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首富
968700000014

第14章 欧洲:阿尔布莱希特兄弟 (1)

阿尔迪的成功与钱无关,而是一个信仰!

——《法兰克福评论报》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挑战沃尔玛的“穷人”2004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一年一度的最新财富榜,排在前三位的是:比尔·盖茨、华伦·巴菲特和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兄弟。这样的排名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而与往年一样,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依旧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无数张印有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笑脸的照片出现在全世界数以千计的杂志与报纸上,镁光灯的闪烁几乎让比尔·盖茨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与前两位风光无限不同的是,人们仿佛忘记了排在第三位的阿尔布莱希特的存在,如果不看介绍,人们甚至连这人是干啥的都无从知晓。而若翻阅近年来的《福布斯》财富榜,却又能惊讶地发现:阿尔布莱希特每年都会“准时”的出现在榜上,尤其是近三年来,你总能在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之后找到他的名字。而熟悉财富榜的人又总能在卡尔·阿尔布莱特后不远的地方找到另外一个叫阿尔布莱希特的人。

这就是德国著名的首富兄弟: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德国著名连锁店阿尔迪(Aldi)公司的创始人。2005年,由于受到欧洲经济复苏缓慢而超市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影响,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俩的排名有所下降,哥哥卡尔以185亿美元列第8位,弟弟特奥以155亿美元列第20位,但他们仍然是德国当之无愧的首富。不过,与他们“首富”身份不相称的是他们的超级低调——当比尔·盖茨或是华伦·巴菲特正在镜头前微笑着接受采访时,这两兄弟可能正在乡村的一间草屋的院子里剪着草坪。人们发现,关于两兄弟的最近一次采访是在1953年,而最近刊登过他们照片的报纸是在16年前出版的。唯一被大家知道的是:他们中哥哥卡尔如今已83岁,弟弟特奥也已经81岁。

事实上,兄弟俩一手创办的连锁店帝国阿尔迪公司在德国乃至欧洲都是家喻户晓的公司:在德国,8000万德国人中有75%的居民经常在阿尔迪购物,其中大约2000万人是固定客户;在欧洲,阿尔迪已经占有3.5%的市场份额,而欧洲最大的零售商家乐福也只有6.8%;甚至于连全球第一大公司沃尔玛都不得不将阿尔迪公司列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当零售业和消费品市场专家伯特·弗利金杰警告说“沃尔玛的一个弱点是它没有意识到阿尔迪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敌人”时,沃尔玛公司的发言人比尔·威尔茨马上作出了回应,他说道:“我们当然意识到阿尔迪是个强劲的对手。”因为当沃尔玛在自家门口看到阿尔迪的身影时,任何回避及轻视都已不可能。

不管对手如何评价,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却一直沉静地在德国的土地上做着自己的事业。阿尔迪现在分成了南北两大公司,南部逐步国际化的阿尔迪集团由哥哥卡尔掌管,旗下拥有27个公司,在德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共设有2300多家超市:德国西部和南部经营着约1400家阿尔迪,英国和爱尔兰共有250多家,而从美国东海岸到堪萨斯的21个州有570多家,奥地利的240多家阿尔迪在当地被称为Hofer。北面的归弟弟特奥,目前经营着德国北部3900多家商场。目前,两兄弟所经营的阿尔迪连锁超市超过6000家。

一个标准德国版的企业标本

尽管在已经过去的100年里,德国留给世界太多苦涩的回忆,但当时间沉淀后我们会记起:虽然在那里诞生了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疯子,但同时那里也是作家歌德的故乡,那里也生存着众多朴实、善良的人民。甚至从一定角度讲,德意志人拥有的一些共同、独特的气质注定了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民族;透过每一个日耳曼人幽蓝的眼睛,你看到更多的是坚忍与智慧。

德国人的这种特点,在经济界表现得尤为突出。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制造几乎等同于德国制造,任何一件商品,只要被打上“made in Germany”便等于拥有了质量的保证。因此,同是经历了战争的劫难,但德国的土地上却迅速崛起了一批代表德国先进生产力的大型企业,西门子、大众、奔驰的成功,便是对德国人这种特性的最好诠释,即使在今天,这些企业仍然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

而成功的阿尔迪,便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标准德国版的企业标本。

起点在战争结束时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出生在德国一个普通矿工家庭。那时,他们的父亲因为身患矽肺不得不离开矿山,而去一个面包店打工,收入低微;不得已,母亲在家乡艾森的矿工居住区开了一家面积35平方米的小食品店。这是他们出生前的1913年。

中学毕业后,兄弟俩决心改变家境,各自进入了他人的食品店做学徒,希望能继承家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们刚刚开始的职业生涯:两兄弟都应征入了**的军队,特奥·阿尔布莱希特作为候补军人前往非洲,卡尔则作为正规军人被派往东线战场。

1946年,德国战败,兄弟俩也从战俘营回到了故乡。他们在老家开设了一家食品商店,面积几乎是母亲那家的三倍。

当时,由于德国刚刚摆脱战争的困扰,人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当贫困,国内百业待举。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将他们食品店的顾客定位在了亟待解决温饱问题的穷苦消费者——他们把黄油以当时市场上的最低价格出售,此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兄弟俩的生意日渐红火。不过,雇员们每天晚上打烊后都得把没卖完的大量黄油搬到地下室存放,因为兄弟俩舍不得花钱买冷柜。

分店很快开到了顾客众多的大型超市附近,兄弟俩干脆放弃经营新鲜食品,主营那些短期内不易变质和容易存放的食品。这种廉价折扣店的点子很快就被证明是成功的,连锁店雨后春笋般地在鲁尔工业区出现。到了50年代末,连锁超市已经超过300家,年营业额也在短期内超过了1亿马克。

突破“瓶颈”的飞跃

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飞速发展后,阿尔迪遇到了发展的第一个“瓶颈”。由于一直使用的是价格便宜的“绝招”,阿尔迪深受德国低收入家庭和外国留学生的欢迎。但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阿尔迪唯一遵守的准则就是低价,而忽视了质量等方面的追求,而实际情况是,随着战后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正在发生着改变。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似乎并没有发现这种改变,兄弟俩都固执地认为:只要商品价格足够低,就会不断地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但结果却是,在很长时间里,德国人只要经济条件尚可,都变得不屑于进阿尔迪连锁店购物了,因为人们觉得,拎着阿尔迪的购物袋在大街上行走是件让人丢面子的事。

幸运的是,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及时发现了这个错误,到了20世纪90年代,阿尔迪通过调整商品结构、档次等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商品的质量控制,才逐渐改变了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现如今,阿尔迪超市的门面与装饰,虽然仍继承了惯有的节俭和朴素,但在阿尔迪超市的外面,却往往都停放着豪华的宝马、奔驰车——现在德国的任何一位消费者,都不再将进入阿尔迪购物视为耻辱,甚至连家财万贯的富豪也是如此。

现在在阿尔迪超市出售的商品的质量已能经得住任何的考验,因为谁都知道阿尔迪超市出售的商品质量都是有保障的,在阿尔迪,所有的商品都实行“只要顾客不满意,无须陈述任何理由,都给予退款”的质量保证,其底气就是因为现在的阿尔迪对自己出售的商品质量,拥有十分的自信。

正是因为有了低价与质量这两把利剑作武器,才使得阿尔迪在其后的发展中势如破竹、一日千里。2003年,阿尔迪的连锁触角已延伸到了10个国家和地区,其拥有的分店已达到60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370亿美元;而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也从一开始的两个穷光蛋,变成了总资产达到340亿美元的德国首富。据有关调查公司调查发现,阿尔迪品牌在德国拥有的知名度,仅次于西门子与奔驰,已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品牌。

阿尔迪成功的五个理由

从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到拥有6000多家分店的连锁帝国,阿尔迪公司走过了德国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也走过了世界经济的起伏波折期,但最重要的是,阿尔迪走过了公司成长的艰难道路,从一家杂货店到连锁帝国,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积淀,在阿尔迪公司身上,人们能很轻易地发现很多制胜的法宝,它们并不一定是惊世骇俗的,但却绝对实用异常。

便宜、便宜、再便宜

英国路透社的一位记者,在光顾了阿尔迪后如此描述它的特点:“如果进了一家英国的杂货店,然后再乘飞机到德国的杂货店,你会以为到了第三世界。”这位记者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阿尔迪公司的所有连锁店都是近乎简陋的精简,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超低的价格。

与沃尔玛的经营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阿尔迪的经营理念中,低价也是放在第一位的经营之道,而且与沃尔玛相比,阿尔迪坚持的似乎是一种更加清道夫式的低价策略。

“阿尔迪”之名是由姓氏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和廉价(Discount)两部分组成的,在德国,阿尔迪连锁超市被称为是“穷人店”,其缘由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商品价格便宜得连最穷的人都能购买,这也解释了即使在经济最低靡时期,阿尔迪的连锁店依旧生意兴隆的原因。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

2002年,由于德国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的销售和利润纷纷缩水,阿尔迪的客户却增加了20%,销售额增加了10%。

阿尔迪一直坚持这样的“低价”策略,当然与其特定的历史机遇有关:因为在德国战后物资紧缺,所以人们没有太多的“闲钱”消费奢侈品,而购买廉价产品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所以阿尔迪不得不选择“穷人店”;但同时,兄弟俩仍顽固地遵守着这个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兄弟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母亲的一句话:“人们的日子越难过,我们的日子就越好过。”这似乎有点不人道,但却真实地说明了一个经营的道理。

德国是生产价值10万美元奔驰轿车的国度,但也是一个财富日趋减少的国家。在德国,只有不到1/5的人口每月可支配收入在375美元以上;在这个国家,即使是买得起高档轿车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日常开支也很节俭。所以阿尔迪把目标顾客锁定为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而这点,自然而然地会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在阿尔迪,一公斤面粉的价格是1.8元,一升装纯苹果汁是3.5元,一升盒装牛奶是3元,两卷套装36张的柯达彩卷是18元……这个价位即使在中国超市里也算便宜的,更何况德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城市居民的5—10倍,而这样的价格,即使是对于欧洲第一富婆、持有宝马汽车公司16.7%股份的约翰娜·科万特(Johanna Quandt)而言,也同样具有诱惑力。所以在“穷人店”的阿尔迪门口,也经常是停满了奔驰、宝马。

尽管价格极低,但由于在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控制,阿尔迪成功地将成本压到最低,因此,阿尔迪的利润并不低。据统计,在德国所有的零售企业中,阿尔迪的赢利能力现在是最强的。

德国一般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0.5%—1.5%,但阿尔迪的销售利润率却接近5%。较高的销售利润率表明,阿尔迪在实行低价策略的同时并没吃亏,而是赚了个钵满盆盈,而其竞争对手虽卖了高价却只有微利可图,碰上年景不好,还难免有生存危机!

严格控制商品品种的数量

与沃尔玛拥有15万种丰富的产品相对应的是,在阿尔迪,你最多能看到的商品品种不会超过750种,而在南阿尔迪连锁超市里所供应的商品品种更是局限于600种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