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904000000035

第35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进退自如的应变计谋 (4)

宾被华盛顿的宽容感动了,忙把手伸给华盛顿:“华盛顿先生,也请你原谅我昨天的鲁莽与无礼。”

从此以后,威廉-宾成为华盛顿坚定的拥护者。

当华盛顿被打倒在地时,是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悔恨终身的事的。况且他当时人多势众,如果他是一个不肯“吃眼前亏”的人,就会睚眦必报,严惩对手。可贵的是华盛顿能保持冷静,没有追究谁是谁非,而是以宽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率先伸出了友谊之手,把一个仇人变成了忠诚的拥护者,真不愧具有领袖风范。

人的本质是讲求诚信的,诚信乃为人之本。人们对狡猾、奸诈、虚伪、伪善的做法本是十分反感的,都不愿意与这类人交往。莎士比亚的《麦克白》里有一句话:“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朵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脸。”人们通常对奸诈者阴暗的一面没有足够的估计,因为对方常以伪善的面孔出现,以微笑、以谦逊、以所谓的达观示人,他们的举动来得更为隐蔽,更为“温良”。奸诈者虽然能一时让入受骗受害,但最终自己也会为之付出代价。

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劝进者络绎不绝。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表面上仍装得煞有介事,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据说,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向袁世凯探听虚实。袁世凯装得一本正经:“华甫,你我是自己人,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除非为儿孙打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带残废,老二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能够委以国家的重任吗?而且,中国一部历史,帝王家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为儿孙打算,我更不忍把灾害给他们。当然,皇帝还可以传贤不传子。但总统同样可以传贤,在这个问题上,总统皇帝不就是一样的吗?”

冯国璋听后插言道:“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袁世凯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坚定地说:“不,我决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我叫他在那里置了一点产业。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

冯国璋听了老袁如此诚恳和坚决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了。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连声说:“冯华甫真是岂有此理!华甫真是岂有此理!”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向来喜欢让部下猜测自己的心理,由于城府过深,连心腹大将有时也难以领会他的真实企图。冯国璋自恃跟随老袁多年,他把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冯国璋刚回南京,活灵活现的帝制机关筹安会便公然通电成立了。

冯国璋不禁跳起脚来发火说:“老头子真会做戏!他哪里还把我当作自己人!”从此与老袁分道扬镳。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袁世凯深藏不露,机关算尽,结果只落得个部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

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如果为人奸诈,早晚会为人唾弃。至伪则奸诈,为人所弃;至诚则愚痴,为人所笑。我们做人处事需要在虚伪与坦诚之间找好平衡。

人的心灵只要完全真诚,那么就可以使六月飞霜降雪,使城墙为之倒塌,使金石可以雕凿。如果一个人虚伪奸邪,空有一付躯壳,真正的灵魂早已消亡,与人相处会让人觉得面目可恶,独自一个人时也会为自己的形体和灵魂感到惭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认为,从积极方面来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是通过完善自己来影响别人和改变社会的。反过来,从消极方面来看,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推己及人,实际上就是孔子一贯所强调的“恕”道。

孔子的“恕”道,就是老百姓所常说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详细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个基本条件。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例如,曾经以治理洪水而留名千古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在被任命为治水的负责人之前,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看到了许多的百姓被洪水淹死时,大禹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大禹和他的治水队伍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人们是喜欢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的。

庄子笔下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为它演奏音乐,给它喂牛羊猪各种肉。鲁侯的热情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以为“己所欲”也是“鸟所欲”,他用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陈松的母亲就是一个过于热情的人,客人到家中,她恨不得把家中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别人。因为陈松母亲小时候就一直被教育“宁可自己喝汤也要让别人吃馍”。虽然是一片好心,但别人在她的盛情之下却往往觉得拘束。最后,朋友们轻易都不敢去她家了。。

普希金说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对自己有利即可。我想,这种思想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对自己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司接纳了员工的意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自己听了朋友的劝告,可以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弯路。任何情况都是如此,你考虑到了别人,别人也想到了你。何必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呢?这样的人随后只能是众叛亲离,沽名钓誉!

当初,楚王想攻打宋国,鲁班的云梯都给他造好了,可最后为什么没有打成?这要感谢两个人。一是出使楚国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当初是用心考虑过墨子的话的,否则他也不会放弃这次攻宋的机会。可见,楚王是一个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假若楚王当时不管墨子,先将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还有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鹊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为高超的医术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个以他而来的成语“讳疾忌医”在民间流名百世。蔡桓公为什么会死?原因就是他自己想着自己没病,而不让医术高明的扁鹊来给他治疗,最后病入骨髓,一命呜呼了。

作为现今社会的人士,无论是还在求学中的学生还是已经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士,都同样有许多的抱怨和不满,总是对别人的表现和成绩予以言语上的讽刺和批评,而被训的一方往往都会因为和对方的关系原因而忍气吞声,进而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这种恶性循环可以说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现代人可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知道些什么来帮助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无非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给其他的人”,可是看看现今的社会,“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予人”。对此,这句话其实也有另一层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想要别人对付你,自己就不要去对付其他人,就好像如果你不想别人大声的对你呼呼喝喝,那你就不要时常对别人恶言相向,这样的一个循环就能避免许多的不必要的人际问题出现,如果人人都贯彻和遵守的话,这个世界肯定不会有战争。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每件事都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哪有自己的利益不顾,反而去理会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这不是很可笑吗?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人人抱有这种态度,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多纷纷扰扰,长久下去,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存有信任感,乃至人人自危,这岂不是更加的悲哀吗?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和四五十年前相比可说是有着天渊之别啊,年轻一代的我们可能还未能察觉到这一点,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朋友,可是如果你的朋友,并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试想想当你们的友情和利益起冲突的时候,何者更受对方所重视呢?

当利益和友情起冲突的时候你会选择谁呢?这个问题一出,我们的回答百分之百是选择友情,可是当你真正面对到这种情况时,你还会坚守你的立场吗?许多生活上的实例都证明了利益占了上风,往往在我们周遭都不时会听到某某人背信弃义,而原本是好朋友的两个人就翻脸不认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一个重要的人生指南,唯有一生能奉行这句话的人,才能谓之成功。

做事要学会借力打力

吕不韦早年经商,后来他在赵国遇到秦国的人质、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子楚,就开始用商人的头脑一步步地干出了一番立主定国的大事业。

当时的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一直没有立继承人。子楚既非嫡,又非长(中国古代王位继承人的选拔主要以嫡长制为主),所以无论是子楚的出身,还是他作为人质的境况,都处于劣势。因此,在一般人看来,子楚没有什么傲人的资本,甚至连常人都不如。吕不韦一见,却认子楚为“奇货”,可以囤积谋利。

随着吕不韦与子楚交往的深入,彼此的了解也加深。吕不韦问子楚想不想返回秦国。子楚当然做梦都想回到祖国,摆脱在赵国当人质的身份。吕不韦告诉他:“我有办法让你回去,而且还让安国君立你为继承人。”子楚十分感动,就承诺他:“如果真如你所说的那样,我当上了秦国国君,就封你为丞相。”

吕不韦赠子楚以黄金,令他可结识上层宾客。自己又拿出五百斤的黄金买奇物珍玩,拜见安国君的妻子——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转告华阳夫人,规劝安国君立子楚为嗣。华阳夫人无子,愿意通过控制立嗣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果然,一切都如吕不韦设想的那样,并不得宠的庶子子楚就这样从庶子又是人质的地位跃上秦国继承人的地位。子楚即位后,就是庄襄王,他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吕不韦的回报是丰厚的,他成了秦国丞相,被封为文信侯,有钱有权。庄襄王在位三年而崩,新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时,年仅13岁,秦国国事由吕不韦一手把持,赢政还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子楚为人质时,吕不韦是他的贵人;子楚回国后,又成为吕不韦得势的贵人——两人互惠互利,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溯及源流,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思想是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成为可能的主要原因。这正应了那句俗话:“冷庙烧高香。”吕不韦让暂时不得志的子楚成为自己将来的贵人,可谓深谋远虑。

一个人若想有成就,很多时候都需要贵人的帮助。究竟哪个人才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一定要擦亮慧眼,不要鄙视“子楚”现有的身份,也许将来哪一天他将成为你的大贵人。

风物都是借力,不可太执著所求,有则游,无则止,有反而不知其神奇,想忘与超脱了,也就不为其所累。认识到借力的本质,在恰当的时候想到借用,这是腾云而上、事半功倍的聪明做法。

鱼在水中才能自由地游动,却忘记得益于水;鸟儿乘风飞翔,却不知是有风托起它。认识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超脱外物的束缚,可以享受到自然的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