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那心不在焉的样子,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这样的话,是否似曾相识呢?你说过,我说过,大家都说过。前些年,辅导弟弟做作业时我的心里,憋的也是这样的无名怒火。
我们在心里一遍遍地质问:你不会没关系,只要你肯学就好,可是,你为什么就不能认真点呢……到了这时候,家长心中的怒火已成燎原之势。
此时此刻,情况变得很微妙,孩子一个微小的动作,比如不耐烦、懈怠或牢骚,就可能引发一场疾风暴雨。一顿批评责骂之后,家长的心中仍愤愤难平。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家长的暴怒背后是深深的挫败感。心不在焉像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令人抓狂。
“你不会没关系,只要你肯学就好”,这句话的逻辑,看上去多么无懈可击,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单纯的“不会”并不会引发心不在焉。遇到不会的地方,只需要再想想办法,或者寻求帮助,学会了便是,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那么,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特别容易进入心不在焉的状态呢?在这个“不会”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
就我的观察,容易心不在焉的孩子,往往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执行力不够,没有良好的习惯,做事容易产生厌倦心理。第二,事情本身难度大,引发了孩子的畏难情绪。第三,家长不当的管理方法强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多数时候,心不在焉都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心不在焉的表现,我们都不陌生。有的家长特别愤怒:“孩子一块橡皮也能摆弄半天!”我反过来问家长:“如果我们让孩子连续摆弄3个小时的橡皮,不许做别的,你估计会怎样呢?”很显然,孩子并不是热爱橡皮,只是想“逃离”眼下的困境,便会随便把注意力放在周围的某个东西上。
困难是客观的,而烦躁情绪则是主观的。心不在焉,往往是客观的困难引发了主观的情绪,孩子没有勇气停留在困难界面,更没有动力去克服困难,所以选择退缩和逃避。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一下父母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心不在焉,父母往往会急躁地干涉,如果不见效果,就批评教育,甚至大发雷霆。无法改变孩子的心不在焉,也是家长遇到的困难。轻易地释放负面情绪,却没有想办法——这就是我们用行动教给孩子的道理。“你不会没关系,只要你肯学就好”,这个道理听上去宽宏大量,其实连父母也没有做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在执行双重标准,讲道理的时候我们讲得又漂亮又正确,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按道理去行动。
孩子遇到困难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果我们对孩子应对困难的状态不满意,批评责骂孩子,我们就是在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情绪和父母的情绪叠加在一起,孩子背负着双重的负面情绪,怎么会有心情去面对困难?心不在焉的症状肯定会越来越重。我们本意是替孩子着急,想通过施加压力促使孩子改进,结果反倒加重了问题。
其实心不在焉只是一个信号,它在提示我们,可能是孩子遇到了困难,也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我们要不要跟这个信号较劲呢?如果我们只是对警报怒目而视,接下来肯定会遭遇一路红灯。
在孩子的面前,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障碍。我们不妨穿越心不在焉的状态,看看孩子踯躅不前的症结到底是什么。
心不在焉并不罕见,也不可怕。就算是成人,一天之中也会数次进入到这种状态当中。遇到困难的事情,我们也会先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上网闲逛,沏茶,或者翻翻报纸。
通常,我们会觉得心不在焉是不好的事情,如果频繁进入这种状态,的确很影响效率。不过它也有正向的功能:释放压力、积蓄力量、增进思考。遇到心不在焉的情况,我们不必急着去干涉,不妨等一等。
其实很多心不在焉都是我们的急躁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静静地观察,会发现大部分时候孩子会自己回过神来。这个停顿的过程是很好的缓冲,孩子通过这段时间整理情绪、积蓄力量,如果我们不干涉,孩子便能靠自己内在的动力战胜困难。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的内在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孩子也会越来越主动。如果我们急切地介入并给孩子施加压力,就算效果立竿见影,这种改变也是迫于我们的压力。我们把内在动力置换成了外在压力,消解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得孩子形成依赖外力的习惯。如此说来,是得不偿失的。
关于这种情况的应对,一个孩子曾经非常明确地告诉妈妈:“我最烦你催我,我停笔的时候,你别管我,一会儿我自己会写的。”这位妈妈也非常感慨,原来急切的管理其实是画蛇添足,反倒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果很长时间过去了孩子依然心不在焉,我们不妨做最低限度的提醒,比如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玩的东西,或者示意一下,孩子很快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非常磨蹭的小孩儿,孩子走神的时候,前10分钟我默默观察。有时候,孩子玩到七八分钟自己就开始做作业了,我也就不再说什么。如果超过10分钟孩子还在玩,我轻轻敲一下桌子,他便明白了。如果他依然故我,过了15分钟,我会再简单用语言提醒一次。开始的两三天孩子走神很频繁,效率也不高。我一直坚持用这个方法,同时不断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到第五天,他已经很少走神,写作业的速度提高了一倍。也就是说,此前孩子用来走神的时间和他做作业的时间,几乎是等量的。当然,这个过程是对我们耐心的极大考验,看着孩子玩10分钟,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心里会急躁,因此,沉住气是关键。
如果孩子遇到了自己无法跨越的困难,我们不妨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这样的情况比较少,除非孩子很多东西不会。
不管怎样,当孩子心不在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起急、发脾气,都不是好的策略。
如果孩子心不在焉特别严重,往往不是因为某个具体的困难,而是因为亲子关系亮起了红灯。这种情况单纯靠前面的方法很难奏效,必须全面反思教育方法,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
结果很有戏剧性——成天批评孩子心不在焉的,孩子越来越不在状态;如果直奔主题,解决了这个信号背后的根本问题,心不在焉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如此说来,心不在焉只是一个信号,并不是真正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