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首富
968700000032

第32章 亚洲:阿齐姆·哈沙姆·普雷姆吉 (1)

——阿齐姆·哈沙姆·普雷姆吉:背负印度希望的人在财富世界里,印度是一个拥有别样经历的国家。

一方面,由于其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中,全国盛行的是西方式的民主与企业制度,因此在近代公司的发展轨迹中,他拥有先天的制度优势。但这样的优势却并未给印度带来富强,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在这个国家周围的是贫穷、饥饿与战争。一个惊人的数据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印度,有3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60%的家庭没有电器设备,每两个人中就有近一个不识字。

但这样一种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些改变。1991年,印度政府决定实行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复兴计划,印度希望通过率先发展软件业,再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方法,来实现国家、民族的复兴。今天我们谈论的诸如“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优劣”、“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等话题,就是那种改革的产物与延续。

当印度确立了这样一种发展思路之后,便注定了软件业将成为维系印度兴起的关键产业,而在这个行业里也将诞生关键的领路人与救世主。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在这块湿润的土壤上终于长出了一株株树苗,它们便是一批印度知名的软件公司,如维普罗公司、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而其中又以维普罗公司最具代表性,他的创始人阿齐姆·哈沙姆·普雷姆吉,现在已成为印度最富有的人之一,在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他以67亿美元的身价排在第58位。2005年,他的财富继续攀升,以93亿美元排名第38位。虽然一个意外人物拉克希米·米塔尔的出现使他让出了印度首富的宝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印度的地位。

如今,普雷姆吉已成为渴望富裕的印度人的偶像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印度经济思想的标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普雷姆吉拥有巨额财富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史以及特立独行的作风所致。

从卖油郎到软件王

历史常常充满了戏剧性,它经常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创造同样的片段。普雷姆吉的成长史,就和亚洲其他地区首富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韩国三星最初是家从事水产贸易的小商社,最终却成了电子科技业的领军企业;台湾王永庆最早则是个卖米的无名之卒,最后却成了石化业的巨头……这样的经历,你还可以在其他地区众多首富的身上找到。

印度维普罗公司也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它在1977年之前,只是一家从事食用油生产与销售的小企业,但它的创办者——普雷姆吉的父亲却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45年,老普雷姆吉创立了一家小型的企业,专门从事日常生活类的食品生产。1947年,印巴实行分治,作为印度人的老普雷姆吉却得到了巴基斯坦国父真纳的器重,想让他们全家到巴基斯坦定居,并以财政部长一职相邀,但出于一个至今仍无人得知的原因,老普雷姆吉拒绝了真纳的邀请,留在印度继续他的事业。

1966年,老普雷姆吉突然去世。于是,当时年仅21岁、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系修学的普雷姆吉中断了学业,很不情愿地赶回印度接管父亲的工作,因为按照他原先的想法是在美国找一份世界银行的工作。不过,接管了油厂的普雷姆吉却逐渐地展现了他经商的天赋,通过扩大供货品种和促销等手段,他把父亲留下来的工厂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这个时期,普雷姆吉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纳拉亚纳·穆尔蒂。这是位计算机工程师,拥有杰出的计算机技术,也拥有一种独特的远见卓识,他后来创办了现在印度第二大软件公司——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但当时的他却缺乏经商经验。不用说,优势互补的两个人成了重要的伙伴,而同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则将他们的人生推向了一个高潮。

印度在七八十年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资源与商品均由政府调节、控制。这种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垄断,而垄断在很多时候意味着暴利与粗放的倾销。所以在当时的印度IT市场上,像IBM这样的公司将大量的在其他地方难以出售的低廉大众电子产品销往印度市场,印度简直成了一个低级电子产品的处理场。直到1977年,由于政治原因,印度政府决定驱逐IBM出境,从而为印度IT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可能性。

普雷姆吉与穆尔蒂敏锐地嗅到了这背后所蕴藏的商机,他们都认为新兴的计算机产业将成为印度新经济的支柱。于是,普雷姆吉大胆地作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他把公司改名为维普罗,并与穆尔蒂合作争抢IBM被赶走后留下巨大真空的IT蛋糕。

普雷姆吉直截了当地说:“市场出现的缺口我们可以补上。”他迅速地开展了行动:最初他代理佳能、爱普生、惠普等公司的高技术产品,后来全力主攻电脑硬件市场。1979年,他的公司开始生产自己的计算机。1981年,他在印度又率先卖出了第一台成品计算机——普雷姆吉正在逐渐地向自己预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不过历史的变迁却又在这时为普雷姆吉带来了另一个变数。80年代初期,印度电脑硬件市场开放,来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品纷纷涌入印度,电脑硬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维普罗公司生产电脑的利润也开始急剧下降。这时的普雷姆吉又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电脑硬件市场呢,还是转型

像当初决定从食用油转到IT业一样,普雷姆吉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爱冒险的天赋,而最重要的是,这并非只是一种鲁莽和冲动的冒险。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普雷姆吉决定将他的公司再次转型。1984年,他决定进军具有更高利润的软件开发业。同年,维普罗公司推出了第一个空白表格程序软件和文字处理的组合程序,从此敲开了软件帝国的大门。到了90年代,维普罗公司基本实现了以软件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在他的服务名单上,拥有众多诸如微软、索尼、诺基亚、通用电气等全球500强的著名企业。1999年,普雷姆吉把维普罗公司的技术总部迁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并聘用通用电气公司的前高级主管人员出任首席执行官。

当然,这些并非普雷姆吉的终极目标,在普雷姆吉心中,他要将维普罗公司打造成世界上最出色的IT公司,所以在发展软件产业的同时,进入新世纪的维普罗公司大步实行扩张计划,向多领域进军。2002年11月,维普罗斥资24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管理系统顾问公司,成为第一个在美进行大宗收购的印度公司。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收购了位于波士顿的一家技术咨询公司、位于辛辛那提州的微处理机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从事金融服务咨询的Nerve Wire公司以及美国管理系统公司百人规模的能源业务部。2002年7月,普雷姆吉出资9000万美元,组建了印度最大的呼叫中心。此外,他还抓住美国软件公司在中东地区不受欢迎的机会,进军阿拉伯市场——维普罗以一种一发而不可收的发展速度,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2003年2月,印度《商业标准》杂志排出印度标杆企业,维普罗名列榜首。《商业标准》给出的得奖理由是“连续七年无懈可击的成长,引领产业前行”。

最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生活在印度的居民仍然可以用到维普罗公司生产的食用油与香皂等日常消费品,虽然维普罗现今已是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这是因为普雷姆吉一直相信这些生意不但不会牵扯他的精力,而且还会让维普罗的牌子永远扎根印度人心中。而这些老本行也的确一如既往地回报着对普雷姆吉的信任,每年,这些产业还能为维普罗公司带来1.8亿美元的收。对此,普雷姆吉得意地说:“只要摆正质量与价格的关系,这些产品同样也能赢利。人们总不能光靠软件生活吧!”

一个有人情味的资本家

如今,这位承载着印度人富裕梦想的人最大的希望是:将印度建设成一个有人情味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他自己则想成为一个有人情味的资本家。普雷姆吉的一句名言是:“进步必然会在什么地方开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为此,他身体力行,大力推动社会进步,也正因此,他与他的维普罗公司成了很多印度企业的标杆。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印度,至今仍然贿赂盛行,这种情况在经济改革初期更加厉害,很多公司都通过贿赂的方法获得资源分配上的优势。但从一开始起,普雷姆吉为维普罗公司制定的一条行为准则,就是决不贿赂。当然,这也曾使维普罗公司在发展史上遭受过重大的打击。1987年,普雷姆吉便因拒绝支付贿金而得罪了权贵,维普罗的工厂只好自己供电18个月,后来通过法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即使今天再谈起这件事,普雷姆吉依然会郑重地表示:“原则决不谈判。”

这样的行为塑造了普雷姆吉一个特立独行的形象,但他拥有的却远比这丰富得多,在印度人眼中,他在更多时候是一个资本家与慈善榜样的矛盾综合体。

普雷姆吉生活上非常俭朴,要求不高,这在商界是出了名的。他拥有维普罗公司84%的股份,2004年的净值为67亿美元。但作为企业巨头,人们却很少在鸡尾酒会等交际场合看到他,他更喜欢在空闲的时候独自一人在班加罗尔的大山里跋涉。他的家位于印度西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一个平房小院里。每天早晨4时30分,他就会准时起床。在一杯简单的浓咖啡后,他会向驻四个大洲分公司的经理们连珠炮似的发电子邮件。7时左右,他习惯性地步行250米到占地5公顷的维普罗公司总部上班,那里有他的办公室,但房间里只有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物。他身上穿的是公司的统一制服——牛仔服,不系领带。楼前没有固定停车位,不过普雷姆吉并不为此担心,因为他根本就不用开车,即使开车来,他也总能找到泊位,因为他来的时候别人往往还在酣睡中。他经常出差,有时候下飞机后赶不上机场免费接送旅客的交通车,就只能打出租车或坐城市列车回家,有时候甚至坐便宜的三轮摩托。他的轿车是1996年买的福特车,平时也不怎么用。出差过程中,他从来都是住三星级的宾馆,他的行李箱里永远放着洗涤剂和旅行熨斗,因为他要自己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