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海放歌
963900000037

第37章 年夜饭的变化 (1)

“小历史”的微观取向,会让人看到生动、具体、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现状,理解社会,把握历史,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性参考。

“上世纪80年代想的是吃饱,90年代是吃好,现在要吃得健康。”说起改革开放以来年夜饭的变化,回头看看,变化真是太大了。

“当初天天盼过年,因为只有年夜饭才能放开肚子吃上一顿肉。”我家住在黑龙江省一个偏僻的农村,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年村里500多户村民只会杀几头猪,每户分几斤肉。为了在年夜饭让全家人吃顿“精料饭”,当时还上小学的我,起大早背上半袋小米,跟父亲走20里路上下火车,到一个叫秦家盛产大米的小镇,用二斤小米换一斤大米。时值寒冬,冻得我双脚像猫咬似的疼。整整一天时间,往返几百里路程,我和父亲两人才背回40斤大米。这样,全家人才能在年夜饭美美地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精米饭,母亲再做上小鸡炖土豆干、猪肉炖粉条几个全家人最爱吃的佳肴。那几天,尤其是小孩子,吃得小肚鼓鼓的,真是大饱口福啊。

1983年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百姓收入的增加,原来难得吃到的鱼肉越来越不稀罕了,年夜饭的档次越来越高。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家里陆续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吃的穿的也有明显改善,比如,龙虾、鱼肉等等,还能经常喝上白酒、啤酒、葡萄酒什么的,跟过去比,吃好不再是奢望,天天像过年。而年夜饭的规模与质量,就更甭提了。

“这些年又不一样了,年夜饭讲究营养搭配、健康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不留神,我发现自己胖了,还常听有人患上富贵病——糖尿病。这让我的饮食观念又有了新变化,“健康”成为操作饮食的主题词。这两年的春节,原先上不了台面的蔬菜、煎饼又重新唱了主角,鱼肉反倒成了配角。吃的东西宁可贵点,也要尽可能“绿色、环保、无污染”,这是生活提高后,人们给自己家定的新标准。像控制饮食、营养均衡、适量运动等健康知识已经很普及,家喻户晓,甚至整个地球人都知道啦。

70年代讲吃饱,80年代讲吃好,90年代讲营养,如今讲的是健康。从吃上的变化,看出了百姓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看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也标志着我们的国家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啊!

亲情的奇迹

亲情,竟可以使生命的时钟放慢脚步。

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家在外地的儿女、亲属都急火火地赶到了老家,唯有大姐因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而未能赶到。

按时间推算,大姐接到电话,以最快速度乘火车赶路,也得3个多小时。而此时,生命垂危的母亲,正上气不接下气急促地呼吸着,瞳孔在扩大,两手指尖在发凉。在场一位有经验的李大姐告诉我们:“别等你大姐了,赶紧预备后事吧。老太太可能挺不到3小时了。”

已穿好藏蓝色长袍寿衣、躺在炕上的母亲已不省人事,周围聚集着满脸悲伤的亲人。这时,昏睡的母亲忽然狂躁不安起来,双眼紧闭着,两手胡乱地抓着,我听到她含糊不清地喊着大姐的名字。

作为长子,我一直守候在母亲的身旁,一会儿给母亲擦去脸上沁出的汗滴,一会儿两手紧握着母亲的手,告诉她,我们这些儿女及亲人都在身边。虽感觉到母亲的手尖越来越凉了,但她用尽全力拉紧我的手,两眼溢出了惦记大姐的泪花,嘴角里似乎在叫大姐的小名。这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在看我,目光里充满着无奈的期待。我探下身子,将嘴靠近母亲的耳旁,告诉母亲:“大姐正在赶路,再有几个小时就能到家,您就放心吧。”

母亲立刻安静了下来,但仅仅过了一会儿,她又一次变得狂躁。她松开我的手,继续胡乱地抓着……这时,母亲用头努力地向一个方向歪着,一只手急切地举起。我注意到,那个方向的墙上挂着一个时钟。我对母亲说:“用不上两个小时,你大女儿就会赶回来的。”母亲吃力地放下自己的手,轻轻地、长舒了一口气,尽管她双眼紧闭,但我仿佛能看见她期待的目光。

我站在母亲身边,每隔10分钟,我就抓住她的手,向她汇报一下时间。那特别漫长、特别不寻常的两个小时,竟被我用一个个10分钟整齐地分割开了。我看见,母亲一会儿是痛苦状,一会儿又昏睡过去,让人感觉到她即将离去,但却又被一个个神奇的10分钟唤回……

屋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挂钟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

大姐是父母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乔家有名的孝女。得知母亲病情危急的消息,恨不得插翅飞到家中,飞到母亲身旁。大姐下了火车,一路小跑,终于以最快速度赶到了家。大姐顾不上跟别人打招呼,直冲到母亲身边,看到身穿寿衣、昏睡在炕上的母亲,听我们介绍是母亲一直在等着她的到来时,大姐早已泣不成声,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大姐用力抓住母亲的手,大声地说:“妈,是我,我是士云,我回来啦!”

母亲似乎听见大姐的呼喊声,在昏睡中渐渐地醒来,从紧闭的双眼里,流出满意的泪水和一丝欣慰的笑容,然后静静地闭上了眼睛,慢慢地安详地离去了……

一个母亲为了等待她想见到的女儿,为了听到她最后一个从远路赶回的女儿的声音,竟以巨大顽强的毅力,挺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漫长的3个小时,这绝对是一个奇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后来我想,假如大姐在4个小时后才能赶到,那么,母亲还能等到4个小时吗?我想,会的,一定会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浓浓的亲情,在让母亲拖延时间而不忍离去。

母爱是多么的深厚、伟大与神奇!

为父亲买乐

父亲的爱好并不很多,而看秧歌,则是他最高兴、最喜爱的爱好之一。扭大秧歌,是农村乡下过年时男女老少最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可不知什么原因,乡下的老家已有好几年没办秧歌了。父亲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怀旧又是老人们的一大特点。而过年看大秧歌,则是父亲怀旧的一种方式。

我不时地念叨:“要是来几伙扭秧歌的该有多好?”父亲听后说:“没事。前村三后办秧歌了,过了年初几准能来。”我急切地盼着秧歌能早些来,好让父亲一饱眼福,过个快乐开心年。

初三那天,天晴日朗,房前屋后那银白色的树挂在蓝天的映衬下,银光闪烁,显得格外绚丽。我和二弟、老弟和几个小侄子们,拿着相机正忙着抢拍美景留作纪念。这时,一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来说:“‘三后’的秧歌都来半天了。正在村东头扭呢。”

我喜中一怔,赶紧收起相机,像是首长下命令一样立即让堂兄跑步赶去,设法请秧歌队来家,为父亲好好地扭上一场。说来也巧,这时,远在通北的大姐、恭六的两个妹妹及全家也赶回家了。没到一袋烟的工夫,堂兄跑来说:“跟他们说妥了,秧歌马上就来。”我乐得合不拢嘴,赶紧把这消息告诉给父亲及家人:“咱父亲最爱看秧歌了,今个儿我埋单请客!让父亲看个够。”几个弟弟也忙着准备鞭炮,好迎接秧歌队的到来。

全家人穿戴好衣帽,推门出屋。这时,秧歌队已在院外扭过来了。锣鼓喧天,唢呐高奏,古装、包头的老式秧歌具有传统的样式。在那40多人的秧歌队里,有拉衫的,有斗丑的,还有扮演孙悟空、猪八戒的,真是热闹。为了让父亲多看一会儿,我主动上前跟领队商量:“要是能多扭一会儿,付双份钱也行。”领队抽着我递给的一颗香烟,乐呵呵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