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软件业的春日迷梦,还要从一个名叫宋如华的人说起,毕竟,在中国软件业的历史上,他曾经是最接近比尔盖茨的那个人。
在1992年的3月的一个春日里,从大学教授岗位上走出的宋如华,和一个朋友凑了5000元钱,创办了“托普电子科技发展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四处穿梭着帮人安装电脑。
得益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宋如华得到了一个开发自动打印发票软件的订单,几年后,他几乎成为中国最大的税务软件提供商。然而命运并不总是垂青于某个人,在1996年春,由于全国税务系统统一计税软件标准,使得托普的业务,几乎在一瞬间之内陷入绝境。
然而,教授出身的宋如华并不是一个容易被击垮的人,在参观了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之后,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中国是否有可能也搞出一个“硅谷”式的奇迹。
于是,在成都远郊的一片菜花田中,“西部软件园”的牌子就这样被插了下来,仅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西部软件园”就成为了当时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几乎在一夜之间,托普就成为中国名头最响亮的高科技企业,随之到来的是种种扶持政策、社会荣誉。
假如能够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那么托普的命运,乃至中国软件业的命运,都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然而受到这一战果的感染,宋如华突然意识到了一点:在中国的商业圈中,与其花费毕生精力,辛苦地打造一个品牌,一个产品,反而不如直接逾越而行,在一夜之间推出一个伟大的概念。
于是,“西部软件园”的发展方向,就这样静悄悄地发生了巨大的偏离。
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如我们想到的那样,在完成了借壳上市之后,融到一笔资金的宋如华,开始了在全国的“跑马圈地”运动。从99年到02年的时间里,托普在全国范围内,一连开建了27个软件园,平均两个月,就会有一块土地被冠以某某软件园的名义。
这样的扩张速度,带来的自然是后期建设的迟滞,实际上,在这27个软件园之中,大部分甚至没有一家软件公司进驻,建好的房舍唯一的用途就是搁置。当这一切最终被公之于众的时候,其所带来的摧毁效应便可想而知了。
于是,在2003年,这一切终于以闹剧收场,银行前来追讨账款,客户登门诉讼,上市股票大跌,各地政府追收土地,于一片春光之下匆忙搭建的“托普大厦”,终于在风急雨骤之中轰然倒塌,那个曾经美好的春日梦想,也就此一破而碎,留给我们梦醒之后的漫漫长夜。
2.3:梦醒后的长夜
事实上,宋如华的失败,乃至中国软件业的这一次失败,远非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
客观而言,宋如华的战略并非一无是处,其对于远景的洞察力,更有着历史上成功的经验作为验证。
就单纯的软件业来讲,在信息社会中的确有着核心拉动者的地位,而“软件园”的构想也绝非纸上谈兵,从下面这个历史的片段中,我们就可以领悟到其高瞻远瞩之处。
在美国技师布朗夏尔发明了汽轮机和车床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大批量生产形状不规则的产品。受此影响,所有的工业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制造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直到今天,汽轮机与车床还在各种现代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然而它最初的应用却是制作步枪枪托。在当时,许多行业都出自于枪支制造业,因为精确度是近代工业的灵魂,而当时能够满足精确度要求的只有兵工厂。
那些最普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产品,比如打字机、缝纫机、自行车等等。无一不产自于兵工厂,或是距离兵工厂很近的工厂。譬如第一家自行车工厂,就距离春田兵工厂仅仅五百米之遥,因为当时只有制造枪支的工人,才有能力制造出一辆自行车所需要的全部零件。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一个产业拥有了决定性的领先技术后,是足以稳居所有产业的产业链上游的,正如兵工厂之于自行车工厂一样,软件业之于现代工业的地位同样不可或缺,宋如华的战略构想,正是映衬了这一点,而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新科技企业的汇集地,正是源于其软件企业的大汇集。
然而,除去宋如华的过度扩张之外,决定托普乃至中国软件业遭受重创的因素还有一个,比起前者,这个因素才是致命的失败点,乃至于到今天,这个因素还仍然制约着中国软件业的发展。
尽管软件业有着独特的产业优势,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技术上不发达的国家,这些所谓的优势都将荡然无存。
一个最重要的现实是:以中国各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对软件的需求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软件业很难达到供求平衡!
肚子吃不饱,自然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事实上,早在托普覆灭的前夕,微软公司的一位专家就曾为其进行过估算,假如要维持巨大的软件园投入,托普每年至少要完成100亿元的销售,然而当时全国软件业的总产值才不过300亿元,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在这个数字上跃升了几个台阶,然而比起其他国家,这种跃升速度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更重要的是,软件行业具有极高的周期性,其销售收入要受到宏观经济条件和其他产业中技术支出预算的制约。
在一个经济发展或复苏的时代里,软件企业可能会实现高速的增长,而在经济衰退或停滞的时代里,它们则必须承受沉重无比的打击。在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看来,软件是一种可以在困难时期延期购买的物品,换句话说,省钱就意味着赚钱,当人们的钱包渐瘪的死后,削减这一方面的支出,是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要认清这样的现实,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内部,缺乏基础工业支持的高技术产业,其前景是难以为继的。
在过去的三年里,借助资本的力量,中国的软件行业迅速膨胀,目前已膨胀到2500多家,然而我们清楚的是,在这2500多家企业中,真正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却要比这个数字少的多。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那些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小企业,情况就更变得令人担忧。
我们看到,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内,我国软件出口达到49.3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了48.2%,然而恐怕只有身在行业之中才会知道,在这49.3亿美元之中,究竟包含着多少利润,而那48.2%的增长,其真正动力究竟靠的是企业数目的增长,还是真正实力上的跃升。
由此,我们可以预知的一个未来现实是,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的软件业前景,极少可能会有奇迹发生,除非我们的其他产业,能够在需求上给予其新一轮的支持,否则,中国软件业的漫漫长夜,必将名副其实地持续下去。
(3)医疗保健行业——告别美好的时代
有所得必有所失,当所有人为医疗行业的强大优势而羡慕不已的时候,一股来自外部的压力,正悄然逼近中国的医疗保健行业,为其看似悠然无忧的光明前景,蒙上了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
主题介绍:经济增长的最大得利者——告别美好的时代
3.1:经济增长的最大得利者
时至今日,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我们没有高档轿车、没有DVD镭射唱机、没有电脑、没有音响,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的生存,然而,有少数几种行业,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保健行业就属于其中的一个。
比起其他行业而言,医疗保健行业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医疗保健行业拥有着普通投资者难以企及的准入许可,这就造成了在医疗保健行业中,许多领域都被极少数的固定经营者所垄断,而这些经营者的资本,又多数来自于国有。
在这样的情形下,价格竞争的现象极少发生,由此带来的是,包括医院在内的医疗保健业,往往能够以垄断的态势出现,具有极高的盈利率,同时产生强大的自由现金流与资本收益率,而这一点的存在,正是当下中国医疗费用高涨的原因所在。
除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外,假如我们回顾过去十年的岁月,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
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中,医疗保健行业竟然是少数几个最大得利者之一!
我们可以从数据上佐证这一点的正确性,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居民医疗保健的消费,从占经济总量的9%,急剧增长到超过15%。尽管在统计学上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算不上快,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查看一下就会发现,和每年7%的经济增长率相比,这一增长率显然是锐不可当的。
除了这两点之外,关于消费者的稳定需求,也成为了保证医疗保健行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之一。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经济低迷还是景气,无论民众的收入有怎样的波动,有一件事实是永远也不会变动的——人们总是会生病,人们总是会需要医生和医院,正是这种基于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保证了医疗保健行业拥有最稳定的客户群,就这一点来讲,它的优势几乎是其他行业无可匹敌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比起其他的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的一大特性,使得它几乎从形成以来,就绝少有其他行业能与之比拟。
这就是医疗保健行业独特的消费者特性!
简单来说,当我们决定去购买一台电脑或是一套衣服的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消费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这也就是说,是否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消费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而医疗保健行业却全然不同,当我们前往医院享受医疗服务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自己写处方,不可能自己决定消费这个行业中的何种产品,而那些有权作此决定的人,偏偏是这一行业的从业者!
由于上述几点的存在,就决定了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论是来自行业外部的未来竞争者,还是构成了买方市场的消费者,都很难对已有的医疗保健企业产生影响。
然而常言道:有所得必有所失,当所有人为医疗行业的强大优势而羡慕不已的时候,一股来自外部的压力,正悄然逼近中国的医疗保健行业,为其看似悠然无忧的光明前景,蒙上了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
3.2:告别美好的时代
事实上,当我们的医疗健康支出,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后,这块包含了无限利益的巨大蛋糕,就不能不引起投资者的觊觎。
对于中国医疗保健行业来说,2008年注定是极其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春天,世界上数家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齐刷刷地将目光投放在了中国市场之上。
和以往不同,在过去的十年中,外资对于这一市场的角力,主要集中于向国人推销其自己的产品,然而我们知道,在外部条件的限制下,这种“零打碎敲”式的买卖,是决不可能获得较大利润的。
除此之外,在近两年来,全球医疗保健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由于发达国家长期进行公共福利方面的建设,使得国外这一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微薄,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自然就变得无比艰难。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许多有意于进行此项经营的国际投资者,以及这一行业中的大型跨国企业,无不加快实施全球化战略,而作为一个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发达的大国,中国广袤的市场份额,正散发出熠熠的金子般光辉。
对于手执大量资本的国际投资者而言,未来医疗检测、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细分行业都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以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医疗消费的增长,而中国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加剧,整体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增加的态势。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庞大的中国农村人口势必将会被逐步囊括入城市的生态圈内,这同样会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鉴于这样的事实,甚至有业内人士不无悲观地评价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鸦片战争,只不过武器从枪炮变成了资本,产品从鸦片变成了医疗产品,其结果却都是带走超额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