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20,期盼中国
942800000007

第7章 过半的大时代(下) (2)

比如说,德隆一度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许多企业也曾提出过进入世界500强的口号,它们几乎用快过瘟疫的速度,将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分支结构开遍中国,然而却因为推进太快,缺乏扎实的跟进工作,使得管理链变得无比脆弱,以至于在高层发生的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产生类似蝴蝶效应的结果,引发全盘的大地震。

其次,多元化道路必然带来资源的分散。

拿德隆来说,其涉足的产业超过了20个,而名动全国的三九药业,也同样打出“八大产业,八大金刚”的运营思路,乃至更早阶段的南德集团,从生产午餐肉到火锅连锁,从儒商大学到发射卫星,这样的经营广度,显然超离了一家企业应有的能力。

再次,多元化必定意味着多面作战。

当一个企业的项目遍布国内,铺陈海外的时候,就必然会与各地方政府大打交道,在一个民营资本尚未得到推崇的时代,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便很难获得政府的救助与扶持。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多元化道路带来资金链的拉紧。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失败的企业,无一不以财务危机为肇始,当企业家试图依靠并购,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时,就必定会出现“天下无人不欠”的债权人分散现象,而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又使得它们的负债成本要比国有企业高得多。一笔短额的贷款,常常要被无限地拉长使用,这样的模式,显然是危险至极的。

在新旧体制变革的时代,中国的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比起旧日里按部就班的运营模式来说,这些机会来的太快也太多,以至于许多企业被眼前五彩缤纷的诱惑所吸引,根本无从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中作出卓越发展。

然而,只有专注才是利润的唯一途径,打个比方来说,可口可乐专注于可乐,而后成为饮料业中的魁首,大众汽车专注于汽车,得以长久屹立不倒,当一个企业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只有先做到专业化,然后将业务全球化,这才是利润来源的最好保证。

(2)大时代规律:规则替换,拉动中国商业环境转型 (1)

强势资本注定要吃掉弱势资本,货币资本注定要吃掉实物资本,生态环境中大鱼吃小鱼的法则,在资本市场中同样适用。而民间资本与国际资本之间的战争,所遵循的正是典型的食物链法则。

主题介绍:不新颖的新规则——国际资本绞杀战——外资的新猎物——以不变应万变

2.1:不新颖的新规则

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一个话题长久不衰:经济危机。

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于经济危机理解完全不同,但是对于它的恐惧感,却没有任何的分别。

中国人害怕“经济寒冬”。

在恐惧中生活的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发自内心的恐惧,他们了解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后果,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领教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于这一类人而言,经济危机的全部形象,无异于一场无形的地震。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他们多半会着力渲染,将所知所闻结合理论,联系现状,成为这个时代中最悲观的一个族群。

另一类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同样惧怕,但这种惧怕却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到了第一类人的传染。

假如我们对群体心理学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传染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传递,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突破人的思想想象,仍然不会停止下来。

因此,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尽管他们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没有少挣一分钱,少坐一次车,却仍然感觉自己身处危机冲击第一线,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纵观世界经济史,这并不是人类所面对的第一个经济危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像这样的危机,每隔三十年就会出现一次,它仅仅是市场经济规律的组成部分而已——有高潮,就必然会有低谷,有发展,就必然会产生衰退,只不过我们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机会也没有渠道感知危机而已。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仅在这一场经济危机中惊慌失措,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的表现也像个毫无经验的新手。

“我们需要了解国际商业社会的规则。我们只是处于一个周期性的成长逻辑之中,在努力创造价值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市场接轨,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本是一段丝毫不需要论证的观点,它甚至因为过于正确而失去了特色,假如你学过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就完全可以做出同样的论述,可是当它从无数经济学家口中反复说出来的时候,让人听来便顿生悲哀之感。

新规则并不新颖,我们的旧体制却着实旧到令人感叹,而在新规则替代旧规则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企业会成为牺牲品,实在令人无从知晓。

2.2:国际资本绞杀战

说起来,当我们喊出“适应规则”的口号时,就已经宣告了我们落于人后。

规则是这样的一种东西,由先来者制定,后入者遵守,先来者修改,后入者服从,先来者掌控,后入者跟随,在这个过程中,先来者已经通过规则确定了优势地位,无论后入者如何挣扎,都很难在规则的束缚下做到羽翼渐丰。

我们用了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积蓄资本,最终有资格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时候,我们不妨扪心自问,难道我们的积聚,所为的就是去参与一场他人制定规则的游戏吗?

当我们的民间资本成批流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场与国际资本的绞杀战开始了,在这场游戏中,不一定会出现赢家,但我们却注定会是输家。

现在也许有人提出质疑,资本的意志不是注定要流向高利润领域吗?如果我们逆之而行,不是在与规律抗衡吗?

的确如此,不过这仅仅是资本的第一规律而已,在实际的资本运动中,还有一条显而易见的规律是:

强势资本注定要吃掉弱势资本,货币资本注定要吃掉实物资本,生态环境中大鱼吃小鱼的法则,在资本市场中同样适用。

而民间资本与国际资本之间的战争,所遵循的正是典型的食物链法则。

制造业、低端服务业等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而金融、房产则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空中楼阁,资本战争的最重要法则,就是以虚幻的高端产业,侵蚀竞争对手低端产业的利润。

用股票来吃掉对手鞋业利润,用房地产来侵吞对手的农产品加工利润,用精妙的资本操作技巧来控制对手的工厂、矿山、土地,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过范例。

无论有多少花哨的词汇和统计方法,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关于社会财富的划分,都只有两个大类而已,实际财富与虚构财富。

所谓的实际财富,指的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产业、产品、人才储备。

所谓的虚构财富,指的是可有可无的高端服务业、奢侈品、金融行业、证券、基金、甚至包括除贵金属之外的所有货币。

历史上的中国,有许多国家利用国内的奢侈品、货币来交换邻国的粮食、金银、矿产,最终成就霸业,而那些被吸干血脂的国家,则因为建立了太多的服务业,出售了太多的实际财富,以货币储备来代替实物储备,走上了一条财富积累的歧途,就这样在资本的运作中轻易败下阵来,最终元气亏损而国破种灭。

这样的规则简单至极,甚至连中学生也能一眼看穿,然而这规则之所以能运行千年,甚至在现代社会中屡试不爽,其原因就在于它洞察了人性的弱点。

就人性来说,当我们面对着金融市场的暴利、房地产市场动辄亿万的商机时,很容易对步步为营、苦心经营的生产行业丧失兴趣,将资本投向前者,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选择。

对于任何企业家而言,其最终目的都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将企业做大做强,而投身资本市场恰恰是最方便的办法。

正因为如此,想要让民营企业抵御这样的诱惑,明显是与人性相违的,正因为如此,投身资本市场就成为必然,而与强势资本搏杀的结果,势必引发实际财富不断外流,虚构财富不断流入,生产资金外流,华而不实的证券与股权流入,实物外流,虚物流入,消费市场门可罗雀,资本市场人头攒动的一系列结果。

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无疑是出于利己的考虑,但当这种个体行为叠加在一起之后,得到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常规的生产活动利润是固定的,只能以扩大经营规模的方法来实现增收,而如果把实物储备卖掉,换取直接的货币储备,就有望博得厚利。

当这种零散的企业个体行为集合起来的时候,最后形成的却是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损害,更糟糕的情况是,由于有”大鱼吃小鱼”规律的存在,手执弱势资本的民营企业,想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存活下来,最终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大鱼,是势如登天的难事。

(2)大时代规律:规则替换,拉动中国商业环境转型 (2)

可以说,在金融衍生产品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我们对自己的财富严加守护,也很难确保它不被强势资本冲击,小鱼即使安静地苟且求活,尚且不能保证不被大鱼吞食,更何况我们主动把有限的实际财富送到他人嘴边。

在真实的战争中,一个战士倒下去,会有千万个战士跟上来;而在这场资本的绞杀战中,一家大型企业倒下去,绝不会有千万家企业跟上来,与此相反,倒下去的企业,甚至会带着一整条产业链走向覆灭。

2.3:外资的新猎物

如果说,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带给民营企业的是一种冲击,那么,这种游戏带给国有企业的将是一场劫难。

相比于民营企业,国企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弊病,然而却因为国有资源的优势和长时间的运营,其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多年沉淀的存量资产、大批的专业人才、优势品牌、市场份额,和它的资产比起来,这些社会资源显然是更有价值的宝物。

国有企业的经营,不是以纯粹的商业准则来衡量的,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机构,可以说任何商业活动都代表了国有资本的利益,因此也就在政策、市场准入、资金与扶持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民营企业在国企面前如同草莽绿林遇上了正规军,不要说并驾齐驱,甚至连望其项背也难以做到。

当大量外资涌入我们的市场之后,我们固然获得了相当的活力,却也不得不直面其带来的负效应。

在10年前的中国,外资还仅仅以低调的方式,依靠合资合作的手段来获取利润,而在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缤纷呈现,在注入外资的企业中,甚至不乏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这样的前景显然是令人寒意顿生的。

以国际资本为活力,是本土企业容易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强势资本加资源优势只能带来垄断,而这只垄断的手偏偏来自于他人,一旦遭遇时局变化,我们的相关产业发展与经济安全便毫无保障,无论经济如何繁荣,无论我们有多少外汇,都买不来足够的安全感。

更可怕的是,无论是资本的流量和持久性,民营企业都无法与国际强势资本抗衡,在“大鱼吃小鱼”的法则面前,民营企业是绝无任何机会的。

政府之所以对民营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有所控制,无非是担心国有资产流入民间,流入普通人的腰包,却未想到外资的冷酷面目,要远比民间资本狰狞得多。

当民营企业因为外资的冲击而倍感困顿的时候,国有企业却因为与外资的结合而陷入一场潜在的灾难之中。

于是,我们就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宏观经济学的命题:国际资本的介入,必须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度量,而这个度量的把握,就在于该如何处理产业选择这个关键性命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