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933800000042

第42章 卯卷 酒雄 (9)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国庆节。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一直为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忙碌着。当筹备组向他请示宴会用酒时,周总理毫不犹豫的就把目标定准了茅台。说起来,茅台酒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国酒的特殊角色: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推动国共两党合作,黄炎培先生亲率5位知名人士出访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人在中央大礼堂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用的就是茅台酒;重庆谈判期间,周总理和蒋介石喝的也是茅台酒;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招待贵宾们喝的还是贵州茅台……

当工作人员到商铺买酒时,才发现整个北京城内竟然没有茅台酒出售。时间已经进入9月,距离国庆节仅剩20来天时间。刻不容缓!周总理立即让办公厅拨通贵州省委的电话,又亲自电告省委书记苏振华,令他火速调运一批茅台酒进京。

接到遵义地委的电话后,怀仁县政府没有丝毫怠慢,立即调集一批老窖茅台酒,准备运往京城。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茅台镇地处深山幽谷之中,背靠大青山,面临赤水河,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没有一条可以供汽车通行的公路,想运出去,必须靠人工和牲畜翻山越岭往外搬。更为糟糕的是,怀仁县刚刚解放不足十个月,土匪横行。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想把大批量的茅台酒运送出去,确实不是件易事。

尽管防范很严,但是,茅台酒要起运进京的消息,还是被盘踞在大青山深处的一伙土匪探知。匪首王麻子一听,顿时眉开眼笑。他仰头接连干了三碗酒,然后把碗一丢,别在腰间的双枪早已握在手中:“弟兄们!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山下的茅台酒要往山外运了,如果不给弟兄们留下,你们答应不答应?”

“不答应!”上百号人齐声呐喊。

“喝了茅台酒,我们个个都成神仙了!”

责任重大,容不得有半点闪失。负责押运工作的是解放军驻地某部一连。接到命令,张连长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知道,大青山群山环峙,峰岭摩天,地势险要。土匪究竟劫不劫?在哪劫?怎么劫?一切都是未知数。根据以往斗争经验,张连长先命令几个侦察员,化妆后沿着押运路线反复侦查,看和平时有没有异常。果然,经过侦查发现,山路上的“行人”明显多了起来,这些人鬼鬼祟祟,时隐时现,完全不像是过路的行人。

走完第一步,张连长总算心中有数。看样子,他估计得没错,久居深山的土匪,早已对茅台酒垂涎三尺,怎肯放过这个大好时机?从侦查情况来看,敌人这次是志在必得。想从这里运出去,必须得用计策。可是,我在明处,敌在暗处,用什么计策才能引敌上钩呢?

费了很长时间,一盘妙棋终于在张连长脑海里成了型。

第二天大清早,一支由骡马临时组成的搬运队,在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出了县城。队伍一进山,满林子都弥漫着一股子扑鼻的酒香。不用看,闻一闻就知道马车上装的是正宗的茅台酒。

走到半山腰,突然发现前面有巨石挡道。张连长一边命令队伍原地休息,一边同押运战士一起到前面清扫路障。刚搬了几块石头,后面就有激烈的枪声传来。显然,土匪们开始动手了。

战士们正要往回跑,却被张连长拦住。正诧异间,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山摇地动。张连长手指爆炸地点,笑着对战士们说:“没想到吧!这帮土匪不但没抢到茅台酒,却自己抱着炸药见了阎王。活该啊!”

“刚才那些不是茅台酒啊?”战士们不解地问。

“准确地说,第一辆马车上敞着口的那一箱是茅台,不然怎会发出酒香?没有酒香,又怎会让这些狡猾的土匪上当呢?至于后面的嘛,装的全都是炸药。只要一个响,就能带动一大片。这样,我们不但能安全地把茅台酒运出去,还捎带着把土匪给歼灭了,真是一举两得呀!”

“那茅台酒什么时候起运?”战士们好奇地问。

“你们看!”张连长手指山下。

大青山脚下,又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出了县城。巨龙一样的队伍顺着蜿蜒的山道,缓缓朝这边行进。不用说,车上装载的,全是酱香浓郁的贵州茅台酒。

周总理关心茅台酒

吕游

1971年的一天,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丁零零”地响了起来。党委书记像往常一样拿起话筒:“请问你是……啊,周总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打来电话的人竟然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还没有忘记茅台酒厂,这让他又紧张又兴奋,拿着话筒的手也不由微微颤抖了起来。

电话那头清晰地传来了周总理那带有浓重口音的熟悉的话声,原来总理是想了解一下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

“请总理放心,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目前良好,还没有受到污染。”党委书记紧张而又激动地向总理详细汇报了茅台河上游的水源保护情况。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总理听完汇报后十分满意。最后,总理又在电话中一再嘱咐道,“请你们千万要记住,一定要保持茅台河上游的水源不受污染,有情况要及时报告省委和中央。”

一条小小的茅台河竟然牵动着一国总理的心。那么,总理为何如此关心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呢?

原来,茅台镇位于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又称茅台河)的水。古老的赤水河沿茅台镇而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而神秘的酱香酒文化。据白酒专家研究,发源于云南镇雄、全长523千米的赤水河水质优良,酸碱适度,入口微甜爽口,又无溶解杂质,且富含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样的水经过蒸馏后酿出的酒特别甘美。在与茅台镇仅13公里之外的中枢镇和二合镇,曾有多家投资商和白酒生产企业,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进行过无数次的艰难探索,但至今也生产不出与茅台酒风格、质地相同的酒。

好水才能出好酒,得天独厚的赤水酿出了茅台酒,此话一点儿都不假。如果水源受到了污染,那么茅台酒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国酒的信誉也将会受到损失,所以周总理才特别关心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

1935年红军渡赤水河时,茅台已置镇30多年。茅台百姓捧出一杯杯美酒慰劳红军将士,并帮助他们用酒擦洗伤口。后来,周总理多次提起,茅台酒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立过功。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茅台酒被指定为“国酒”,宴请开国将士。周总理不但多次详细询问过茅台酒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水质,而且还分别在1956年、1958年两次指示“茅台河水不容污染”。1963年,他又先后两次派出工作组到茅台酒厂调查。1972年初,国务院在召开一次全国重要工业会议上,周总理又作出“为确保茅台酒的质量,维护国家民族的荣誉,茅台河上游数十公里不准建化工厂、不准污染茅台河水”的重要指示。直到“文革”后期,病中的周恩来总理依然不忘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还在反复强调“不准污染茅台河水”。

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刚回到北京,还没有顾得上休息,便拿起最近几天的《人民日报》翻看了起来,这已经是总理多年来的一个习惯,不管再忙再累,也要阅读一下报纸。忽然,报上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了总理的目光: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酒从冠军宝座上跌落了下来。看到这则消息,总理的眉头立时皱了起来。他清楚地记得,9年前,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届全国评酒会选出的中国八大名酒,茅台酒是名列榜首、被称为中国国酒的。怎么才过了短短9年,茅台酒竟然从冠军宝座上跌落了下来呢?

周总理立即通知办公厅让轻工部部长把参加评选的茅台酒样品带来,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轻工部部长一听是总理的指示,哪敢怠慢,马上把参加评选的茅台酒样品带到了总理办公室。总理端着酒杯,仔细地尝了尝他带来的茅台酒样品,脸立时沉了下来,面容严肃地说:“这明明是新酒嘛,怎么能代表茅台酒参加评选呢?”总理停顿了一下后又很内行地说,“只有老窖经过勾兑后检查合格的茅台酒才称得上是标准的茅台酒。你们为什么要拿不合格的茅台酒参加评比,这不是诚心拆国酒的台吗?”见总理发火了,轻工部部长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虚汗,始终低着头不敢辩驳一句。最后,总理丢下一句话:“茅台酒从哪里被评下去的,你们要从哪里把它评起来。”“是,我们一定照总理的指示办!”

不久,轻工部又组织众多国家级白酒评酒专家经过重新调查、审议,终于给茅台酒补发了一枚金牌。总理得知后,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毛朱周交心之饮

则鸣

1934年秋,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次中国革命史上,几乎所有那些后来在共和国的政治舞台上熠熠闪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集体“远足”。谁也不会想到,由于在茅台镇的一次短暂的驻足,这批“远足”者不仅留下了一段佳话,而且在取得政权以后,用自已超凡的智慧,为茅台酒构建了一个无比尊崇的平台,使绝代风华的茅台,成为古往今来的中华第一酒。

这一天,开完遵义会议,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不久,又刚刚二占遵义,打了大胜仗的毛泽东和朱德从遵义一路行来,准备带着红军三渡赤水。走到离茅台不远的盐津河峡谷时,看见有许多红军战士围着一孔温泉,又是用水壶装,又是用手捧,流水的地方,则笑语喧哗,大家争抢着把脚伸到热水里去洗去泡,而且还远远地飘来一股浓郁的酒香。一问之下,原来在红军到来之前,茅台镇一家烧房的十多匹骡马,正驮了20多坛茅台酒送往贵阳,路遇队伍,伙计以为是匪,不敢前进,就把酒坛推下,酒倒在温泉中,自己赶着骡马跑掉了。毛泽东走过去,用手一蘸,果然是酒。他一高兴,就坐在石头上和战士们一起在酒水里泡脚。谁知道这是温泉,那二十几坛茅台酒,差不多有千斤左右,这么多烈酒倾入泉中,化为热气,再蒸腾而上,一般人身在其中是受不了的。毛泽东酒量很小,顿感不适。他后来在1950年接受苏联著名作家费德林的采访时提起这段往事:“开始好痛快啊,脚上长的泡和伤口好像在水里融化了一样,我们陶醉了一阵,接着就差点背过气去,幸好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费德林问他后来如何?毛泽东笑着说:“后来,手也好了,脚也好了,一路平安无事”。

周恩来当时是随干部团最先进入茅台镇的中央领导人。他一走进这个小镇,就为日日夜夜弥漫在小镇上空的酒气所陶醉。街道的商铺前,东一堆、西一簇,聚集着许多红军战士。他们都是听说茅台酒曾经在国际上获得过金奖和世界名酒称号,前来买上一斤半斤,和战友们你一口、我一口满足好奇心的。也不知道是谁首先发现,茅台酒不仅好喝,而且用来擦脚,可以迅速恢复体力,消除疲劳。于是指战员们嘻嘻哈哈地你帮我擦,我帮你擦,弄得一条原本就酒香弥漫的石板街道上,那酒香更加浓郁了。没过多久,连周恩来也涉“足”于这醉人的行列。

傍晚,毛泽东、朱德等人也陆续到来。毛泽东说;恩来呀,到茅台了,这可是出世界名酒的地方,不喝一点,岂不可惜?我请你和老总喝一回,可好?周恩来说:好哇,主席有兴致,我和老总当然奉陪。不过,不要主席请,我这里有几块银元,就让几个小鬼去买酒,回来我们痛饮一场吧。朱德哈哈一笑,说我来弄几个下酒菜,包你们满意。毛泽东也是哈哈一笑,说你出钱,老总弄菜,小鬼跑路,那我做什么?周恩来笑着说,主席就等着喝酒吧。毛泽东挥挥手说,那就叫昌奉他们去办吧。多年后,毛泽东的警卫员、已经做了江西省省军区司令员的陈昌奉回忆,当时朱总司令派了军委工兵连长王耀南,周副主席派了自已的警卫员魏国栋,连他三人,用四块银元买了满满的两竹筒散装茅台酒,回来后总司令炒了几样简单的菜。几位首长坐下来,把盏碰杯,边喝边聊,共同展望中国的未来,直到乌鹊南飞,月上树梢。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对他说自己在长征途中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酒。周恩来提到的畅饮,其实就是和毛泽东、朱德的这次交心之饮。

解放后,毛泽东曾经对来访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说,四渡赤水之役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说这句话时,毛泽东思绪翻飞,又回到了当年那些炮火硝烟的峥嵘岁月里。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想,正是因为有了茅台镇上与周恩来和朱老总的那一顿开怀痛饮,才激发了毛泽东在三渡赤水之后,决定迅速回师,四渡赤水,直逼贵阳,调出滇军,北上陕甘的大想象和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