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975400000032

第32章 奸雄之智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熟语。只要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曹操当年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发展起来,是与他控制汉献帝刘协分不开的。然而,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曹操既然能够以丞相之名,行皇帝之实,可为何他不直接取而代之呢?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公元155年7月18日出生于东汉末年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的一个官宦之家。他是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在他的辅佐下,原本有名无实的汉王朝才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但令人奇怪的是,既然曹操当时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权,为何不直接废掉汉献帝而自立呢?

对于这一问题,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曹操尽管实力很强大,但不愿意冒与天下人为敌的风险。当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然遭到了诸如孙权和刘备之类诸侯的唾弃,如果彻底废掉汉献帝自立的话,肯定会激起天下诸侯的公愤,尽管当时他控制了整个北方,但是一旦称帝之后会不会引发内部动乱,他还没有把握,所以当然不敢贸然称帝。再加上当时尽管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曹操一旦称帝,那么他所面对的最大敌人绝对不是南方的孙权和刘备,而是全天下这一群以忠、孝、仁、义等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士大夫,当时士大夫在社会中的地位,绝对是曹操所不能与之相对抗的。其二是,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十分注重实用的人,并不在意名分。这种实用主义从他用人的原则上便可以体现出来,在当时十分注重出生的社会,很少有人像曹操一样能够做到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出生寒门的士族,从而为最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人认为,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一来是因为还没有获得当时士族阶层的支持。曹操当时所倡导的“用人不问出生、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极大地伤害了士族的利益,直接导致曹操站在了士族的对立面。尤其是在曹操杀害当时士族中的着名人物孔融、祢衡之后,更是引起了士族阶层的广泛不满。由于当时士族是社会的主流,所以曹操越是接近权力的巅峰,其所受到的阻力就越大,一旦曹操废汉献帝自立,其所要受到的来自士族阶层的阻力该有多大,这一点从一直跟随他多年,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荀攸反对他晋称魏王便可以看出来。二来是曹操鉴于袁术等人的前车之鉴,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早在曹操之前,已经有袁术在寿春自立为帝,却遭到了天下共讨,最终身败名裂,命丧黄泉的前车之鉴,这不得不使曹操在废帝自立之时认真考虑。

还有的人认为,曹操之所以不愿意称帝: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忠臣形象,以便“青史留名”。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公元210年,汉献帝曾经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的封国人口,但是曹操拒绝了,并且写下了一篇《县自明本志令》呈献给汉献帝,以表明自己无代汉自立之意,通过此来标榜自己忠于汉室之心。如果曹操废帝自立,无异于给天下人留下一个出尔反尔的奸臣形象。另外一方面,是他当时根本还不具备废汉献帝自立的条件。尽管当时他已经拥有了大半个天下,但是他的控制范围仅局限于北方,而在南方的广大土地上,东南有孙权所建立的吴国,西南有刘备在虎视眈眈,国家并未统一,天下还并不太平。如果他称帝自立,必然会给刘备和孙权联合全国各地的其他各种势力提供借口,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先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亦将不复存在,甚至会使北方自己控制下的百姓投向刘备,从而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实,曹操之所以至死不称帝,是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进行了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明智选择。可以说,曹操不称帝,很大部分是受以上原因共同左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