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告诉我,9岁的儿子提了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妈妈,能不能给我换个爸爸?”妈妈感叹童言无忌的同时,听着孩子带着哭腔说出这句话,也能理解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为这个家庭的父子关系感到忧虑。在这个家庭中,父子之间简直是水火不容。每次爸爸检查孩子作业时,父子间都会爆发激烈的冲突,轻则吼叫,重则打骂。孩子也公然对抗爸爸:“我就是要把你气死,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孩子从来不肯与爸爸单独待在一起,他说害怕爸爸。遇到妈妈加班,一定要妈妈带着他。妈妈非常苦恼,仿佛家里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随时会激起纷争。有一天深夜,爸爸又因为作业的事情对孩子发了脾气,孩子说了句“不在你们家待了”,就下楼跑去爷爷家。妈妈赌气对爸爸说:“你们父子俩对着发火,你们就这样对抗下去吧,你和儿子都会越来越‘优秀’的!”爸爸下楼把孩子找回来,孩子一进门就冲到妈妈身边哭诉。妈妈也没给孩子好脸色,让他出去,并宣布任何人从家里出走,就别再回来。
面对激烈的父子矛盾,妈妈的处理方法是分别将二人训斥一顿,于是,两方冲突演化成了三方矛盾,一家人生活在硝烟弥漫中。作为旁观者,透过冲突,我分明看到每个人心中深藏的良好愿望:孩子希望拥有一个好爸爸,不打骂他,陪他玩耍;父亲在“努力”地靠近儿子;妈妈希望一家子温馨和睦。
妈妈也感慨,别看父子俩像仇人一样,其实彼此都很在乎,关键时刻,孩子总怕爸爸吃亏,爸爸也在内心深处非常疼爱孩子。如何将对抗的能量转化成积极的情感呢?关键还是妈妈要转变角色。之前父子起争执,妈妈也“参战”。我建议妈妈承担居中调停的角色,让父子看到彼此的善意。我对妈妈说,每当父子冲突的时候,也是转机的时刻,我们要告诉自己:机会来了。
从道理上讲,妈妈认可这个角色,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又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去。如此看来改变并不容易。
有一次妈妈打算下班后全家人去划船,但孩子坚持要先把一盆文竹送回家,那是孩子向一个熟悉的花店老板要来的。文竹很大,孩子搬不动,于是就请爸爸专程送回去,然后大家在公园会合。一家人划船时玩得很快乐,孩子还回忆起小时候划船的情景。划船快结束的时候,爸爸说上楼梯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盆碰坏了。孩子一听就不高兴了,说自己特别喜欢那个花盆,一个劲儿地责备爸爸。面对孩子的不依不饶,妈妈也火了:“爸爸妈妈花钱花时间陪你划船,结果你不但不高兴,还搞得大家都不高兴,下次不带你划船了!”妈妈训斥完孩子马上给花店老板打电话,联系换花盆的事情。
我问了妈妈几个问题:“面对既成事实,是责备他人还是马上想办法弥补?就算爸爸不小心碰坏了花盆,对于爸爸的辛苦劳动,是否应该心存感激?虽然碰坏花盆是在划船的时候说的,二者有直接联系吗?何必否定划船的快乐呢?责备孩子的话是否有道理?既然孩子可以自己要来文竹,能否让他自己联系换花盆呢?”
妈妈感叹,遇到父子争执,自己还是习惯性地参与其中。其实,回到居中调停的位置,一番话便可解决问题:“儿子,那么漂亮的花盆打碎了真可惜,爸爸要是再小心一点儿就好了。打碎了花盆,的确是因为爸爸的疏忽。不过爸爸辛辛苦苦地帮你,你这样埋怨他,他也很难过吧?如果是你自己往回搬,说不定也有疏忽的时候呢!既然你和花店的老板很熟悉,就再打电话问问,看老板能不能再换一个花盆吧!”
妈妈跳出情绪的陷阱,开始理解孩子的心情,和他一起“哀悼”心爱的花盆,同时也让他认识到,爸爸不是故意的,而且爸爸专程跑一趟也很辛苦。帮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的解决上。
此后妈妈渐渐找到了感觉,但因为父子冲突实在太频繁,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想了一个辅助性的办法,妈妈做了一个表格,父子俩谁发脾气就在表格上记录并扣分。扣分是一个象征性的惩罚,也是最低限度的惩罚,可以替换妈妈责备父子双方的做法。
说实话,我和妈妈对这个方法都没抱太大的希望,我们的心理预期是只要表格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即可。孩子比较欢迎这个方法。之前爸爸吼他,对他发脾气,他都没有应对办法,现在至少可以给爸爸“扣分”,哪怕是象征性的惩罚也好。妈妈刚宣布了规则,没过20分钟,爸爸就因为孩子吃饭慢而对他大吼大叫,孩子也和爸爸顶嘴。忽然,孩子想起了这个规则,对妈妈说:“妈妈你扣爸爸的分,他大吼大叫了!”妈妈说:“好的,不过这次你俩都要扣分,爸爸吼了,你也吼了。”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到很欣慰,以前爸爸发脾气,孩子马上迎战,这次他能意识到还有更温和的办法——扣爸爸的分,这样他和爸爸的对抗性就在逐渐降低,这成了双方争吵的一个替代性策略。
有一次爸爸问起作业的事情,孩子对爸爸大吼,爸爸说:“扣1分!”孩子不服气,继续和爸爸争吵,爸爸说:“再扣1分!”没多久,孩子被扣了8分,他又生气又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候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温和地说:“看,上爸爸的当了吧!今天因为你其他事情做得好,妈妈可以帮你加分,不过再发脾气的话,可是要扣分了。”孩子很快平静下来。有意思的是,这一天结束后,爸爸竟然到这个表格上作记录,孩子告诉妈妈:“爸爸给我扣分呢!”妈妈继续出来主持公道:“这个考核只能我来记录,我是裁判!”
爸爸开始运用这个规则来控制孩子的脾气,我们对此非常吃惊。看来,其实父子俩都不想争吵,但没有其他的沟通方法,所以才每次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现在不一样了,他们用扣分来代替争吵,能及时平复自己的情绪。妈妈也积极地用幽默来化解父子间的冲突。有一次父子俩吵得很凶,妈妈画了一张很夸张的漫画,并写上“大猩猩父子俩”。两人看了都哈哈大笑,也不再争吵了。
通过调解父子俩的冲突,妈妈学会了站在调停者的位置上,让他们看到彼此的善意,并想出用扣分的形式以遏制父子俩争吵,而且能偶尔运用幽默缓解一下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父子俩的冲突越来越少,爸爸也变得更加宽容,孩子也更贴心了。
一年以后我问妈妈孩子的情况,她告诉我,“孩子表现都很好,成绩也比较稳定,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他爸的关系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呢!以前是要换爸爸,现在是只要听到他爸回来,就会跑去开门,还会亲昵地叫上一句‘爸仔’。”
这真是一个温暖的反馈,我也为他们一家人感到开心。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一个坚固的三角关系。其中两方发生矛盾时,第三方就要扮演调停者的角色。如果第三方也参战,矛盾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