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规矩和爱
966100000014

第14章 规矩和爱: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爱是带着规矩去爱

规矩的根源是爱。所以在谈规矩之前,先要来简单谈谈个体认识爱的发展过程。

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但爱是一门需要学习,且需要一生学习的功课。人生要经历三个爱的阶段,学习三门爱的功课。这三门爱的功课分别是: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爱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下个阶段的基础。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经历的是爱的初级班。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爱、体验爱。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感受到了就对他们产生依恋。心理学家发现这个阶段婴儿能否感受到足够的爱,建立起健康的依恋会影响一生的情感发展。但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还是通过单向地接受来理解爱。慢慢地我们进入了爱的中级班,因为我们开始学着分享爱。这个阶段爱的特点是给予和得到的平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谈恋爱,最高的境界是你拥有我,我拥有你,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如果我想拥有你,而你却不想拥有我,甚至想拥有别人,我就痛苦万分。有时候,甚至双方的爱有那么一点不平衡、不同步,恋爱的过程就很痛苦,因为中级班的学生所能懂的爱只是给与得相平衡的爱。

当你开始为人父母时,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都要升入高级班了。高级班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充满理性的爱。仅仅给予就让你有足够的幸福。在这里你和爱的真谛更近。在生活中,曾经见过很多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原本不曾想要孩子,有的是因为还没有享受够自己的青春岁月,有的是因为对孩子根本没有感觉。但是意外的怀孕让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将有孩子的现实。奇怪的是,当孩子呱呱坠地,他们整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情不自禁的巨大变化。他们突然对孩子变得很有爱心,甚至为了孩子可以放弃原来自己认为重要的一切。例如,一个每次出门前都要精心化妆的女士可以转眼变成一个不修边幅、眼里心里只有宝宝的少妇。这样的转变是进入爱的高级班的开始。

这样的转变虽然是一种进步,但不值得有太多的自夸。首先,这一切的变化不是我们靠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宝宝太可爱了,使我们本能地不得不去爱他们。其次,这样本能的爱若没有理性的加入不会持续很长。当你的宝宝不那么可爱的时候,你爱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在生活中,我常听到一些沮丧的妈妈这样说:“恨不得没有将这个小孩子生下来!”她们的孩子这时往往才两三岁,因为开始不听话了,妈妈就受不了了。这样的抱怨虽然有情绪的因素,但也说明这些妈妈身上对孩子无私的爱已经开始淡化,恨却在渐渐蔓延。所以,孩子虽然把父母送到了爱的高级班,倘若父母自己无法用理性加固原始的爱,父母的爱仍然会回到中级班甚至初级班的状态。

回到中级班的父母虽然爱孩子,甚至为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爱好,但是这样的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中级班的父母只能享受可爱听话的孩子。他们的幸福时光不会超过两年,因为当孩子两岁的时候(甚至更早)就开始反抗了。以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演变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斗争的痛苦历史。其实让孩子事事都听你的,你就是想占有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时,你非但不能欣赏,反而会因为孩子不让你占有而痛苦甚至去打击压抑孩子的自我意识。

在现实中甚至也有回到初级班的父母,他们养育孩子就是为了简单地享受孩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只愿意享受孩子却不懂或不愿意承担教育的神圣职责。当孩子依恋于他们的时候,他们感到幸福无比。更有甚者,他们会过分地逗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快乐。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的地铁上见到过这样的情形。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地铁里有这样一家四口坐在我的对面。爸爸、妈妈、外婆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妈妈和外婆在不停地讨论购物的事情,爸爸就和孩子玩一种让我不能忍受的游戏。这位爸爸把手从孩子的后面绕过去打一下孩子的头,然后迅速把手缩回来,若无其事地看着车顶或孩子。被打的孩子怎么也找不到打他的那只手,但他心里清楚,这是爸爸在打他。而这个爸爸对自己发明的游戏非常陶醉,屡次得手还乐此不疲。结果儿子恼怒了,一个巴掌抽在爸爸的脸上,让三个大人在大庭广众之下面面相觑,难堪不已。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就这样告诫过我们:“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地铁里的这位爸爸的行为就是颜之推所告诫的狎昵。用过分的轻慢来逗弄享受孩子。这个爸爸就是一个停留在初级班的爸爸。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玩具,任意地玩弄享受。但愿儿子的这记耳光能让这位幼稚的爸爸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玩的玩具。

如果你对爱的理解还处于初级班或中级班,你就很容易在爱的时候毫无规矩,在恨的时候滥做规矩。这样,无论爱还是规矩都是缺乏理性的。这样的教育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你一味凭着自己的情绪来教养孩子,孩子学会的岂不就是无理、任性吗?诚然,父母也是有血肉的人,面对孩子的不同状况时爱和恨也是正常的。但问题是我们常常不能用理性来接纳这样的现实:孩子本来就是可爱和不可爱的组合。中国古人在《礼记》中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处理对孩子的爱和恨:“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教育孩子时尤其应该如此。无论孩子多么可爱,你都要清楚他也有恶的一面需要你去做规矩。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你都要明白他毕竟还是孩子,反思他的错误中你有怎样的责任。理性是融合爱和规矩的唯一溶剂,理性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因着你对孩子那无法拒绝的爱,你要用理性把持自己的爱,不要让自己的爱重新回到初级班、中级班的状况。孩子是上帝送给父母学习爱的最好教科书。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要谢谢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到来是为我们学习这门功课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机会。他们让我们触碰到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大爱,也让我们认识自己爱的有限。虚心补上爱的这门功课,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唯有爱和规矩的理性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着名的《颜氏家训》中有这样明确的教导:“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百善孝为先,只有父母能做到威严和慈爱的结合,才能让子女产生这百善之先。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中对规矩和爱的辩证关系作出最深入而又直观解释的是阴阳太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