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朱光潜讲美学
964400000005

第5章 美的产生 (1)

美感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无言之美》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看法。

小时候都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

马妈妈让马宝宝驮一袋米去对面的外婆家,小马很高兴,愉快地接受了妈妈的任务,驮起米就去了。走到一条河边,小马正犹豫时,树上的松鼠看见了,连忙提醒小马:“千万别过河呀,我的好几个兄弟就是因为过河淹死在这里的。”小马听了松鼠的话正不知怎么办时,旁边来了头牛伯伯,牛伯伯对小马说:“小马,别怕,这条河很浅的,才到我们的小腿呢,过吧没事!”小马听了牛伯伯的话,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小马又驮着米回家问妈妈了,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微笑着对小马说:“你去试过了吗,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于是小马又驮着米来到了河边,小马慢慢地下了河,而且很轻松地过了河,原来河水对于小马来说刚好不深也不浅!所以小马轻松地过了河!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松鼠也好,老牛也好,它们之所以评价河水是深还是浅,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这正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事物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我们回到美的话题中来,这个观点同样适用。

例如,看到一朵玫瑰盛开,商人可能会想到以它为原料进行加工、提取、赚钱等,植物学家由玫瑰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而一个画家可能更多地从其外形、色泽等方面进行欣赏。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玫瑰本身上面,不过把玫瑰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玫瑰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商人、画家、植物学家都认为它是美的,但是对它的评价却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朱光潜先生认为,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最后,灵感状态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典型特征。灵感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突然产生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的心理状态。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灵感。

因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创造性思维没有一个通行的模式,但也并不是变化无常的。它大体上经过两个阶段:

开始是准备阶段。这时,思维活动基本上按常规思维进行,用概念或具体形象进行逻辑推理或组合拼接,为灵感、直觉的发生创造条件。

然后是突发阶段。经过苦思冥想,或受外界某种刺激,或潜意识突然上升为显意识,使思维主体感到有豁然贯通之感。

创造性思维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无论哪一个年龄层次,在哪一个研究领域中思维着的人,都创造过同自己的认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成相统一的创新思维成果。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相声演员洛桑的口技绝活等。甚至普通劳动者中的“小发明”、“革新能力”等都是一定水平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创造性思维并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品。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展开“幻想”的翅膀。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储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善于运用储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来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去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找出越多越好的适当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画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等等。

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距离产生美”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们身边常常有以上所述的各种各样的距离,在这微妙的距离之间,美自然产生。距离之所以会产生美,缘于彼此的不靠近,平白生了一分朦胧感,激发了人们的探求欲望和好奇心,赋予了人自由想象的空间,任心灵飘荡,让感受驰骋。

于是,美便悄悄涌现,远远地窥视往往比贴近看得清楚显得更有诗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的诗句蕴涵深意,耐人寻味:远看草色青青,一派生机盎然,近看却是一片惘然,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距离太近,置身其中,或许我们不能体会个中之美。

朋友之间,交往过于密切,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心灵的距离太近,因此只会看到对方的短处与缺点,从而产生隔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诗句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个道理。观看风景,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只有距离才会产生美。因为我们身处优美的风景之中时,因为没有距离,所以往往欣赏不到它的美丽,甚至什么风景也看不到。

其实,生活当中我们适当保持点距离,就会产生美,距离妙不可言。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与人交友要“淡”,其实也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朋友双方隔得远一点,因为看不到对方的瑕疵,所以相处才会和谐,友谊才会更为芳醇,天长地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和织女岁岁年年在银河的两边痴痴地苦等,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一次。正因为他们有了距离,才会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甜蜜,令无数文人骚客赞美不已。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距离太近。看风景时,只有身在其外,远远地从不同角度来眺望,才会觉得美。因此有了距离,我们就能感受到“碧云天,黄叶地”的色彩斑斓;有了距离,我们就能领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意;有了距离,我们就能体会到李白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其实,理想亦如此。当我们的现实与理想存在距离的时候,我们会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去追寻,那哪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会“上下而求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人或事所烦恼,为了那“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我们的心灵被功名利禄紧紧裹住,纠缠于其中不能自拔,以致无法体会身边的美。当我们与功利保持一点距离,就能明白“寄蜉蝣于地天,渺沧海之一粟”,发觉个人之渺小、人生之须臾,那么你的心胸也就会开阔,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朋友,行走在钢筋水泥构建的现代都市,穿梭于忙忙碌碌的喧嚣尘世,请别忘了: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用朱光潜大师的美学观点进行阐述就是: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行程,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朱先生在阐明“距离产生美”这一观点的同时还对距离的“度”进行强调: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格林童话》有一个故事《渔夫和金鱼》:

渔夫和他的老婆住在海边的破草棚里,生活十分穷困,渔夫每日到海边打鱼为生。

这一天从早到晚,他撒了一次又一次网,网网落空,最后捞上来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向渔夫苦苦哀求,只要将他放回大海,他会满足渔夫的所有要求。渔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把小金鱼放回了大海,然后拖着空网回了家。

他的老婆正坐在破草棚前用破木盆洗衣服,看到渔夫空手而归,便责问为什么一无所获。渔夫讲了如何捕到小金鱼后又将它放归大海的情形。老太婆听了,训斥他说:你为什么不向它要一个新木盆呢?我们的洗衣盆已经破了。第二天,渔夫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渔夫对他说:“我的老婆让我要一个洗衣盆。 ”小金鱼回答:“你回去吧,你们会有新木盆的。”

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坐在一个崭新的洗衣盆前洗衣服了。看到渔夫回来,她不但没有因为得到木盆而满意,又接着训斥:“你没看到我们的小草房又破又烂,你应该去向它要一间好房子。”第二天,渔夫又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后,渔夫将老太婆新的要求告诉了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讲述,小金鱼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一座好房子的。”

渔夫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已经住在一栋崭新的大房子里了。但是,老太婆还不满足:“我们为什么不能住在宫殿里呢?你回去对小金鱼说,我要当国王。”渔夫没有办法,又来到大海边呼唤小金鱼。渔夫告诉他,老太婆要当国王,要住在宫殿里。小金鱼摇着尾巴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宫殿的。”

当渔夫回到家里时,老太婆已经当上了国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然而,她还不满足:“我还要当高高在上的女皇。 ”渔夫在老太婆的训斥下不得不又一次来到海边,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话,回答道:“好吧,你回去吧,她现在已经当上女皇了。”

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成了女皇,在巍峨的宫殿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然而,老太婆还不满足,训斥渔夫:“你赶快回到海边去,告诉小金鱼,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我要让小金鱼每日侍候我,听候我的吩咐。”渔夫无奈地回到大海边。这时的大海乌云笼罩,波涛滚滚,经过久久的呼唤,小金鱼才露出海面。渔夫说:“老太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还要让小金鱼每日来侍候她,听候她的吩咐。”

这一次,小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尾巴一划,就沉入了深深的大海。

渔夫从海边回来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无影无踪,面前还是那间居住多年的破草房,老太婆还坐在草房前用破木盆洗着衣服。

贪得无厌的老太婆本可以在金鱼的帮助下一步步告别穷困的日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因为她永远不知满足,胃口大到终于令金鱼难以忍受,最后贫寒依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过”即是没有掌握好“度”,这个“度”便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及。把握适当的距离就是要正确处理美与距离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