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诚信(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950200000001

第1章 诚信是种传统美德 (1)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先辈一直把诚信作为人生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和一种崇高的追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这些反映古人讲诚信、守承诺的名言警句,千古流传,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虽然时代在不断前进,但这些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美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值得我们再次虔诚回望……

曹操断发示诚信

一次,曹操统领大军去打仗,途中要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说:“所有将士都必须小心,凡有践踏麦子者,不论是谁,立即斩首示众。”老百姓开始并不相信,都躲在暗处暗自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只见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走过麦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纷纷称颂。

突然,从麦田里飞起一只小鸟,将曹操的坐骑惊得一下子蹿入麦田。受惊的马儿嘶鸣着,践踏了一小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过。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就要自刎。众将领赶忙拦住。

这时,有一位叫郭嘉的大臣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刎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现在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挥剑割断了自己的一绺头发,扔在地上说:“我就以割发代替砍头吧。”

古时候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头发和皮肤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随便割掉头发被视为大逆不道,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断头发和砍头是一样重的刑罚。从此以后,军中将士对曹操更加信服了。

换位思考:

曹操身居丞相高位,却能严以律己,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我们也应学习曹操这种品德,不应只说空话而不行动。想一想,在学习中你有欺骗老师、家长的行为吗?

成长感悟:

十句空话,不如一个行动。人,不可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韩信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候父母双亡,常常吃不饱饭。

无处吃饭的韩信经常去淮阴城下的淮水边钓鱼,然后将钓到的少得可怜的鱼卖掉,再买点东西填肚子。

有一次,韩信一连好几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也一连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他饿得头发晕,脚发软。

一位在淮阴河边洗衣服的老妈妈发现韩信走路有气无力,挺可怜的,便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孩子,你这是怎么了?生病了吗?”

韩信难为情地向老妈妈说了实情。老妈妈立刻把韩信扶回自己家中,拿出饭菜让他吃了个饱。

韩信非常感激地对老妈妈说:“老人家,谢谢您这么关心我,我不会忘记您的恩德。将来我若能有出息,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

老妈妈生气地说:“我给你吃点儿便饭,难道就是为了得到你的报答吗?”

后来,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韩信便去投了军,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和信任,之后便转投到刘邦的军中,成了刘邦手下的一名小军官。后来,经过萧何的极力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果然不负众望,率兵东下,相继打败魏、赵,降服燕、齐,最后与刘邦会合在垓下灭了项羽,为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被刘邦封为“楚王”。

几年后,韩信衣锦还乡,便下令寻找自己的恩人——曾给自己吃过救命饭的老妈妈。

韩信对她谢了又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作为报答。老妈妈不肯要,可是韩信不忘当初的一饭之恩,定要以千金相谢。老妈妈推辞不掉,只好收下了。

换位思考:

功成名就后的韩信并没有忘记多年前自己的承诺,千金报答老妈妈,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更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你也能像韩信一样,从小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吗?

成长感悟:

受人恩惠,切莫忘记,哪怕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也应常记在心。

山涛守信育遗孤

三国时期,曹氏家族与司马昭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而明争暗斗。官场腐败,许多有才学的人都不想卷入其中,纷纷逃避现实。其中,有七个很有名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贤、王戎,这七个人经常在竹林里闲游,一边喝酒,一边做诗弹琴,试图寻找乱世中的一份清静,史称“竹林七贤”。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在当皇帝,实际上是由有篡位野心的丞相司马昭把持大权。司马昭为了扩大势力,想请“竹林七贤”出来做官。司马昭首先请山涛出山,由于他和山涛有点儿亲戚关系,山涛不好拒绝,就答应了。

后来,山涛推荐嵇康到朝中做官。由于山涛事先没有征求嵇康的意见,嵇康非常生气,便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给山涛(山涛字巨源),断绝与山涛的朋友情谊,并在信中强烈抨击了司马昭。

后来有个叫钟会的小人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司马昭就趁机找了个借口把嵇康抓到监狱里,并判了他死刑。山涛几次上书司马昭,请求为嵇康减免罪行,但是司马昭仍一意孤行。

临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山涛答应了。

嵇康死后,山涛对嵇康一家老小悉心照顾,把嵇康的儿子更是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嵇康被杀的二十年后,司马炎当了皇帝,朝廷的混乱局面有所扭转。山涛就上书给司马炎说:“父亲有罪,但和儿子没关系。嵇绍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应该重用。”司马炎采纳了山涛的意见,任命嵇绍为秘书郎。

换位思考:

在嵇康已修书明确断绝了与自己的交往后,山涛仍不计前嫌,在嵇康有性命之忧时出面为他求情,并答应抚育嵇康的遗孤。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将嵇绍养育成才,而且成功举荐嵇绍为秘书郎。朋友托付你办的事情,你会尽心尽力地完成吗?

成长感悟:

老百姓常说,应人事小,误人事大。答应别人的委托是个小事,但没有信守诺言,没能办好事情而贻误了别人却是大事。所以,一旦承诺了,就必须全力以赴,兑现自己的诺言。

曾参杀猪

曾参又名曾子,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德行高尚,十分注重修身养性。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衣服,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一头猪,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换位思考:

曾子做得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应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曾子用言行告诉做父母的人,哪怕是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因为身教重于言传。你的父母做到了吗?不妨让他们跟你一块儿学习一下这篇《曾参杀猪》吧。

成长感悟:

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

蒋前黎千金一诺

明朝时,在山西太原有一个叫蒋前黎的药材商人,由于重承诺、讲信义,在太原远近闻名。

有一次,蒋前黎的一位朋友将一千两白银寄存在他家中,由于朋友有急事,加上对蒋前黎特别信任,所以没留下任何凭证就离开了。后来,这位朋友还没来得及将银子取回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待朋友的家人处理完后事,蒋前黎便对朋友的儿子说:“贤侄啊,有件事我今天必须告诉你,你父亲曾经将一千两白银寄放在我这里。生前他可能是由于事情繁多,一直没有取回去。现在你父亲去世了,就由你将白银领回去吧!”

朋友的儿子听蒋前黎这么一说,当时就愣住了,疑惑地问:“蒋伯伯,我父亲生前从未提及此事,临终前也没有说到这件事呀!”

蒋前黎说:“或许是你父亲事情多,把这事给忘了。”

朋友的儿子接着问道:“蒋伯伯,我父亲寄存一千两白银时可留下什么凭证?”

“没有,我们只是口头上互相许诺了。”蒋前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