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钢铁巨人
917900000028

第28章 (2)

对于戴继宏这样一个浑身是劲的青年工人,王永刚是非常喜欢的;当他初和他接触时,就感到小伙子那种炽烈的青春活力,永不衰竭的精力,饱满高昂的斗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当进而触及这个青年工人的心灵时,立即便可觉察它是崇高而宽阔的。当他初来到车间时,他曾有意无意地、暗地了解一下年轻工段长的为人。当时,有一个老师傅告诉王永刚:“这个小伙子,干什么从来不想到自己,一年到头,埋头在工作里,当了工段长后,干活干得更猛了!别看他平常傻呵呵的,我们这里谁要是有了什么困难,他的耳朵有报风神,比谁都先知道,总是千方百计帮你解决;有时事情做过了,你还不知道是谁干的。”

也有个别工人对他不满意的,说:“跟他干活,就得吃大头亏,净拣难活儿做!评比时,净把头等奖让给别的工段。”这个工人,后来王永刚知道他叫郑心怀。

后来,王永刚直接和戴继宏一块干活时,又深深地了解了小伙子另一特点。当时,他们是针对铸造大机架而交谈的。

“王永刚同志,咱们国家从干革命到搞建设,从来就没依赖过人,干吗干大机架,就得把眼睛望着别人?外国人能干得出来,我不相信我们就干不了!”戴继宏说。

“说得对啊!依你怎么想?”王永刚鼓励地问他。

“别人长一个脑袋,我们也长一个;我们两只手也不比别人笨,咱还有党和毛主席领导,什么奇迹我们中国工人也能创造。”

话虽然说得简单,考虑得也不很全面和具体,但却包含着一股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因此,王永刚赞同地说:

“应该有这种志气!不管搞革命,搞建设,都得拿出这股劲。”

接着,戴继宏便积极地开动脑筋,综合了群众的意见,提出了那个方案,并且挺身而出,击退各种非难,这不但需要信心,还需要毅力和勇气。

王永刚曾经几次召开支委会,讨论这个方案,并有意将这方案,放到各方面思想交锋的阵地上,让它接受考验和锻炼,并要求大家展开争论。终于,方案在群众的热烈争论中,经过推敲、补充而趋向完善。令人高兴的是厂部研究后,报请党委批准了它。尽管还有人强烈地反对、不满,作出各种吓人的预计,但方案批准了,就得执行。

但遗憾的是,刚迈开第一步就卡住了,砂子有问题。原先仅仅考虑了强度问题,但在试验中发现,大型铸件的包砂、粘砂问题也很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得到足够强度的铸型和优质表面的铸件。”李守才肯定地说,“这是我早已料到的。”

这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出师不利,影响了士气。有人说:“这个小问题一下子就把咱们难住了,以后咋走呢?”

还有人说:“小河沟都过不去,大江大海就更不好过了,看来,够呛!……”

戴继宏和杨坚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急得工段长直跺脚。

逆风却趁机刮起来了。

有人说:“这种缺乏科学分析的干法,根本就行不通。”

又有一种人说:“这样重大的铸件,只凭灵机一动,订个方案,就认定会有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方,那未免太天真了。看,这仅仅是开始。”

梁君和郑心怀等人,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梁君的头痛病好像因而减轻了,一反前几天的表现,这两天偶尔还到工段里走几趟,装作问这问那的,临走时,还指点几句,甚至狂妄地指着杨坚的鼻子问:

“老杨,你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咱们学校哪个教授告诉过你,这样复杂的问题,只要敢想敢干就行了?我亲爱的朋友,你是技术员,技术员就应该讲点科学。”

郑心怀的风湿性关节炎,这几天也不大发作了,医院也不大去了,每天按时上班,拿起刮板时而搅搅砂子,时而敲敲木模,有时竟当着大伙的面说:“咱们的工段长胃口太大了,这样一块大肥肉,哪能一口吞下去?工段长嘛,工人之长,不好当吧?嘿嘿,看来还是当小兵舒服……”

这一切言行,有时王永刚亲自听到,有时由同志们反映到他的耳朵里去。他也感到很气愤,要是按照二十年前的毛脾气,他会当着这些人,狠狠地熊他们几句,问问他们到底站在什么立场说话的。可是,今天他面对的是世界水平的技术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些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教养、不同的思想状况,甚至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对待当前的困难,他不能采取当年战场上那样,把手里的枪一举,高呼一声:“同志们,冲啊!”后边的战士,就会随他一起冲上前去。另外,他也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向下面下一个命令,你们必须给我怎么样怎么样……不,那更不行!他不能这样。迷信自己的权力,只是低能的表现,只会给工作带来损失;何况,思想问题不会因为你下个命令或发点脾气便自行消失,不,不会的。

怎么办呢?经他和几个支委再三研究,决定由他向党委把情况汇报一下,请老政委帮助解决一下当前这个疙瘩。

正好,今天上午党委书记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要他下午到党委去一趟,谈谈大型机架铸造的进展情况。

中午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正在用一大堆野藤条编着背筐。这种活是她的拿手好戏,在家乡,她编背筐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现在为什么又搞起来了呢?

两个孪生女儿在做母亲的助手。她们的学校已经放暑假了,这一个半月的时间,本应该好好为她们安排一下,只是这两天事情太多、太忙,他还没考虑好适当的办法。

孩子们看见父亲回来了,亲热地站起来,齐声叫爸爸。老大把爸爸的上衣接了过去,规规矩矩地挂在墙上;老二把到处散放的野藤条理一理,给爸爸让出个座位来。

“你们娘仨在忙什么呀?”王永刚问。

老大抢先回答了:“爸,妈妈在给我们编草筐,已经编好两只了。”她迅速地从暗处把草筐拿过来,炫耀地递给爸爸。

“编得好呀!”王永刚赞扬地说,他用手掰掰筐梁,筐梁又韧又坚,劲儿是用足了的。“编这么多干啥呀,做生意吗?”

妻子温柔地笑了,没做声,只用眼睛看了看两个孩子,好像说:让她们回答你吧。

老二忙着回答:

“爸爸,我告诉你,”小姑娘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少先队今儿开了会,会上大伙儿决定,在暑假我们要好好干点活儿,决定到公社去帮社员叔叔除草;决定将拔的草背回学校,决定替学校打圩墙;决定……”

“怎么有这么多的决定呀?”父亲笑着打断女儿的话,女儿有点不好意思了,头扭了起来。

老大又替妹妹作了补充:

“我们成立了一个拔草队,选刘小魁当队长,爸爸,你认识刘小魁吗?”

“我怎么会认识你们的队长呢?”

“人家说他爸爸是你们厂的党委书记。”

王永刚想起来了,那是刘政委的儿子。那个孩子他是见过的,他和父亲一块刚从北京搬来时,王永刚去看过他们。他笑着问女儿:

“是刘队长决定让你妈妈编背筐的?”

“不,是我们自个儿提议的。”二女儿迅速解释道,“我们俩一人一只,要两只;李大庆爸爸妈妈都上班,没有空,我们决定帮他编一只……”

“所以你们决定让妈妈编三只,对吗?”

“对!”姊妹俩异口同声地答道。

“好了,拿去吧!”妻子结束了最后一道工序,第三只筐编好了。女儿忙提了过去,并排儿摆在一块儿,小姐妹俩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妈妈的劳动产品。

“一上午就给她们忙这个了。”妻子舒了一口气,“吃饭吧!”

“饭做好了?”从刚才妻子的口气中,他以为还没做饭哩。

“爸爸,妈妈早就把饭做好了,做完饭才编草筐的。你工作忙,吃饭可不能耽误了。”大女儿替妈妈说,“对吗,妈妈?”

“就数你的小嘴会说。”妈妈爱嗔地向女儿说。

在吃饭时,大女儿又提出一个问题:

“爸爸,听说你们工厂要造大机器,听说是很困难,听说需要很多人干,对吗?”

“嗯。”父亲答道,“你们消息很灵通呀,很会‘听说’。”

“那你们可一定要快点干出来呀!”

父亲连连点头,他回答的不仅仅是自己女儿的希望呀!

“连我们也这么盼望着哩!”妻子也接过来笑着说,“今儿上午,我们家属委员会还开了会,大家提议说,为保证工厂大机器快点出厂,家属也得出一份力。”

“噢,你们家属也要出力?”王永刚感兴趣地看着妻子,把手里的筷子放下来,“你们怎么出力?”

“有人说,还跟过去打老蒋那样,你们在前线冲锋,我们打后勤支援前线,保证你们吃好、睡好、休息好,不要你们操劳家务事,全部精力都用在火线上……”

没等妻子说完,王永刚就高兴地说:“好啊,那我们就无后顾之忧了。请问,这个建议是不是老支前模范提的?”王永刚亲切地望着妻子那有点儿苍白的面庞以及额上的那块伤疤。这伤疤是当年在孟良崮战役留下的纪念,那时,妻子作为一个支前小队长,投入了枪林弹雨的前沿阵地,就在队伍将要攻下一个敌人大碉堡时,为抢救伤员,她光荣地负了伤,后来,她被评为支前模范。现在,这位支前模范又把过去打反动派的革命精神拿出来了,要支援他们攻下另外一种碉堡。

老支前模范未置可否地笑了笑,然后说:“大家都有这个要求,谁不想多为社会主义出把力呢?”接着,她又把今天会上热烈的情况谈了一番,最后,她笑着说:“请铸钢车间党支书随时监督我们吧!”说罢,便去收拾桌上的碗筷,送到厨房中去。

女儿和妻子的话,使王永刚的感情扬起巨大的波澜,现在,多少人的眼睛在望着他们,多少人都在和他们同战斗,共呼吸,在他们车间的后面,在工厂的后面,在所有为大型轧钢机而战的人们的后面,有着无数的人、无穷的力量作为他们的后盾,就像当年在战场上作战时,有亿万人民作为后盾一样。他感到心头热烘烘的。

下午一点钟,爷儿仨一同出了家门,孩子背着野藤筐去找自己的小伙伴去了,父亲朝党委办公室走去。

党委书记刘魁,是王永刚当年在部队时的师政委,二十多年的老上级。当他们一块儿从部队转业时,师长调去建筑工程部当建筑工程局长,政委调往机械工业部的一个局当局长,前些日子,又从局里调到这个厂子来。政委初来时,王永刚曾和这位久别重逢的老上级,亲亲热热地唠了一个晚上,那多半是叙旧性质的,最后,刚刚联系到当前的工作情况,政委就被厂长拉走了,以后想再去看看老政委,可总也抽不出时间来。最近他也曾想找老上级谈谈当前的困难处境,但他是个不善于诉苦的人,同时,工作还没开头就诉起苦来,那怎么行呢?党把自己摆到这个战斗岗位上干什么呢?

现在好了,书记主动要自己谈情况了。王永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好像肩上的担子减轻了很多。

党委办公室设在刚落成的行政大楼上。当他敲门走进书记的办公室时,老政委正在埋头看书,王永刚进了屋,他连忙热情地站起来,亲切地招呼王永刚在自己的对面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