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20,期盼中国
942800000018

第18章 中国调查报告 (7)

对于潮流而言,其形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我们对潮流是否留心,都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这正是潮流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谓的潮流,无论是文化现象也好,社会趋势也罢,甚至于服装款式、大众口味,其共性就在于拥有异常迅速的传播速度,惊人的波及范围,以及对社会底层大众惊人的影响力。

当我们了解了有关城市化与乡村文明灭亡的内容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前面所说的问题,正是一个时代中潮流的最好反映。

无论是农村人口大量进城,还是乡村文明的灭亡,其速度都是异常惊人的,

就波及范围而言,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村子里,都有着相当比例的进城人口,反过来,保持了真正意义上乡村文明的村庄,也由于潮流的波及之广而寥寥无几。

更重要的一点是,以民众的判断力与群体思维能力,是绝无能力对潮流做出抗拒与抵御的。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庞勒?古斯塔夫所说的那样,民众究竟能够有怎样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影响民众的潮流具备何种性质。

当这种性质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意义的,那么民众的表现就会是相应的积极进步而有益。反之,如果主宰民众行为的暗示是负面的潮流,那么民众的表现就会是非常可怕。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的国民正在被操纵着,投身于一股完全与国情相违的潮流之中。

这样的现实令我们悲凉,然而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力量将会无所作为,唯一能够寄托希望的,就是在不久的将来,由社会自动完成潮流的逆转。

(11)10大调查之九:伦理在中国

中产阶级不仅具有缓冲贫富分化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拉动消费、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功能。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的中国,这种功能就更显得珍贵。除此之外,中产阶级所秉承的伦理道德观,是基于均衡社会条件所建立的,其主基调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活的富足,弘扬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文化。

主题介绍:理想社会的模型——不均衡的社会——一个阶层的示范作用

11.1:理想社会的模型

在过去的十年中,互联网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网络文化的极度繁盛,除了酝酿出无数流行文化的符号之外,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大讨论,也同样构成了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

在网上的一些论坛中,我们随处可见这一类问题,最终形成了两派甚至数派的争辩,而假如我们把这些看似纷乱的问题做一总结,那么其争论的焦点就只有一个。

怎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最合理的社会。

对于这个命题,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然而这并不是构成争论的根源,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而言,其结论总是唯一的,区别只存在于证明的过程之间,而假如一个命题不存在唯一的结论,那么这个命题必然是伪命题无疑。

不幸的是,关于社会合理性的命题,恰恰是一个结论颇多的伪命题。

不过,对于这些莫衷一是的结论而言,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无论怎样的最终社会形态,假如它是合理的,那么它就势必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的,反过来说,一个得到了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就意味着它的合理性。

这样的社会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西方经济学的体系中,其理想社会的形态正是这样的。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理想社会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所有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因为各个方面的力量能够互相制约和互相抵消,各个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由于这种社会形态的均衡性,因此它还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均衡社会。

11.2不均衡的社会

当我们了解了上面的概念之后,一个新问题就又向我们走来。

当下的中国社会,是否符合均衡社会的标准呢?

我们很想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然而现实的残酷,注定了这个肯定的答案,只能成为我们美好的愿景。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是否达到均衡状态,是很容易判定的。

比如说,在一个均衡社会的条件下,国家的税收标准,既可以保证国家的必要财政开支不至于出现赤字,又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免对民众的收入造成伤害。

再比如自然资源的分配方案,在均衡社会的条件下,既可以保证国家的自然资源不至于出现过度流失,保证国家在国与国的博弈中掌握足够的战略资源,又足以保证民众可以享受这些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福利。

还有宏观经济的增长,在均衡社会之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应当同时存在着内外两种循环体系,以内循环作为增长的原动力,外循环作为增长的助燃剂,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健康的国民经济作为主导,以外贸经济作为补充。

除了上面这些范畴,均衡状态所能应用的主体还有很多,而无论是这些主体中的哪一个,无不体现了均衡状态的内核:让各个方面的愿望都得到满足。

当所有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需求被降低到了最低水平,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社会波动。

经过前面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的现实是,举凡均衡社会的标准,我们极少能够达到。

之所以在中国没有出现均衡社会的形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体系结构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的现象。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人群,构成了社会体系的底层,而为数极少的权贵阶层,则居于这个社会体系的顶端。前者以最多的人口基数,却掌握了最少的社会财富,后者以寥寥无几的人数,却将大部分社会财富收揽怀中,当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与底层民众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构成了今日中国颇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11.3:一个阶层的示范作用

很明显,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体系而言,来自于上层建筑的垄断,与来自于底层民众的需求,构成了强烈的冲突。

而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扩大中产阶级的数量。

中产阶级不仅具有缓冲贫富分化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拉动消费、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功能。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的中国,这种功能就更显得珍贵。

除此之外,中产阶级所秉承的伦理道德观,是基于均衡社会条件所建立的,其主基调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活的富足,弘扬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文化。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下的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还远远未能达到实现其功能的水平。

对于中产阶级的壮大而言,其基础是建立在收入之上的,可以说,只有当一部分民众的收入较大幅度地超越了社会平均标准之后,所谓的中产阶级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形成。

而保证民众收入的超越,就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来作为保障,一是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其二是对私有产权的有效保护。

而这两点,我们做得还远为不够。

基于上面的探究,我们就了解到了这样的事实。

在一个均衡的社会体系中,必须保证足够大的中产阶级存在,而就目前来看,尽管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社会里中产阶级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然而比起来中国人口的庞大基数,这种增加的速度实在是过于缓慢。

除此之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而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未能形成独立的力量,这既表现在经济实力上,也同样表现在这一阶级的观念上。

就当下中国而言,大凡在收入上符合中产阶级标准的社会群体,无不向往着更高层面的物质生活,而这样的要求是与均衡社会的宗旨相冲突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社会总财富达到一定的总量之后,新一轮的财富创造就变得困难起来,而这个时候只要有人索取,就必然有人要失去,这也就意味着,中产阶级进一步提升物质生活的要求,实质上意味着对底层民众的掠夺。

其次,在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中,并不存在着明确的利益诉求,对于权贵阶级的超经济掠夺,中产阶级所持的态度除了羡慕之外,竟然未能表现出应有的争辩与对抗。

由此,我们便得出了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缺憾所在,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无法在短期内予以改进,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待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进一步形成,期待着中产阶级利益表达渠道的形成。

一旦这种期待成为现实,那么就将深刻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格局。因为就一个时代的伦理道德而言,其本质就是这个时代中产阶级的全部自觉意识。

(12)10大调查之十:世界看中国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足以令所有人震惊,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莫不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而在世界看来,中国由一个遥远的东方大国,一个电影中神秘与落后的代表,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岛,逐渐变成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个初步呈现出现代化面貌的国度。

主题介绍:世界眼中的中国

12.1:世界眼中的中国

在松下集团总裁松下幸之助的众多名言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世界败北!”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句对中国的褒奖,甚至于,我们要将这句话看成是一种负面的嘲讽。

作为一个商业帝国的领袖,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考虑的因素只有一个——如何用自己的产品占领中国。

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一直处于一种另类的被侵略状态之中。

和百余年前那次持续日久的侵略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再遭遇后膛枪与坚船利炮,而最终的结果却并无不同——流走的是真金白银。

然而,之所以我们没有产生任何被侵犯的耻辱感,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次关闭日久的国门,是我们自己亲手打开的。

尽管差别微妙,其意义却绝不相同。这一次的国门开放,意味着一次长久的酝酿。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足以令所有人震惊,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莫不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而在世界看来,中国由一个遥远的东方大国,一个电影中神秘与落后的代表,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岛,逐渐变成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个初步呈现出现代化面貌的国度。

从过去的一无所知,到今日的全球闻名,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以几何级数的变化速度日益激增,甚至于在非洲一些国家里,我们正以昔日不列颠或法兰西等列强的面目出现。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已经沉默了百余年的民族而言,这种辉煌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中国在现阶段正面临着数不清的困局与麻烦,更有许多人希望藉此来抹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一干成绩,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否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体验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说的那样:“提到过去,每一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一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而就我们前面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而言,正是处于过去和当前之间,无论能否得到时代的承认,发生的已经发生,该发生的还会发生,所有的结论,都需要后来者自己给出。

改革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于是,我们便处于全世界矛盾的眼光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处境而矛盾——既为眼前而困顿,又为未来而期盼。

事实上,当中国加入了WTO组织之后,对于中国来说,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如同淙淙溪流一样,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的激增,最终形成了滔滔洪流直奔入海,跃入国际市场之中。

在此之后,我们即将看到,在中国的几十个产业之中,矛盾与期盼交替地行进着,这种博弈与交融并存的局面不仅发生在当下,更存在于未来十年,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无论其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所需要做的都是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继续着我们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