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海放歌
963900000012

第12章 让文字净化心灵 (2)

对朋友发出一番赞美之辞,不仅是加深友谊的成功秘诀,同时也能唤醒朋友的潜在力量,提起朋友的自尊心,帮他从艰难困境中超越出来。现实生活需要赞美的场合很多,赞美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赞美使对方感到愉快,自己也心境开朗。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太不注意,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需要,更没有意识到你的一番赞美之辞,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心理,从而又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这个人的信赖与友情。

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赞扬不应该仅仅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它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

时代的阅读

任何时代都会拥有自己的杰出人物和伟大的作品,关键是能不能通过阅读去找到他们、结识他们、拥抱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就是一种寻找,就是拨开一道道眼障,搜寻并捕捉到古今中外的巨人魅力和精神食粮的家园。

宋代诗人尤柔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忧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见读书的功能和效用有多大。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社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能力者,是难以在这个时代里生存、取胜的,而时代阅读的定义恰恰就在这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崇尚读书、热爱学习,是每个竞争生存者的一项基本功,这种基本功主要表现在需要、喜爱和有益这三个方面上。

阅读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如同“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是一种自自然然的事儿。只不过,读书这种需要不仅具有生理或生存的需要,更具有心理或精神的需求。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为多学些知识,以积累干工作的“本钱”,而且还能使心田得到滋润,精神得到飞扬。古往今来,有志于学者,从来都是把读书作为自己毕生的需要,甚至在“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语,皆记书默诵也(郑板桥语)”。毛泽东是人到哪儿,书到哪儿。办公桌、饭桌、茶几、床上皆为书,连厕所里也摆放着要看的书。一日不读书,胸臆就会无佳想;倘若一月不读书,耳目就会失清爽,正所谓“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

阅读是一种喜爱。如男女之爱,只有先“对上眼”,才有可能相互爱慕,进而“恋”下去,“爱”起来。这种“恋”与“爱”因人而异、因所处的环境与工作不同而有别。好书名著浩如烟海,但有的好书不一定就适合你,既是好书,又很适合你,这就是“姻缘”的使然。譬如,有人觉得《论语》读起来“不解渴”,但有人捧起则放不下手。甚至有人读史耐讹字,就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一般,认为这是读书进步的“得力”之举。这种对读书的喜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

阅读是一种有益。读书能使人增知识、明事理、长精神,甚至能使游历不定的心安静下来。古人说:“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消忧。(黄庭坚语)”读书不仅可以消忧、增乐,宽心、博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可以怡情善性,提升境界,远离低级趣味,给人一个宁静的心态、理智的头脑以及开放的胸怀。把读书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可以让知识净化自己的灵魂,让学识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为此,每天无论多苦多累,也要坚持读书,这是人生的明智之举和无怨无悔的选择——从实践中认知自我,从读书中充实自我,从改进中创新自我,从卓越中超越自我。

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勤于读书、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个有为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考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因此,我们应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做一名合格有为的时代阅读者。

书到用时方恨多

读书能宽心、养性,陶冶情操,还能开眼界、长知识,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这是读书人的一个共同体验。宋代诗人尤柔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忧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见读书的功能和效用有多大。但这种功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优质的书籍与优质的读者,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要成功的途径固然很多,但一个很简单、很有效的途径,就是找来一本好书读,把书中最优秀、最崇高的品质读出来,把书中最恶劣、最讨厌的东西阅出来。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最崇拜的最优秀的品质,变为自己的品质;把你最讨厌的最恶劣的东西除掉。在你一直向你的标杆学习、致敬的过程中,你便养成了好习俗和好习惯,这时,成功自然就离你不远了。

狐狸很聪明,知道的东西很多,但都是一些小事;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却永远是刺猬的手下败将。这就是简单、集约而管用的威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开卷有益”,这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在传承中汲取与应用,无可厚非。但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忙生计、快节奏、求高效,压力很大。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信息太多会变成“信骚扰”,知识越多有时会越“反动”。因此我提倡,读书要讲究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叫做有限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好的书,读最管用的书,读营养最丰富的书。这是书海无涯、精力有限的性质决定的。尽管这样做可能带来一些弊端,但能有效防止浪费人力和时间。大面积阅读,经济上没有意义,也会给效率和质量带来隐患。但基础知识可以大面积阅读,这已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避短不如扬长。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一个人永远不要从他的优势领域离开。对一个阅读者,特别是投资家和企业家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这就是前边所说的“刺猬谋略”。人类有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不良倾向,“聪明人”往往尽做糊涂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此时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读书的奥秘也大体如此。

要到达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必须保持理性,化繁为简,直达本质。宁要一克拉的钻石,不要一千斤的玻璃。归根到底,简约才是最美的,管用是最关键的,在这种情势下,少也能变多、变好。

读书人有一个哲理:我们不仅要把书读薄,而且要把生命读“淡”,把历史读“短”,把宇宙读“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牢记和用好民间的一句谚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个谚语,曾经被很多读书人用来作为择书的标准。人世间,可以选择作为阅读对象的书多矣。其中,真正适合自己的,就是鲜桃;否则,就是烂杏?

读书犹如交友。有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有的朋友,可以敞开胸怀一吐闷气;有的朋友,可以相互抒发豪情壮志,引为知己。也有一些所谓的朋友,可能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背后戳你一刀。还有的,则可能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引诱你,拉你一起做些荒唐无聊的事情。读书也是如此。不是每本书都会对你的人生有益,也绝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你。

当然,选择本身需要眼光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我也喜欢读书。我发现,一个善于读书的人,走到书店里,往往都会直奔某个书架。自己需要什么、渴求什么,在没有走进书店之前,往往都是考虑好的一个问题。

事情常常是这样的,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其中有两万字能够打动你,就值得你购买、值得你阅读和值得收藏了。

不过,有一种尴尬的情况是,读完一本二十万字的书,有时读者竟不知作者要说什么,再具体说,当你遇到疑难问题,按书上所介绍的内容,急着去查一本资料或一本书时,你使尽浑身解数,却怎么也查不到所要查的内容。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追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书写得质量太差;二是读者的水平糟糕。但一般说来,喜爱读书的人,大都是有文化、有知识和有较高水平的人。倘使水平差,也不至于差到竟然读不懂文章的大意的程度吧?

“书到用时方恨多”,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讽刺,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是读书人的一种困境,更是写书人的一种悲哀与耻辱。因为,现在出书的人实在太多了,那些良莠不齐的滥书、孬书,读者就难免不困在其中不得解脱了。这个时候,学会选择,或者干脆说学会放弃,就是一种智慧。

“书到用时方恨多”,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品位低下的各类书籍面前,学会选择。有了正确的选择,其实学问就已经做完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