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心悦诚服
979600000034

第34章 小纷争,大学问

这是三嫂和我说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三嫂带曼曼去麦粒儿家。曼曼是我的小侄女,麦粒儿是朋友家的孩子,两个孩子我都很熟悉。两个小朋友自己鼓捣着玩,曼曼拿一个东西,放在两个人中间,说那是她的“宝石”,过了一会儿,麦粒儿就把这个“宝石”据为己有。不过同时,她把一个贴纸给了曼曼。

又过了一会儿,麦粒儿反悔了,想要回贴纸,但坚决不归还“宝石”,曼曼不答应,麦粒儿便哭了起来。三嫂调解的方法非常温柔,试图说服她们双方。结果曼曼不给贴纸,麦粒儿非要不可,一直在哭。后来三嫂想出一个办法——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纷争,可是两个孩子都不接受。最有意思的是,三嫂大概实在没办法,便说如果麦粒儿答应,就拿这个硬币给她们买零食。

矛盾解决到这里,已经离题万里了,三嫂也连连说自己在这个地方没处理好。

麦粒儿和曼曼因为玩耍而产生纠纷,大人没必要马上干涉,而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或者找个别的玩具给麦粒儿即可。当然,麦粒儿也有可能“执着”地哭下去,如果大人非介入不可,也要思路清晰地介入。

从处理过程来看,三嫂显然低估了调解矛盾的难度。她以为温柔地说几句便可马到成功,因此根本没有考虑温柔劝说无效怎么办。结果两个孩子都不接受,三嫂的心中又没有第二方案,临时想了抛硬币的办法,试图用偶然性来解决问题,这显然乱了章法。两个孩子拒绝以后,三嫂的第三个办法就更加莫名其妙——索性“贿赂”孩子,如果孩子答应便用硬币去买零食。孩子玩耍中的小纠纷,最后竟然试图用钱去解决,有饮鸩止渴的嫌疑。我们本来是想解决问题,却制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以后遇到纠纷,孩子会趁机提出“补偿”要求,比如买玩具、买零食等等。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处理问题,就会成为“糊涂教师”,反倒破坏了孩子对一件事情的基本判断。

与小孩子打交道,我始终保持一个习惯:一件事情过去,总要回头想想是否妥当,如果做得好,好在哪里?孩子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如果处理得不妥当,问题出在哪里?下次应该怎样改进?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悟性”,就是不断反思,不断作出修正,养成不厌其烦想办法的习惯。最终总是证明那句名言“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也不需要我直接去解决,但我还是忍不住把前因后果仔细思量了一遍,如果再次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怎样处理呢?

麦粒儿想同时得到“宝石”和贴纸,被拒绝便哭鼻子。如果我来介入,我会尝试用协商的方式帮她拿“宝石”换回贴纸。不管麦粒儿哭得多伤心,都不会强迫曼曼单方面交出贴纸,那样有违公平的原则,这是我的底线。如果麦粒儿一直哭,坚持两个都要,我便放弃调解,除非曼曼主动给她,否则她也只能接受现实。我不会因为麦粒儿哭而偏袒她,也不会因为曼曼是我的小侄女,就逼着她作出让步。

在我看来,哭有两个功能:通过哭来处理情绪,用哭的方式达到目的。通常,在饥饿、疼痛、伤心、委屈、沮丧、恐惧的时刻,孩子会用哭来宣泄情绪,这种哭是真实的情感表达,也是孩子释放出来的求救信号。此时此刻孩子需要帮助、理解、抚慰。有时候孩子也会把哭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通过哭向他人施加压力,这样的哭是刻意的行为,甚至有表演的成分。通常孩子的哭,两种功能都有,只是侧重点不同。麦粒儿的哭虽然也有被拒绝的难过,但主要是用来解决问题,想同时得到“宝石”和贴纸。想明白这一点便不会被她的哭声所“绑架”。如果孩子用哭来解决问题,通常会越安慰越哭,因为孩子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会通过大哭来加快问题解决的进程。我们的重点不是阻止孩子哭,而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她自然就不哭了。

我和三嫂详细讨论了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法。首先,切入点非常重要。所以建议三嫂先问麦粒儿一句话:“这两样东西,你要一样,还是两样都要?”这似乎是一句废话,因为前面的过程已经很清楚,麦粒儿肯定是两样都要。但一定要她亲口确认,重点在后面这句上:“两样都要,是不可以的,你只能要一样!”

这句话是一箭三雕。首先,当时麦粒儿正在哭,这一问一答可以稳定她的情绪。其次,单刀直入地表明大人的立场让麦粒儿知道,两样都得到是不可能的,但顺便埋个伏笔:大人会通过调解,尽量让她得到最想要的那件。再次,给曼曼吃个定心丸,让曼曼知道大人会主持公道,不会因为麦粒儿哭鼻子就完全站在麦粒儿的一边。

明确告诉麦粒儿她只能得到一样,她肯定会继续哭。她已经在哭了,既然不可能立即止住她的哭声,索性让她哭着。这时就该转向曼曼:“你看,麦粒儿妹妹特别想要回这个贴纸,她拿‘宝石’和你换,你愿意吗?”假使曼曼不愿意,还可以恳求一下:“你看,麦粒儿妹妹哭得好伤心,还是换一下吧!而且,‘宝石’本来就是你的呀!”如果曼曼依然不答应,调解就到此为止。转过身告诉麦粒儿:“曼曼姐姐不同意交换,你就只能玩这个‘宝石’了,或者我们去找一些其他的玩具好吗?”麦粒儿可能还会再哭一会儿,大人如果不画蛇添足地安慰她,过一会儿她自己就会接受现实。

假设曼曼同意了,那么调解将继续进行。根据我对曼曼的了解,她比较遵守规则,很在意公平。如果两件东西都给麦粒儿,她肯定不答应,如果是交换,她答应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曼曼同意,麦粒儿就获得了优先选择权。接着大人可以继续问麦粒儿:“现在这两件东西,你可以任选一件,你要‘宝石’,还是要贴纸?”如果麦粒儿要“宝石”,那就维持现状。如果麦粒儿要贴纸,就引导她俩交换。此时要顺便肯定曼曼的谦让,同时也帮麦粒儿总结一句:“曼曼姐姐很讲道理的,你好好和她说,她会愿意和你换的。”麦粒儿得到贴纸,部分地满足了愿望,应该不会再哭了。

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想要公平合理地处理,大人就要站稳立场,并选好切入点,同时要考虑好各种情况的应对策略。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跑题到拿硬币买零食的路上去。

孩子之间闹矛盾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其实每个孩子都很有生存智慧,他们会积极地想办法。如果我们急切地干涉,反倒是对孩子成长机会的剥夺。不妨先观察一下,趁机想好介入的策略和步骤。到了非介入不可的程度时,我们不但要解决当下的纠纷,还要给孩子作出示范,让他们学会处理纠纷的新思路。3年前,鹏鹏和曼曼总是为了抢玩具发生争执,我介入几次后,确立了一个简单的规则:谁先拿到谁先玩,5分钟后双方互换。很快两个孩子就学会了用这个原则处理纠纷,一旦发生争执,先拿到的孩子会申明“这是我先拿到的,我一会儿就给你”,这样我们就非常轻松,不必天天面对两个孩子不停“告状”的局面。直到现在他俩都玩得特别好。

处理纠纷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孩子的哭闹。许多人怕孩子哭,认为哭是不好的行为,孩子一哭就心烦,所以总是把止住孩子的哭作为首要目标。这样处理问题是偏离了重心。我总是给家长打比方,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打喷嚏,医生会对症治疗他的感冒,而不是只想办法止住他的喷嚏。感冒好了,喷嚏自然就消失了。孩子的哭也一样,我们要关注孩子哭的原因,而不是武断地阻止孩子哭。用哭来宣泄情绪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为。因此我不赞成生硬地警告孩子“不许哭”,也非常反对用“你是男子汉”之类的理由制止孩子哭。不管男孩女孩,都有相同的泪腺和等量的喜怒哀乐。哭,只是情绪的表达,与坚强勇敢无关。所以我曾写道:哭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的福利!

同时,我不鼓励孩子用哭来解决问题。孩子通过哭来要挟他人,也常常能达到目的,但这会损害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彼此的信任。家长也会从负面判断孩子的动机,并且会防范孩子的纠缠。如果孩子过于依赖哭这个办法,就很难发展出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孩子走入学校、走向社会,就算不再用哭的方式处理问题,也会用负面情绪达到目的。比如用愤怒、沮丧、威胁等方法引发对方的内疚感,迫使对方作出让步。这种方法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且容易被大家排斥和疏离。我们肯定不希望孩子走入这样的境地。因此我们要尽量引导孩子通过其他途径达到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很显然,通过诚恳的请求、友好的协商、善意的沟通,更容易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