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做过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张籍做官做得不高,但名望很高,常与名士们交往赠答。张籍和韩愈关系最好,可谓推心置腹。但张籍脾气急躁,性格张狂,常常责备、讥讽韩愈,幸好韩愈并不介怀。在唐诗的发展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张籍和元稹、白居易以风格明快的乐府诗歌扬名天下,成为诗坛宗主,他们的乐府诗歌被称为“元和体”。
注讲
①诗题之下原有自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首诗虽然字面上是吟咏一位贞洁的女子,其实却是一封婉拒节度使李师道邀请自己去幕府供职的书信。当时,藩镇李师道四处笼络人,渐成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之势,张籍因为名望很高,也在李师道的笼络之列。于是,张籍便写了这首诗作为对李师道的婉拒,借节妇的口吻表白心志: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这一生还是要忠于中央政府的。这便是诗词自《离骚》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以男女情事寄托别样情怀。
②这首诗语意非常连贯,开篇便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对某位男子说:“你明明知道我已经嫁了人,却还是送我明珠以示爱。”话讲得很明白,隐隐有些不满的意思,那位男子虽然很有爱情勇气,但毕竟不合礼法。但是,对这样不合礼法的示爱,女子并没有严词拒绝,而是“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是说我被你那缠绵的爱意所感动,便收下了这对珠子,系在我的衣带上。
诗歌写到这里,陡然有了一个转折:“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女子诉说自己的婚姻家庭:“高楼连苑”意味着高贵的门第,丈夫在做皇帝的侍卫,仪表堂堂,身份不凡。可以抛弃这样的夫君吗?可以玷污这样的门第吗?“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我知道你对我用心良苦,那份真诚日月可鉴,但我已经立过誓,无论生死贫富都要与夫君不离不弃。那一对表达你心意的明珠,我虽然很喜欢,但终究不能接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噙着眼泪把明珠交还给你,很遗憾没能在未嫁的时候遇到你。
就这样,“系在红罗襦”的那一对明珠终于还是被女子解了下来,还给了它们原先的主人。这位女子也终于保持了一个节妇的操守,尽管恋恋不舍,尽管心有遗憾,但总算作了正确的决定。
名句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小传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进士,只做过一些低级官职,有时候穷到连基本的衣食都要忧心。王建有若干年的边塞从军经历,那时候弓与剑从不离身。从这些经历来看,王建似乎应该擅写边塞诗,然而他是以乐府和宫词成名的。王建的乐府诗在当时与张籍齐名,合称“张王乐府”,宫词则细致地描写了宫廷女子的生活与怨情。
王建之所以能够把宫词写得独步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与当时气焰万丈的宦官王守澄是同宗兄弟,王守澄给他讲了很多深宫内幕。后来在一次相聚饮酒时,王建说了宦官的一些坏话,王守澄很不愉快,语带威胁地说:“你写了那么多宫词,而深宫内院之事你又是如何得知的?你今天得把这件事向皇帝奏明。”王建以诗向王守澄致歉,而诗的最后两句是“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王守澄怕把事情牵连到自己身上,这才作罢。但也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伪,认为唐代诗人一向描写宫禁之事无所忌讳,王建那首诗只不过是夸耀自己和王守澄关系密切罢了,并没有要挟对方的意思。
注讲
①十五夜:八月十五之夜,中秋时分。杜郎中:不详何人。
②桂花:这是想象月中桂树上的花朵。
③谁家:即“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诗人小传
薛涛(约770—832),字洪度,出身官宦之家,幼年随父亲入蜀。父亲死后,薛涛无依无靠,最终落入乐籍,做了成都的一名乐伎。薛涛八九岁的时候便知晓音律,颇显诗才。一天,父亲在庭院里指着一棵梧桐树吟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让薛涛把诗续完,薛涛接口便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虽然诗句工整,才思敏捷,诗意却暗含着“迎来送往”。父亲为此愀然良久,担心这是否预示着女儿未来的命运。
待薛涛长到16岁时,颇具姿色,诗才也已经闻名遐迩。她在成都浣花里操持乐伎的营生,果真迎来送往。她院落的东北就是通往京城长安的大道,而来往之人到了这里都舍不得离开。元和年间,诗人元稹到蜀地公干,秘密寻访薛涛,当地节度使知情之后便把薛涛送去侍奉元稹。诗人武元衡也是薛涛的仰慕者之一,当他入朝为相之后,还曾奏请朝廷授予薛涛校书郎之职,蜀地之人从此将妓女雅称为“校书”。
薛涛在成都和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如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多有诗歌唱和。这种诗歌唱和,多是在一张纸上写一首律诗或绝句。但当时的纸张尺寸较大,以大纸写小诗,不够精美。薛涛便让造纸工匠特地改小尺寸,做成小笺,自己又发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这就是所谓的“十样变笺”,不是普通的信笺,而是专门的诗笺。在这十样变笺之中,薛涛独爱深红色,而且除染色之外,还以花瓣点缀,更添情趣。韦庄专门写过一首《乞彩笺歌》,把它比做出自神仙之手的天上烟霞:“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但这种纸也贵重得很,贵重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人们把这种特殊的红笺称作“薛涛笺”,认为这是一种风雅至极的事物。直到清代,诗人们提及雅致的信笺时,还是习惯以“红笺”或“薛涛笺”称之。
注讲
①红笺:即薛涛自制的诗笺,参见“诗人小传”。
②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巫峡”是引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诗人在这里是说生怕自己与牡丹的约会就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相会那样,如梦似幻,一旦朝云散去,便只剩下空荡荡的怅惘。“武陵期”则是混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二是刘晨、阮肇偶遇仙女的传说,意味着自己与牡丹的遇合之难。这样说来,诗意所指到底是牡丹花还是情人,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而诗艺之妙,就妙在这扑朔迷离的朦胧之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小传
韩愈(768—824),字退之,幼年父母双亡,靠嫂嫂抚养读书,19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六年才考中。唐朝制度,科举及第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考中,只好向宰相写信求助,写了三封信,一封比一封言辞恳切,但每一封信都是泥牛入海。所以韩愈久久得不到官做,困居京城,以至于穷愁潦倒。后来几经辗转,韩愈终于入朝任职,但仕途也总是蹭蹬坎坷,尤其因为劝谏唐宪宗迎佛骨几乎被杀。
韩愈死后声名鹊起,如同泰山北斗一般被学人仰望,他当年的主张也越来越被人奉为圭臬。韩愈曾与柳宗元共同提倡古文运动,提倡为文质朴,标榜散文而反对骈文,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把他推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诗歌并不像散文那么杰出,但很有特色,尤其是以散文笔法入诗,用字古拙,几乎因此没了诗味。
注讲
①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欲将法门寺所藏的佛陀指骨舍利迎入皇宫供奉,引发了京城百姓的信仰狂潮,而韩愈素来反对佛教,写了一篇《谏佛骨表》劝谏宪宗皇帝,言辞十分激切,说应该把佛骨彻底销毁。唐宪宗震怒,要杀韩愈,宰相裴度等人极力救援,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韩愈离京赴潮州途中所作。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升职为右迁,降职为左迁。蓝关:蓝田关,在长安附近。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即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他此时赶来为韩愈送行。
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早晨上奏劝谏迎佛骨之事,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阳。潮阳:在今广东东部。
③弊事:指佛教。韩愈是强硬的反佛派。
④秦岭:指终南山。
⑤汝:指侄孙韩湘。好收吾骨瘴江边:唐人视潮州为荒蛮瘴疠之地,认为中原人在那里很难活得下去,所以韩愈此去潮州是抱着必死之心的。
名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任监察御史。当时朝廷上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刘禹锡是改革派的一员大将,和另一位文学名家柳宗元一起热心支持改革领袖王叔文。王叔文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改革派遭到灭顶之灾,重要人物连番被贬官外放,刘禹锡也在其中。
正史向来对改革派颇多微词,于是传统上常常把刘禹锡看成一个才高而德薄的人,不像今天总是把他看做坚毅不屈的改革家而赞美。刘禹锡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因为他写过著名的论文《天论》,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唯物主义倾向很重,这在当时来说颇不一般。
刘禹锡以严谨的学者态度来写诗,认为诗歌语言虽然可以有些生僻,但字字须有出处,不能臆造。他甚至不敢把“糕”字写进诗里,因为儒家经典里没有这个字。但刘禹锡除了这学究气的一面之外,还有完全相反的一面:当他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时候,发现当地人虔信鬼神,祭祀的时候要唱一种叫做“竹枝”的歌曲,吹鼓作乐,歌声粗野。刘禹锡说当年屈原写了《九歌》,让楚人用它来迎神送神,所以自己绍述前贤,依当地的曲调来写《竹枝词》,供朗州人在祭祀时歌唱。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充满清新可喜的民歌气息。
注讲
①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紧邻长江,六朝时在此设置过军事要塞。
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晋武帝准备伐吴,派王濬督造大型战船,因船上建楼故称楼船。其后晋武帝以贾充为帅统领六路大军伐吴,王濬统帅六军之一。益州与金陵相距甚远,但诗人强调王濬楼船一“下”益州,金陵的王气便黯然消失。金陵,今南京,吴国建都于此,古人相信王者建都之地有所谓的王气。
③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建平太守吾彦提醒吴主孙皓防备晋人水军东下,孙皓不加重视,吾彦自己不得已而设置拦江铁锁,试图阻挡晋朝的水军,铁索却被晋军用火烧熔。石头:石头城,吴国孙权迁都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筑城,取名石头城,扼守长江险要。当王濬从武昌顺流直向金陵攻进石头城时,吴主孙皓出营门投降。
④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
⑤今逢四海为家日:指天下一统,四海之内都是李唐一家的天下。故垒:指西塞山旧日的军事要塞。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讲
①竹枝词: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时候,发现当地人虔信鬼神,祭祀的时候要唱一种叫做《竹枝》的歌曲,鼓吹作乐,歌声粗野。刘禹锡说当年屈原写了《九歌》,让楚人用它来迎神送神,所以自己绍述前贤,依当地的曲调来写《竹枝词》,供朗州人在祭祀时歌唱。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充满清新可喜的民歌气息。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诗句以不知天色无晴或有晴来暗示女子不知所慕男子对自己是无情抑或有情。谐音双关,这是民歌的经典表现手法。
名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讲
①刘禹锡分别吟咏金陵五处古迹,这组诗合称“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之一。乌衣巷:在今南京东南,是东晋王、谢两大世家的居处。王、谢子弟多穿乌衣,此地故名乌衣巷。
②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野草花:野草开花。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联感叹物是人非。当年王、谢贵族宅邸已成废墟,而废墟上如今又建起了平民百姓的住宅。燕子虽然年年都在原处筑巢,但屋舍主人的身份早已变了。
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