗教、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也是康巴旅游的项链上一颗夺目的明珠。”

杨恩洪呼吁:当务之急是尽快成立课题组,集中省、州、县以至全国的有关专家,抓住联合国《格萨尔王传》千年纪念活动的大好机遇,尽快出成果,并作好科学保护与利用的相关规划。

《格萨尔王传》人物系列石板刻画是在丹东乡莫斯卡村由前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寺名的金龙寺一带发现的,总计上千块,仅寺内就有100多块。其内容均为史诗中的人物骑射、征战等情状,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也在半人左右高。作品多采用平面浮雕、阴刻、线刻等多种技法,并随石块的形状因材施刀,自如构图,雕刻形体准确,夸张适度,个性鲜明,形神兼备,民族特色浓郁。

据当地人介绍,这批石板刻画已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地系省级自然保护区,离县城尚有两天的车程、马程。“文革”期间,寺中日穹活佛等和当地牧民将其反扣在庙宇屋檐上,才使它们保存至今。2002年5月,知名藏学家、西南民院民族博物馆馆长杨嘉铭教授等在现场考察后拍摄了金龙寺石板刻画,由此,远藏深山古寺多年的文化瑰宝这才重新亮相于世。

(摘自《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