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07

第7章 (2)

我们正为这隆重的仪式感到不安时,藏族记者战堆说,因为这里的牧民们崇拜他们的英雄格萨尔王,而我们是来寻访他们的英雄的,所以他们才把这最高的礼遇送给了我们。

抵达海拔3800米的阿须草原已是暮色沉沉。著名“格”学专家杨恩洪说,经过考证,这片草原就是格萨尔的诞生地,具体地点在岔岔自然村的吉苏雅格康多。在《格萨尔王传》的《英雄诞生》部中,这样描绘格萨尔王的出生地

名叫吉苏雅格康多,

两水交汇潺潺响,

两岩相对如箭羽,

两个草坪如铺毡。

前山大鹏凝布窝,

后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

左山矛峰是红岩。

这与我们在阿须草原上看到的景致完全吻合。

县里本来在草地上搭了一个“万人帐篷”,可惜因为风太大,支撑的柱子被刮折了,所以草原晚会只能露天进行。

草原晚会也有藏戏演出,戴着各种面具的藏民手提奇形怪状叫不出名的古兵器,在草地上以一种优美的旋律舞蹈起来。藏戏很精彩,但最高兴的事情是有幸被邀请到巴伽活佛家做客。他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活佛。

我们到达巴伽活佛的帐篷时天已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点把这个足有400平方米的帐篷打得“啪啪”作响。帐篷正中的高处悬着格萨尔王的大幅唐卡和华盖,四周是早已备好的藏式小桌。我们在小桌子后面的垫子上盘腿而坐,小喇嘛立即端上了酥油茶、酸奶、牦牛肉。不尝一点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已经吃过晚饭的我们只好再接再厉。

巴伽活佛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一看就是那种饱学之士。他的名片是大红色的,印着8种不同的职务:岔岔寺第六世古杰噶举丹增活佛、岔岔寺密宗修行院院长、禅印寺寺主活佛等。他一一为我们献上哈达,并赠送我们每人一件短袖衬衣和一把雨伞,并说这是表示他自己的一点心意。

从活佛的帐篷出来,雨还是很大,但我们今天晚上只能睡帐篷。不过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讲都是第一次。在草地上密密麻麻的帐篷中好不容易找到属于我们的帐篷时,已经12点了。还好,因为我们的到来,不知从哪里运来一台柴油发电机,有电灯。

睡在从牧民家借来的被子里,我们很高兴地感受雨点透过帐篷,细细地打在脸上,没有一点睡意。

草地上只有雨打帐篷声和发电机的声音。牧民们都已入睡,他们明天还要赛马。这也是他们例外的节日。

之五:令人迷恋的阿须草原

2002年6月21日

当金色的晨晖洒满草原时,我们漫步走出帐篷,去附近的小河边洗脸。这条名为“扎曲”的河流是雅砻江的一个河段,平静而明澈。

草原上,白色的帐篷边升腾着缕缕炊烟,女人们正在准备早餐。空气中弥漫着牛奶、酥油茶混合的芳香气息。三三两两的牧民牵着马儿在近处散步。草地四周的矮草甸上,散放着几匹马驹,不时地欢跑起来,很快乐的样子。

自由旅行者温普林曾多次来过阿须草原,他在《巴伽活佛》一书中多次描述他的感受:“阿须简直就是香格里拉,如果说人间都不曾有这种幻想的话,在那儿我们看见了,无意之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梦境。”是啊,在这里,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比城市里多得多的笑脸、多得多的快乐,那种一时的超脱无法言表!

我们先去参观格萨尔纪念堂。这座纪念堂是在巴伽活佛的资助下修建起来的,活佛的岔岔寺就在一公里外的山坡上。纪念堂主殿正中是格萨尔骑马征战塑像,塑像后是他的13大保护神,此外还有岭国12大将、40位文武官员、8位仕女。

格萨尔青铜雕像奠基仪式进行完后,我们转到格萨尔纪念堂右首。这里有一块形似青蛙的巨石,在民间传说和藏书记载中,格萨尔王的母亲在巨石下搭设了临时帐篷,在格萨尔出生时,其母疼痛难忍,挣扎着爬上巨石,并在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巨石上方挂满了经幡,还堆着几堆嘛呢石,这是附近藏民祭祀的传统方式。

9点30分,我们依依不舍地与阿须牧民道别,顺雅砻江而下,前往106公里外的新路海景区。路边依然有牧民点起“熏烟”欢送我们,战堆说他们很多都是自发赶来的。

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六字真言”的陪伴下,我们到达新路海已经12点多了。这里有成群的牧民、成片的帐篷和藏式午餐在等待我们。喇嘛们在帐篷前点起“熏烟”,腰热寺和竹庆寺的喇嘛们在草地上为我们表演他们最拿手的格萨尔藏戏。

新路海的雪山和海子虽然依旧令人迷恋忘返,但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赶。这里距德格县城有100公里,途中还要翻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

雀儿山是我们迄今为止翻越的最高峰。山脚下有一个道班,山路很险,许多藏族和汉族工人正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路段上施工,我们从车中把哈达献给他们——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在山顶我们遇到了几个背包远足的外国人,真羡慕他们!有朝一日,背起行囊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肯定又是另一种感受。

夜宿德格县城雀儿山宾馆,海拔3288米,还好。我没有去看文艺演出,感冒了,周身酸痛,还有许多稿件要写。

之六:在德格印经院

2002年6月22日

德格县是我国藏区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以前德格土司在藏区也是很出名的。其政事繁荣之时,辖区内有79个县,180多座寺院,现在甘孜州的德格、石渠、白玉等县都是其领地。

今天是我圆梦的日子。因为我对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神往已久,而今天的第一个活动项目就是参观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的喇嘛们排着长队,吹起长号在街道两旁迎接我们。在他们的鼓乐声中,踏着石板路前行100多米,就是德格印经院庄严的大门。一位慈祥的年长活佛站在门口,一一为我们献上哈达。

这座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盛名的印经院,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站在有点局促的院子里,怎么也无法想像,这座建于270多年前的寺院总建筑面积有近万平方米。

它的秘密全部隐藏于坚固、华丽的藏式建筑里。一位小喇嘛引着我们上了二楼,穿过漆黑的过道,眼前就是印经院的经版库。房间是黑洞洞的,他站在通过狭小窗户透进来的光线里,告诉我们,这里收藏的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同时原材料制作考究,技艺精湛,印刷质量高,在藏区三大印经院中位居首位。

这位喇嘛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格印经院一边进行维修,一边着手对残缺印版和新版本印版的刻制工作,到2001年底已补刻和新刻印版8万多块。目前印经院藏有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版29万余块,文字达5亿之巨,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里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德格印经院所藏印版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类。在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和孤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该院所收藏的近400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也都很重要且珍贵。

在三楼,8名印刷工正在飞快地印刷经书。他们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版就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高坐的人迅速从矮坐者手中接过长纸,准确固定在印版的拓面上,矮坐者手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好的书页放在一旁。站在旁边,可以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声。每个印刷组有一人专门负责到经版库取印版,供负责印刷的人使用。用完后,由专门的洗版工人在木质水槽沟清洗,印版晾干后涂上酥油放回原架。

小喇嘛说,印刷工艺大体可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又可细分为10余道工序。近20年来,德格印经院印刷生产流程的变化只有一点,是开始使用成品墨汁而不再自己兑墨,其他工序则一直采用传统方法。

一位戴眼镜的喇嘛说,这里的造纸原料也十分独特,是一种名叫“阿胶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是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我们出门时,活佛一边与我们握手,一边告诉我们,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这里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是十几位专家学者们的座谈会。一路的考察使他们进一步一致确认: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就在德格县阿须乡的吉苏雅格康多。这当然是本次考察的一大成果了,我也很高兴,或者为格萨尔王高兴——他有家了。

德格县的同志介绍说,在德格县,26个乡镇均拥有与格萨尔有关的历史遗迹,且都有格萨尔王的传说。格萨尔王的30员大将、妃嫔的城堡遗址、典故在德格县许多地方存在,现在有与他们相关的行政地名33处。在全县57座寺庙中,绝大多数收藏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文物,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具备的。同时,这里的民间、宗教活动都深深打上了格萨尔文化的烙印。

下午要赶往白玉县,有120公里,路也不好走。据甘孜州的同志说,全州到处都在修路,大部分年底即可完工,这是为搞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打基础。

途中参观了龚垭乡更达村甲察大将的城堡遗址。甲察的母亲是汉族人,他是格萨尔同父异母的兄弟,曾支持格萨尔赛马称王,是格萨尔手下战功显赫的大将。甲察城堡的遗址现在仍有1000多平方米的残垣断壁,城堡西北的两个山头上仍矗立着两座古碉的残迹,之间是绵延几里、已倒塌的护城土围墙。游走其间,我耳边似乎仍回响着金戈铁马的铿锵声。

要离开格萨尔出生的德格县了。在一座德格与白玉县交界的桥头,送别的人群恋恋不舍,给我们作了两天解说的小姑娘付晓兰站在桥头,难过地哭了。我们深深地感动着,纷纷把自己的哈达送给她,并与这些淳朴的人们挥手作别。

之七:宝库?措普沟·巴塘弦子

2002年6月23日

昨天是我有生第一次那样地接近西藏。我们的车子有几个小时一直沿着金沙江向南飞驰,而西藏的土地就隔江相望!只有100米的距离!可惜这次我还是没有机会去亲近那片神秘的土地,只能把这遗憾一直保留下去。

昨天还有一个遗憾,是大雨使我们没有赶上白玉县嘎拖寺晒佛的场面,据说这个足有两千米长的巨佛像能铺满整个山坡。但作为极幸运的少数人之一,我还是参观了寺里的格萨尔王文物和宝库。一位活佛介绍说,他们的格萨尔王盔甲和弓箭是格萨尔王的兄弟在死前让寺中的喇嘛保存的。

寺中的宝库平时是连寺中的喇嘛都不能进的,因为5把钥匙分别掌管在5位活佛手中,锁上还打有封蜡。宝库不大,只有约10平方米,但其中藏着镇寺之宝。库中有许多不知何种质地的小佛像,活佛说它们都是天然形成的,让我们大感惊诧。在一块巨石上,有一只逼真的小脚印,据说是某位活佛转世时留下的。还有许多袋子,活佛说里面是吃了可以得到解脱的“甘露丸”……其实,对此神秘之地、神秘之物,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这是一个虔诚之地。

今天参观规模比嘎拖寺还大的白玉寺后,赶往226公里外的巴塘县措普沟。路上参观了白玉县盖玉乡的树葬,这种丧葬方式是把不足13岁就夭折的孩子放进小棺材或袋子里,挂在树上,颇为奇特。

去巴塘县的路要穿过白玉县的一大片原始森林,据说在四川保存得这样好的原始森林已经很难看到了。林中的确很美:古木参天,溪流淙淙,绿草蔓延,遍地黄花,杜鹃盛开……画儿一般,如梦中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