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904000000023

第23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2)

这里,大自安邦,小至做文,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皆是一个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时只要顺其自然,便可一顺百顺,一通皆通。曲径亦可通幽处,这就是所谓看似糊涂无为的“智慧人生”的处世哲学。

顺其原本,超然人生,并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间烟火。饮食男女,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本能。要真正达到佛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静”,那是要付出毕生代价,按照清规戒律苦苦修行,还未必能成正果。所谓“苦行僧”的“苦”字岂是佛门以外的凡夫俗子写得出的?既然不可能成为一个绝对的禁欲主义者,那就顺其自然,即顺人的自然天性,满足其基本需要。欲望不可强禁,强禁的结果只能使人性扭曲、变态、变形。这里所谓“顺其原本”,就是顺乎人性、人道。

这正如我们找对象,找有钱的吗?找个子高的吗?找苗条的吗?找有学问的吗?

有人说,找妻子要找温柔型的,唯夫首是瞻,可是,这样的女人纵然温顺,但往往不会挣钱,不会公关,不会做事业;有人说,找妻子就要找个有本事的,吃的开的,玩的转的,自强不息,可是这样的人重业不重家,苦恼的正是没有一个任劳任怨地站在成功女人后面的男人,你能做个家庭妇男?

永远会有条件更好的人出现,但他(她)不见得就适合你,所以要全面衡量,挑一个最适合你的人,而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又比如,两个很恩爱的男女,却因为双方父母的关系,不能成为夫妻;比如,一方很爱着对方,对方却爱着别人;比如,在咖啡厅偶然碰到一个心仪的人,却匆匆地没有留下一个电话。

这些,都是错过的美丽风景,这也就是命运,这就是自然之道。谨记老子的教诲,修心养性,谨守规律,祸患仍不可避免,那就是天道的必然了。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为的过错。轻举妄动的人,不遵守自然规律的人,没有不出偏差的。追求品行善良的人,决不会张扬名声,夸夸其谈。光明正大,无愧于心,才会半夜敲门心不惊。

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或利行善;大错莫犯,小错要慎,最好别犯。小的迷惑,使人迷失东西南北,大的迷惑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聪明,不要过分,安于自然常态,不可画蛇添足。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就可以养护精神,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善始善终,得以安享天年。

达观从容,枯荣任由他

一天,夏丐尊前来拜访弘一大师。当时正是中午,弘一大师正在吃饭,便问他要不要一起吃。夏丐尊说他吃不下,看着他吃就行了。大师的午餐很是简朴——仅是一碗白米饭和一碟咸萝卜干。看着这样的饭莱,想着大师出家前的锦衣玉食,夏丐尊不免心酸起来,轻声问了句:“难道你不嫌这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米饭吃完后,弘一大师向碗里冲了白开水,涮了涮碗底的几粒米一同喝下。而大师出家前,饭毕定会有香茗一盏,往昔对比今老友心生酸楚,轻轻地问:“这么淡,喝得下吗?”弘一大师淡淡一笑说:“淡有淡的味道。”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淡定的禅语!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中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说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年轻人总是不喜欢“随遇而安”,觉得那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没出息的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大部分人都会发现,其实很多人生智慧都包含在先前我们的不以为然里。

随遇而安,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停顿,甚至好像有点随波逐流。但当你陷入一种不好的境遇,而又无能力改变时;当你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需要重新开始;当你想摆脱目前的现状,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时,“随遇而安”或许是最好的“解药”。

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悟。一天,众人在山中参禅,见到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此时药山禅师想借机示教,于是便问道悟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悟回答:“荣的好!”接着禅师又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刻刚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面对荣、枯二树,三位禅者各有所见。高沙弥的“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展现的是一种闲适独到的眼光,任枯任荣就是一种不加分别的心境,就是一种随遇而安。你只管坚定信念做你的事就行了,管它外面是春夏秋冬?无意掉落的一粒种子,也许来年就发芽开花,夫复何求?

人生需要做的事很多,不能做这一件,那可以先做另一件;在你没有储存足够的能量时,当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你没有完全看清楚这个改变意味着什么之前,你无法判断方向。所以随遇而安,是在考验人的应变能力。

对于某些人来说,随遇而安是一种过渡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你减轻“浮”“躁”之气,保持清静的头脑。对于追求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它就是一种境界,无论你身处何位,都能达观从容,运筹帷幄。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人生道路上会判断失误,遭遇意外,会遇到许多不如意,这时是自暴自弃,还是妥协放弃?不如随遇而安,默默地寻找时机,同时也踏实地享受生活。

处在人生的低谷不要气馁,苦难的磨炼也可能造就成功的基石。也许你不够智慧,也许你缺乏后台,但是天道酬勤,只要你做到了,终归会有收获的时候。不要过分计较得失,过多的钱是花给别人看的,过度的享受也会麻木,只要你的支出少于收入,那么便能活得安心自在。世事有它的多面性,今天捡了十块钱一高兴明天也许就会丢一百元,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的极端也许会成为坏的开始,而坏的境遇却往往令人奋发,往往成为崛起的开始。

该是你的终须有,不是你的莫强求。世界的运转遵循的是强大的自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每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

摒弃杂念,专注内心安宁

一天,梁武帝请宝志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名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

宝志禅师问罪犯:“戏好看吗?”

罪犯答:“不知道。”

宝志禅师又问:“戏好听吗?”

罪犯答:“不知道。”

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

罪犯答:”我心顾着看这盘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啊。”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怎么会知道戏演得好坏呢?”

我们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人专注的时候,就会听不到周围的声音,看不到周围在发生什么。而我们的耳朵和眼睛都是正芾的,怎么会感受不到呢?这就是专注的问题。炒菜的时候如果走神想别的事,就会忘记关煤气;吃饭的时候不用心,胡思乱想,连饭菜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马马虎虎地吃,不想吃了才知道饱了。这就是散乱,在炒菜吃饭的过程中,能一点不糊涂,内心清静地做当下的事,也是一种禅。

禅定就是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心在那件事上。宝志禅师一心参生死,当然不知道戏的内容;罪犯一心保持水不洒出来,当然也不知道戏好不好看。

世间的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复杂;看起来特别困难,做起来会发现也不过如此。其实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们都要用心去做,这样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才能不同于寻常人。你看,有的人悉心静气,专心致志,干一行爱一行,最终成为行家高手,成为行业榜样,为社会为个人创造了许多财富,名存千古。

现实生活中不乏聪明才智的人,有些人甚至聪明过人,智力超群,但是由于他们做事不能专注,对任何事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做这件事的时候总想着另外一件事,有太多的爱好,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想法,所以什么事都做不成。这些人是聪明的傻瓜,是聪明的失败者。

做人要抛弃浮躁,安定自己的内心世界,排除私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件事,能真正做一行爱一行,那么就真能行行出状元。与其四处找船坐,不能自己倾心修一座码头,到时何愁没船会来?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无论你从事任何事业,都要专要精,才能够有成就。世间这么多技术这么多行业,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但既然选定了一项事业、一份职业,就专注地投入进去,尽最大努力,调动自身全部资源和力量做到最好。只有具备这种十年一剑的专注精神,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一生专注一项事业,每天专注本职工作,这是一个成功的方法,更是一条实现成功人生的捷径。

在孤独中了解自我和他人

你能分清无聊、寂寞、孤独这三种不同的心境吗?无聊是因生活没有意思而心生厌烦,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冷静又孤单,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你内心里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它寻求的是理解,是一种以沉默为基调的境界。

有位大师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而且,只有在孤独中,一个人的灵魂才能遇到上帝、神秘、宇宙的无限之迷等,才能面对世间的万物,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最接近真实的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特立独行的人都会陷于孤独,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尽管特立独行,但是面对孤独,仍然会感觉到那么可怕和难以忍受。也许上帝给了他与众不同的灵魂,可他又与普通人一样,需要人间的温暖,这正是自我悲剧性的所在。

如果说,孤独是人的宿命,那么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可以说,生命都是偶然存在的,我们的命运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从无中来,同样,还要回到无中去。

对于一个有“自我”的人来说,一个人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时候免不了有些寂寞,但寂寞却是另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的时候,我们从一切纷繁复杂中抽身出来,找到了自我,也就可以面对自己的灵魂。

和别人在一起闲聊时,从古说到今,引经据典,但是,这只能说是闲聊和讨论;只有自己自由地翱翔于古往今来的历史杰作中,你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出去旅行,游山玩水,那只能说是旅游;只有自己独自面对广阔的大海和巍峨的群山之时,才能真正地拥抱大自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对灵魂生活非常重视的卢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最不感到厌烦的事情就是独处,我最忍受不了的事情就是闲聊。”一个人喜欢独处,这与他的性格是没有关系的,喜欢独处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交朋友的人,只是不管他怎么喜欢与别人交往,他生活中始终少不了独处。在这些人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偶然会感到有小小的遗憾,但是,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就是一种失去自我的煎熬。

当然,人原本也是一种群体动物,需要与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如果一个人忍受不了孤独,那他肯定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