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业有啥了不起
959000000023

第23章 公益创业--小公益大文章 (3)

最近我对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与亚洲公益论坛的领导沟通社会公益创业的构想,同时帮助他们开始对社会公益创业的鼓励与支持措施提出具体的规划。在最近的一段时间,考虑国内公益组织的管制模式,会首先在大学生范围内鼓励与支持公益创业,利用建设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组织的形式,通过审批专项申请的途径,提供启动资金,并在组织构架、筹资技术、项目管理、成效评价等方面提供培训支持,提供社会公益创业的创业导师,并为社会公益创业参与社会公益交流提供常规平台。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符合社会公益创业的要求,其中个人强烈的社会公益兴趣,还有对于社会公益创业模式的初步设计均非常重要——所有人都可介入公益创业,但只有那些在模式设计上有所创造者才可能获得适当的支持与帮助。我个人期望社会公益创业不仅提供给大学生一种良好的社会实践模式,同时也能提供给大学生一种未来在社会上持续创业与就业的新渠道,也为在社会公共服务中扩大NGO的人力资源与活动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如果我们在一个五年计划中能产生100-200个有一定影响力与活动能力的社会公益创业案例,那么这将是对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重大支持。同学,社会公益创业,你有兴趣没有?

助力公益人才的培养

美国的GDP7-8%来源于公益部门,而就业比例更占总就业人数的11%。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还不是公益对于经济的社会贡献,而是强调有如此多的人力资源可以在公益领域就业、选择就业与获得职业成就。在中国最近几年发展起来了一定程度的公益热,企业家与相当一部分民众有了参与公益的意识,投放在公益领域的财务资源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公益领域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成规模的公益管理者、专业公益人才与一般公益就业人才的总量很少,因此正在扩大的财务资源规模正在遇到并且遇到越大的落地能力问题。

在我们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动员中,我们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说的公益与大学生心目中遇到的公益理解差异很大:公益是只有少数扶助性领域——扶贫、穷孩子上学、残疾人关怀、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还是有广泛的激发性的——科学普及、见识扩展、文物爱好、宇宙探索、社交促进、沟通锻炼;公益是只是为人服务做好事情的,也是可以锻炼造就自己才具的;公益是个人性的还是组织性的;公益是富人做的事情还是我们都可以着力的。总之,其实我们需要有机会让更多的人比较清晰地认识公益的定义、范围、价值与行动空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找到与培养出四种人:一是富有热情与使命感的公益领导人、公益先锋与公益骨干;二是乐于在公益部门工作也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三是能把公益也看作一个就业岗位的一般人才;四是看好公益愿意在这个领域中志愿发挥自己某些方面作用的支持人才。这四个方面的人才大致呈金字塔式分布,构成公益领域的人才队伍。虽然我强调了公益人格(对于他们需要敏感、能积累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重视社会认同的价值)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很多一般人才在认知公益价值的情况下,也能在这一领域找到某些施展的空间。

今天的公益领域的一流人才很少,既是很多一流人才不屑做公益,也是很多一流的公益人才对自己的潜力特征不知晓或者受社会流行影响而从事了一些看起来更体面挣钱的事情。现在我们很多公益领域的从业者,有拟机关人员模式的、有朴素操作者的、有模仿学习式的、也有少量细致规划型的,但是总体而言公益领域的人才有五缺乏:一缺深刻使命感用与见识洞察力兼备的领导者;二缺整合财务资源与人才整合结合的专业能人;三缺有某个方面专业长处但是愿意在公益领域就业的人;四缺有经验的公益经营管理人才;五缺具有持续力的超级志愿者。有此五缺,所以当公益号召转到公益项目与行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核心驱动目的,在我们的知识性储备人才中挖掘有公益人格者与帮助更多的人才认识公益领域的职业价值,让那些对公益有爱好有使命的公益先锋能成为公益领域的开拓者,并带动更多的人才进入到公益流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就是一个长久而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运动。

世博背景下的创业新路向

创业在党政工作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现在进入第五轮全民创业潮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世博背景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即“世博本身没有创业机会”,不是因为要开世博了所以大家赶快要去创业,然后创业完了参加世博。能够参加世博的都是以前创业有成的,比如世博的产品供应商、特许产品销售商、世博的制定服务商等等,他们或者是私营或者是国有,在同行里面处在先进的水平,当世博的供应商不会给世博丢脸,才可以做的。所以世博本身并没有太多直接创业的机会,但是世博是非常重要的。

世博不是简单的看成单单是上海的,也甚至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中国的,世博就是世界的博览会。世博是在一个特殊的经济时期,在转折点上所具有的一个重大的经济事件。当下股市、房市还是比较活跃的,但是普通产业的就业机会并没有显著增加,很多重要的制造行业并没有显著的表现出回暖气象,出口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环比负增长的情况;同时如果从普通居民的消费角度来说,也没有显著的改进。现在看到增长和活跃的部分是在金融和投资部分,而实体经济、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部分相对还是不活跃。把实体经济叫做一层楼,把股市等叫做二层楼,二层楼上面动静有,一层楼上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所以经济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

炒股不是创业,因为用了投机的方式,真正创业成功的人还没有几个是炒股的,一个炒股盛行的地方不可能创业成功。因为炒股和赌博差不多,上瘾后干创业就没有心思,太不好玩而且太累。但是现在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下一般每5-6年就危机一次,一个危机从危机到复苏到繁荣,中间的萧条期通常是持续2-3年,这是小危机。现在遇到的是百年未遇的大危机,今年经济的强劲上升88%是投资,而且核心是政府投资和由政府投资政策影响下的银行放贷,而政府投资和银行放贷越是大那么通货膨胀的危机越大,我们必须在货币政策上有所调整,而货币政策调整受刺激最大的就是股市。但是二层楼的活跃对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创业是起到吸血作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世博在即,我们创业的环境是不容乐观的,从大环境上来说实体经济的总吸引力不高,总吸引力在二层楼。

第二,今天的全民创业潮和以往的全民创业潮有一些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全民创业潮之所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危机本身,主要来自于就业困难,是希望以创业来带动就业,解除包袱和负担。并不是基于真的有那么多的机会给大家创业,而是机会不多所以大家去创业。历史上的创业都是在困难的时候才真正走上正路,绝大部分的创业家不是家境好才创业,而是因为困难才创业,真正的创业的确是在困难时期来进行的。

历史上成功的创业家有一个最基本的比重--10个创业家里面有5个是因为走投无路而后来成为成功创业者,而且走投无路到了只有这点本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地步;有3个是创业理想者,选择了要干一个东西,一心挂念的就是干这个事,最后终于干成了;还有2个是稀里糊涂不知道怎么成功的,很多创业者开始可能只是想干一个计算机维修部,后来发现很不错,就变成了做杂牌机的,后来发现贴个牌子以后就和别人不一样。可以看出创业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步一步的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最后慢慢走到了正道上。

1985年城市改革的时候是第二次创业,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是第三次创业,加入WTO之前是第四次创业,目前遇到的是第五次创业。世博是在经济危机的前一个繁荣周期和后一个繁荣周期的中间,这个背景特别的重要。前一个繁荣期之所以出现了经济危机,是因为它的模式、能量、价值基本用尽,以至于负面的东西要爆发,意味着下一个周期的很多东西会和上一个周期有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个危机就像生病,通过生病把过去身体上的很多东西发泄出来,然后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通过诊疗重新去平衡或者是建立一个新的平衡。创业的机会点在世博中间,特别是站在长三角的角度下,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和机会,可以用”IDEE”来表明。

第一个”I”就是信息技术(IT)。大部分的电子商务企业因为危机的爆发,增长都比传统零售业的增长大。电子商务、电脑游戏、网上的远程教育等基于线上的各种各样服务,在2008-2009年都获得了充分的发育。把经济危机的延续时间按照前面做一个推算,小的危机要3年才能够复苏,这次起码要4年,也就是2012年左右的时候,整个电子商务的水平大概能够上升到将近1万亿,而世博会中间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现在3G开通了,但是3G中间很多重要的服务是在世博会期间第一次在一个城市范围内集中的大规模的展示出来,世博会中间所展示的东西将会极大的推动中国在未来的3年中间实现比较便捷的无线互联。3G也好,过去的2G也好,相当于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把基础建设建好了,上面跑的东西不多,所以将来有一大批基于线上的服务内容的创业机会,这意味着是一个知识创业。

过去我们一系列的需要沟通的服务和内容大部分都是线上化,就是借助于线上化降低成本。比如说同样买衣服,在线上买那么就便宜30%,至少没有店铺租金。而且线上服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一旦规模化以后反而降低成本。危机时期第一次提供了电子商务大规模的机会,而这个大规模化造成了电子商务或者电子服务将坚定不移的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基本的服务方式。相较而言,在上海未来传统创业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做一个传统的创业成本太高,知识增值性的服务才是这里基础性的创业,这也会造成普通老百姓的创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同时对于未来这一代,上海普通的高中学毕业生有80%左右可以上大学,整个创业基础发生了巨大改变。手机上面有一个姓名服务,把姓名输入可以算运气,这个小小的服务一年大概是6千万的营业额,这是一个公司发明的,然后放在手机上进行分成,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创意,这种内容增值服务将来有各种各样的。

“D”就是设计(Design)。日本经济在八十年代初期起飞,八十年代末发展水平已经很高,我们现在在经济上面表现出来的生机非常像日本的八十年代。将来城市之间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快速相连,一个城市的外围用轻轨,而城市的中间用地铁,这个模式是美国人发明的,而在中国将会变成全国的交通模式。整个国家建设的水平或者是蓬勃的程度相当于日本的八十年代,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随后的十年实现的东西比日本在九十年代实现的东西甚至还要精彩。日本到了八十年代末兴起了一个运动叫做Redesign(重新设计),Redesign就是当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以后,消费观念会发生很重要的变化,日本人在七十年代完成温饱,八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之后,生活里面所有的东西,按照新的美学观念重新的设计一下。德国奔驰的生产线上没有一辆车是长一样的,而是根据别人需要生产,这就叫全溶性。Redesign意味着将来会越来越形成个人特点,过去一块肥皂既拿来洗衣服还要洗脸洗澡,现在肥皂就分香皂和肥皂,将来可能分洗大拇指的香皂和洗小拇指的香皂,这就是生活进入到了小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