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933800000046

第46章 辰卷 酒功之一 (4)

实际上,方瑀女士书写茅台酒的故事也许早在60多年前就已埋下了伏笔。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从国共两党聚首山城,蒋介石和毛泽东曾举杯茅台,开启了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后,胡、连在北京的这一次历史性的会晤,茅台酒始终见证着国共两党的风云际会。也正是在重庆谈判后不久,方瑀女士离开大陆去了台湾。这样说来,连方瑀女士在《半世纪的相逢——两岸和平之旅》中演绎茅台的故事也并非偶然。

中美关系的第二大使——茅台酒

邵丽

1972年2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著名的“空军一号”飞机,与前来迎接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切握手。这一场景被辉煌地载入世界外交史册,成为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是美国总统到一个与他的国家没有任何外交关系、而且已经23年没有了交往的国家进行公开访问。改变世界历史的这个瞬间,让两个大国冰释前嫌。这在两个不乏传奇的国度里,到现在依然被看作是一个传奇,让许多人津津乐道。

当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用贮存30年以上的茅台酒招待尼克松和基辛格一行。周恩来举起酒杯自豪地说:“这就是驰名世界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尼克松也举起酒杯,说:“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

尼克松话音刚落,已赢得满堂笑声。周恩来当真拿来火柴,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随后,他端起酒杯,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和其他几张餐桌旁的几十名高级官员祝酒。周恩来祝酒时,说着“干杯”,却一次也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他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点头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礼替代了干杯动作。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时,酒杯仍然是满的。

这一微妙的细节,还是被尼克松发现了。他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探询的目光,后来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

周恩来笑笑,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周恩来把酒杯捏在手指间,专注地转动着,“比这个杯子还大。”

尼克松露出吃惊的神色,继而疑惑地问道:“可是,今天您没喝?”

周恩来摇摇头,又点了点头,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很快转移了话题:“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了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

这句话让周恩来回到了往事里,他的眼睛里满含着眷恋:“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尼克松举杯:“让我们用这个‘万应良药'干杯!”

周恩来也举杯一饮而尽。历史在这一时刻定格。虽然茅台酒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已名扬四海,但是,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的晚间,全世界都看到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干杯的镜头。这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那时候,包括尼克松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癌魔已经在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体内攻城略地,疯狂地吞噬着他旺盛的生命。随后不久,周恩来就被确诊为膀胱癌。就连被称为“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的茅台酒,也没能挽留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生命!

尼克松回到华盛顿以后,还一直沉迷在周恩来的表演里。有一次,他得意地向女儿特里西娅说起这件事,并即兴表演起来。当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岂知蓝色的火焰跳跃着,竟不熄灭。他大为骇然,一时间不知所措。碗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酒流满了桌面。后来基辛格曾经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

其实,对茅台酒着迷的不仅仅是尼克松总统,同行的基辛格也对茅台酒欲罢不能。1974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代表中国出席联大特别会议。他是登上联合国讲坛的第一位新中国的政府领导人。会后,他对基辛格进行了拜访。基辛格热情款待这位来自东方的“小个子”伟人。席间,基辛格一再用中国的方式端起茅台向邓小平敬酒。基辛格的助手温斯顿·洛德开玩笑说:“我相信我们用茅台可以解决能源危机。”邓小平接过他的话幽默地问:“那我们也能解决原材料危机吗?”基辛格也以美国式的幽默作答:“我想只要喝了足够的茅台,我们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马上接着说:“那我回国后一定增加茅台的产量!”

总理用茅台作“赌注”

胡学文

周恩来总理工作严谨认真,大睿大智,即使一些小事,也透着智慧的光芒。

总理曾经和工作人员打过赌,赌注是茅台。那是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最难忘的事情之一。经过是这样:一天,周总理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个有关中苏签订尖端武器协议的报告,毛泽东主席看后,只批了四个字:原则同意。当天晚上八点,报告批转到总理手中。国家大事,周总理自是非常重视,他想叫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看看这个报告,以便吃透精神。可是工作人员打遍电话,还找了好些地方,就是找不到雷英夫,秘书急得直冒汗。而那边,周总理还在等待。无奈,秘书如实向周总理报告。

周总理问可能去的地方都找过没,工作人员说都找过,没有。周总理问工作人员都找了哪些地方,工作人员说,家里没人接电话,又问了总机、值班室,还给办公室打了电话,都没有。周总理沉吟片刻,说那一定是看戏去了。工作人员不知周总理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他们觉得不大可能,早不看晚不看,偏偏周总理找他他就看戏去了,也许看电影了呢?或许去会朋友。周总理说得非常肯定,他去看豫剧《大祭桩》了,这样吧,你们估计散戏时间,往他家打电话。工作人员点头,却难掩脸上的怀疑。周总理笑眯眯地说,这样,咱们打个赌,如果我说得不对,输你们一瓶茅台酒。

总理和工作人员打赌,可是新鲜事,而且赌注是茅台。谁都知道,茅台是国宴用酒,尊贵无比。工作人员很是兴奋,真能赢总理一瓶茅台酒,当是平生一大幸事。可是又不踏实,因为他们心中的周总理一向料事如神,没有把握绝不会这么说。但他们实在猜不透原因,又想,没听说雷英夫爱看戏呀。

工作人员憋足劲儿在办公室等,想一见分晓。晚上11点,估摸戏散了,给雷英夫家打电话,果然在。工作人员先说了工作的事,然后问他干什么去了,周总理一直等他。雷英夫连说,糟糕,我看豫剧《大祭桩》去了。

工作人员目瞪口呆:周总理简直神了!工作人员并未因输给总理而遗憾,只是更加好奇,总理真能未卜先知吗?他为什么断定雷英夫看戏去了,而且把剧种剧目都说得清清楚楚?

总理笑着解释,其实很简单,你们没看报吗?常香玉来京献艺,今天演出的是《大祭桩》。工作人员依然不解,这并不能得出雷英夫去看戏的结论呀,也许看电影去了呢。周总理不慌不忙,很有耐心地说,别忘了雷英夫是河南人,他最爱听豫剧,当然要去看了,主席还称他是洛阳才子呢。

工作人员还是难以信服,摇头道,这只存在可能性,并没有必然性。演出好几天,他为什么偏偏今天去看?

周总理双手抱臂,笑眯眯地说,问得好。可能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只要有可能就能进一步作出判断。中国妇联今天不是发票了吗?小超就得到两张。雷英夫爱人刘革非也在中国妇联工作,当然也会分到两张票,票到了洛阳才子手里还会浪费掉?他当然要去看了。这样,可能性就变成必然性。怎样?还有疑问吗?

工作人员心服口服。他们以为赢定了总理,可以喝茅台了,现在他们终于知道输在哪儿了:他们是凭想象判断,周总理是凭根据判断。

这件事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总理对部属的情况竟然那么熟悉,无论经历、家庭还是禀性、嗜好都了如指掌,他又心细,对周围发生的情况处处留意,并且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他心中不但装着国家大事,还装着这些小事。工作人员虽然没赢茅台,却为再次领略总理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佩。

国酒招待东瀛客,话语当年满面羞

李治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某文艺单位担任领导,由于从事文艺创作工作的原因,在这座城市里有些名气。

有一天,上级单位领导通知,要去参加一个比较特殊的欢迎会,考虑到我从事创作的特殊身份,又是个小领导,应酬客人还能说上几句文词,非叫我去陪同。临行前,上级单位负责外事的还特别交代我,领导的酒量不行,你要照顾好领导,关键时刻代他饮几杯。听这话我就心里哆嗦,说实话,我一点儿酒量也没有,纯粹是个喝半量就满面通红的主。无奈,我勉强答应了,说,尽力而为吧。负责外事的还嘱咐我,酒桌上有个喜欢文学的客人,你要主动与他交谈。

到达会场才知道,是与日本国的某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两方的有关领导每年都要互访,还要举行经贸洽谈会,隆重而又热烈。这天的欢迎会就是为远方的来客特意举办的。欢迎仪式过后,午宴就安排在了驻地最好的饭店。

由于有特别任务,我有意坐在领导主桌旁边的偏席,好距离领导近些。同桌有四位日本客人,其中两位约70岁的老者竟然会说汉语,大家各自介绍,才得知他们是当地两个规模较大商社的董事长。

宴会规格高,招待用酒档次当然也很高。居然是难得一见的贵州茅台。对于不爱喝酒的我见了并没有感觉怎么样,因为什么酒到我嘴里都是一个味道。可两位日本长者见罢异常兴奋,身不由己的站起来,连连赞叹,说是中国贵州的茅台酒,真乃荣幸之致。我好奇地问,两位先生喝过我们的茅台?一位名为川崎良冬的老先生点头,感慨地告诉我,五十年前就喝过了,一晃那喝酒的场面就在眼前呀。他用手抚摸着茅台酒,对所有中国人说,一上茅台我知道了,我们是真正的贵宾,因为用茅台酒招待客人,这是最高礼遇。”我给两位先生斟上一小杯茅台酒。酒一出瓶,那香气扑鼻而来。川崎先生抿了一小口,没有咽下,而是慢慢在嘴里蠕动着,然后才喝下,闭上眼睛很久没说话。我没有打扰他,而是与旁边的小林光一先生聊天,他见此情景,十分难为情地低声说道,对不起,川崎君和我一样,五十年前都在中国。我的脑子猛然醒悟,意识到五十年前,正是日本侵华时期,也就明白川崎忽然语塞的原因。这时候川崎满面羞愧,对我说,我非常的惭愧,日本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我们就是当年你们形容的日本鬼子。

本来很热烈的酒席上顿时沉闷下来,领导过来敬酒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问我怎么突然不热闹了。我小声说,我居然和鬼子兵坐在了一起,大家都不好再说什么了。领导有些紧张,环顾四周,然后对我说,要活跃起来,多谈两国友谊的话题,当年的鬼子现在就是咱的客人。领导对桌上的两位日本客人说我是一个诗人,让我朗诵歌颂酒的诗歌。大家鼓掌,我十分尴尬地站起来,急速想着要说什么。我端起茅台酒,说,茅台酒就是一座桥,联结着中日的友谊。友谊就像茅台酒一样,表面是水,可喝下去就是火,就是鼓,能燃起生活的激情,能敲起友谊的乐章。酒喝完了,余香还在,友谊长存。

席间掌声四起,两位日本老人也站起来,举起茅台酒,我们是因为中日友谊而来,五十年前我们侵略中国,用中国的茅台酒来庆贺日本的侵华战争,可惜现在日本还有一些人企图美化那场侵略战争,不敢承认历史,这实在令人气愤!听了他的话,我马上接过腔,但是您与他们不同,您的可贵就在于敢于面对历史,敢于承担罪过。两位日本老人忙连续地鞠躬,说,面对这茅台酒,实在羞愧难当。川崎说,五十年前,我才十六岁,就被当局强行带到中国了。我到过贵州,在仁怀地区呆了一年多,喝了不少茅台酒。说起来,我们也是那场战争的牺牲品,但运气好些,总算没有死掉。小林也讲道,那时日本军队青壮年战死的太多了,只好把国内那些年龄更小的年轻人强编补充入伍,我们都是些娃娃兵。遥忆当年,不堪回首哇!

两年前,我又去了趟贵州,是自己悄悄去的。川崎放下酒杯说,我特地到遵义烈士陵园敬献了花环,向中国人民谢罪!我也非常希望自己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事情,所以,当听说来友好城市开展经贸业务,就毫不犹豫地随访问团来了。小林踌躇着,能为友好城市的经济做些工作,就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吧。我赶忙替他们斟上茅台酒,感慨地说,两位老先生,我们总是说,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你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来,我敬你们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