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海放歌
963900000035

第35章 话说“四大件”的变化 (1)

谁都爱夸家乡好,我要夸的是家乡“四大件”的演变与更新,准会让你乐不自禁,同感无比的幸福与骄傲。

我的老家是黑龙江省海伦县农村。海伦地处松嫩平原中部,一马平川的沃野,油黑油黑的土地,盛产大豆、甜菜和玉米,素有“粮仓”之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伦农村一穷二白,有的庄户人家连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几乎家家缺衣少穿,日子紧巴得让现在的人难以置信。平日很难吃到细粮,菜碗里也难找到肉星儿,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时,炒菜能多放点油就很不错了。饭桌上让客人吃饭,常说:“吃罢,别装假,这菜里‘高’可多油啦!”我亲眼见到母亲做饭从米袋里掏米时,不小心掉炕上几粒小米,母亲心疼得不行,立即用手指把米粒粘到盆里……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村里进驻“四清”工作队,一位姓张的“四清干部”在社员大会上描述未来日子的景象:“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住,电灯电话有”。听后人们半信半疑,纷纷议论,“这跟实现共产主义差不多,说不上是哪百辈子的事呢?”

1974年我高中毕业那年,村上老刘家说了一个有文化的媳妇,因身价高,长得又漂亮,彩礼要出了天价“四大件”:蹬蹬(缝纫机)、转转(自行车)、听听(收音机)、看看(手表)。这“四大件”不仅全村的人老少皆知,还轰动了十里八村的乡邻。从此,农民们暗自定下自己的目标,即使苦累干休,省吃俭用,也要让家里早些实现这“四大件”,好给自家的儿子娶媳妇。

在这四大件中唯一能多人共享的是收音机。谁家有台收音机,那就成了半条街的宝贝。我记得,离学校不远的一家有台交流电收音机,晚饭后,一听说有什么好节目,院里挤满了人,院子的墙头上、院墙外的树上爬满了孩子。到1975年我入伍参军,离开家乡时,全村500余户人家拥有“四大件”的也就二三家,那还是家里有人在外边挣活钱的家庭。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我从部队回乡探家,家乡变了!就连当时在村里最穷的一家也都有了“四大件”。

时光又过了十多年,1993年,我再次回到家乡,这“四大件”可不是当年的“四大件”了:“蹬蹬”是摩托车,“转转”是拖拉机、四轮子车,“听听”是高级组合音响,“看看”也由手表改成彩色电视了。

又过十多年,到了2008年,再回老家时,汽车一直开到了我的家门口。农村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草房或“一面青”,也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砖瓦房,全村喝上了自来水,家里除了安有固定电话,还配置了多功能花样翻新的手机……

解放初期的60年代说的,取消“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所谓三大差别。眼下看,缩小这种差别步伐也都加快了,差别真的是越来越小了。你看,农村人去城里打工,城里人到农村承包土地,农民种粮、盖砖房、买家电、养生猪,除了正常收入以外,国家还分别给予相应的补助,加上农闲时到城里打工,如今的农民收入、农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这不都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在缩小吗?

随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奔小康日新月异。现在农村的变化可真大,农民的生活可真好。吃讲营养,穿讲时髦,用讲高档,住讲楼房;想下海就乘轮船,想上天就坐飞机,想旅游拿“电子钱包”就走,幸福的日子让人难以置信。你看:“观看影剧不上楼,通信通话不用邮,和面洗碗不用手,四角号码置脑后”……

生活的绚烂,不仅在于世路的漫长辽阔,还在于生活的内容与载体千姿百态的变化,这千姿百态的变化,正是人生的真正意义,而这变化、这意义,无不触动人们的神经,让人们无不欢欣鼓舞、放声歌唱!

家是生命中永恒的歌谣

记得有一首儿歌中这样唱道:“爸爸是大树,妈妈是树下的花朵,我是大树上唱着歌的小鸟”或许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家了。

家是什么?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宝字盖下面养着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这似乎没什么特别值得思考的,但却是游子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家不是房屋,不是冰箱,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物质的丰富固然可以给我们一点感官的快感,但那是转眼即逝的。试想,在那个空间中,如果充满暴力和冷战,同床异梦,貌合神离,这样的空间,还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家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它发生在南非。

在南非种族分裂内战时期,许许多多的家庭备受战乱之苦,支离破碎,房屋被摧毁,人民被屠杀。有一个大家庭原来有几十口人,最后只剩下一个老祖母和一个小孙女了。这个老祖母年事已高,病入膏肓,就等到天堂报到了,再活下去真没意思。但当她得知小孙女还在人间,老祖母便决心要找到她的小孙女,要不然,她睡不着,吃不香。为了找到她的小孙女,她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数万里,找遍了非洲大陆,最后一刻,她终于找到了她的小孙女,她激动地、紧紧地和小孙女拥抱在一起,这时这个老祖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到家了!”老祖母不缺钱,不缺财产, 在她的心中,她需要爱她的亲人,需要那份特别的真情实感,两个相互牵挂的人就是家啊!家在这里上升为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一种支撑老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概括地说,家是爱的聚合体,试看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无爱而散。

寻找自己的家,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的宿命。而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漂泊者。我们和浪迹天涯的人相比,只是多了一个物质的外壳。我们常常把这东西叫做“家”,但它并不总是使我们感到心灵安宁的地方。

家的概念涵盖了整个人生。无论贫富贵贱,逆境坦途,只要你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与家发生着关系,丝丝缕缕无时不萦绕在心头。

贫困时,家是一个窝。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个窝,就可以挡住风寒。有了回家的念头,也就有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信念。

战争中,家是一副箩筐,一根扁担。烽火硝烟,颠沛流离,一家人扶老携幼,相依为命。父亲的脊梁母亲的背,就是掩体,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

动乱时,家是一汪平静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圣殿。一脸的污水,一头的唾沫,一身的伤痕,回到家就可以洗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一杯热茶、一条毛巾、一枕耳鬓厮磨,足以让你对撼天的喧嚣充耳不闻,对蘸血的皮鞭视而不见。你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实的自我;可以从孩子的依偎,体验生命的珍贵。

太平时,家是一座博物馆,又是一个加油站。家里的一本书、一封信、一帧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属于你的家的故事,流传天南与地北;一只茶壶、一顶帽子、一把椅子,都储存着你们家的文化传统和信息,绵延一代又一代。家里有属于你的书柜,属于你的电脑,属于你的时间和空间。你可以读你想读的书,看你想看的电视,玩你想玩的电子游戏。当然,家里还有父母的鞭策,爱人的鼓励,孩子的追赶,容不得你有任何的放纵和懈怠。

孤独时,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绿洲。虽然可望而不可及,却带给你无限的遐思与慰藉。三月,“家书抵万金”,诗圣杜甫早已道出了对“家”的牵挂。

富裕时,家是一帖清醒剂。时时提醒你“衣食足而知荣辱”。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携幼的承担,是传宗接代的责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尔·盖茨,也属于自己的家,而把巨额财富捐给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亲。“有钱能使鬼推磨”,却唯独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家。世上没有不老的容颜,不散的筵席。当珍惜时且珍惜,莫等老来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归西时,家是驶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来世的港湾。你播下的种子已在这里开花结果,你培育的后代已接过了你肩上的责任。你的姓氏通过儿女得以继承,你的血脉通过子孙得以延续因为有了家,你灵魂不灭;因为还有家,你死而犹生。据说,人在弥留时总是梦见故去的亲人,那是你天堂里的家在向你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