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心悦诚服
979600000004

第4章 学会尊重学会爱

有一位妈妈曾经在网上给我留言,那严厉的措辞仿佛是对家人的投诉。她说老公脾气暴躁,与孩子关系紧张,夫妻很难达成教育理念的一致,孩子的问题也非常多。有一次,孩子交了白卷,老师找这位妈妈深谈了一次,她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咨询开始后,我首先了解了详细的情况,比照她的网上留言,我惊奇地发现:妈妈的描述和我看到的事实竟然南辕北辙。当然,妈妈并不是故意隐瞒,她当时真诚地认为,问题都在老公和孩子身上。从具体事实出发,我却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与妈妈有关。在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活小事的分析,妈妈渐渐意识到她并非局外人,一切的问题她都参与其中。同时她也认识到,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妈妈发挥作用。

有一天,这位妈妈在日志中描述了一件小事:

晚饭很快做好了,他爸很怕热,吹着电扇,一边吃一边淌汗。我让他洗洗再吃,他不理我,我也没再说话。孩子却帮着我对他吼,让他爸快点去洗脸。我在一边听着,感觉很好笑,但还是故作平静地对孩子说:“吃饭,不理他!”

对于爸爸没有理会妈妈的建议这件事,我首先让妈妈形容一下对爸爸说话的语气,妈妈说:“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我的表现不是很好。我觉得汗流浃背的样子很脏,就用平常的语气对孩子他爸说:‘去洗洗吧,怎么流那么多汗?又没让你干什么活儿!’”我继续问:“孩子的爸爸没理你,你觉得和语气有关系吗?”妈妈说:“他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态度,仔细想想应该有关系。”妈妈性格比较直爽,她在平常的沟通中都会带着责备的语气,而她浑然不觉。这个倾向在后面的咨询中反复出现,比如她还说过:“家里不是有饮料吗,你怎么又买一瓶?”为此我专门和她讨论了一次,并建议她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用反问句。其实,她的话如果转换为“家里有饮料呢,不用再买了”,便不再有责备的意味。我猜测,妈妈的话让爸爸感到不舒服,但还不至于发生争吵,所以爸爸就用沉默应对。妈妈说,她在工作中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得罪人,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就是语气的原因。

我半开玩笑地问妈妈:“孩子吼爸爸,你心里觉得好笑,是觉得儿子帮你‘报仇’了?”妈妈说有一点儿这样的想法,不过她也不赞成孩子吼爸爸。我继续问妈妈:“爸爸不洗脸,孩子吼爸爸,你觉得谁的错多一点儿呢?”妈妈很干脆地说:“是爸爸。”妈妈不假思索地给出这样的答案,让我有点吃惊。我追问理由,她说:“如果他爸洗脸,不就没有后面的矛盾了吗?”我说了自己的看法:“你让爸爸去洗脸,但语气不是很好。爸爸没有去也没有理你,你心里可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觉得他不听劝。”妈妈接着说:“是的,我当时就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我继续说:“从爸爸的角度看,他出汗了,他觉得吹吹风扇就可以了。他要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任,洗脸与否,决定权在他手里。我们可以提建议,但没必要强迫他。如果你要求他必须去洗脸,那么洗脸这个行为,就不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你和孩子,为了让你们看着舒服点。如此说来,爸爸没有听你的话并不算过错。后来孩子参与进来直接吼爸爸,你觉得妥当吗?”妈妈说:“看来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光想着爸爸不听我的,反倒忽略了孩子的过错。”

这件生活琐事中,孩子可以参与意见,但没有权力对爸爸颐指气使。对于孩子的行为,妈妈故作平静地说“吃饭,不理他”,本意是阻止孩子,但给人的感觉是母子立场相同,都觉得爸爸不识好歹。妈妈说“不理他”专指眼下这件事,但孩子有可能将其扩展为任何时候都可以不理爸爸,因为爸爸是个讨厌的人。如此说来,妈妈的做法与她的初衷背道而驰,反倒鼓励了孩子与爸爸敌对从而加深父子之间的裂痕。

我问妈妈:“如果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吼爸爸的时候,你会怎样处理呢?”妈妈说:“这么看来,孩子和他爸关系不好,我自己也有责任。我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不夸张地说,这句话我已经听过上百遍了。“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孩子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便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有一次与家人聊天,恰好聊到这个话题,我说了自己的看法:一个道理,我们能说出来,最多证明我们只懂了5%,另外的95%,则要看能否将道理融会到自己的行为中。这恰好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通俗的理解——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所以我非常敬佩那些说到做到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尊重”这两个字体现在行为中呢?在当时的具体情境中,爸爸没有去洗脸,孩子吼了爸爸。妈妈怎样做才能既体现对爸爸的尊重,又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呢?

我建议妈妈先倾听内容,再关注语气:“你希望爸爸去洗脸,对不对呀?”孩子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讨论到这里,妈妈插话说:“然后,我就对他爸说,家庭表决,二比一,你应该去洗脸!”我没有评价妈妈的方法,继续说我的思路:“我也希望爸爸去洗洗,这样爸爸自己舒服,我们看着也舒服。不过呢,脸是爸爸的,是否洗脸要由爸爸自己来决定。你也是好心,但是吼爸爸就不对了,这样爸爸心情不好,更不想去洗了,咱们要尊重爸爸!”

这段话,目的是首先让孩子明白,我们是在建议爸爸去洗脸,而不是命令爸爸去洗脸,不管爸爸怎样选择,我们都要尊重他。同时,肯定了孩子的出发点,也委婉指出孩子不妥的地方,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孩子很想说服爸爸,除了吼爸爸以外,还有没有更温情的办法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孩子想不出,妈妈也可以提供建议。比如,让孩子学会亲昵地请求:“好爸爸,你去洗洗吧,那样多不舒服呀!”或者建议孩子直接行动,拿一块湿毛巾给爸爸,这样既体贴又温馨,通过这件小事,父子关系反倒会升温。如果爸爸去洗脸了,可以开玩笑地肯定爸爸一句:“瞧,这个老爸又讲卫生又听儿子的话!”如果爸爸依然无动于衷,不妨对孩子说:“你的话爸爸听到了,但他现在不想去,那等他想洗的时候再洗吧。”

这位妈妈感叹:“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这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且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不注意自己的语气。现在终于明白了,会说话的人,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人,让人跳。”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所呈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深度参与的结果。与指责相比,我们可以选择更负责任的态度,从我做起,反躬自省并努力改变。这样做虽然不容易,但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