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课之前都要“备课”,而我们这些教导和要求,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也要有“备课”的习惯,在内心建立一个“审核机制”,经过慎重思考、仔细推敲之后,再对孩子讲。而且,说和做还要保证前后的一致性。许多人随口对孩子讲道理,讲得多了,自己都不记得讲过什么,而其中的许多教导和要求都是前后矛盾的。比如,把字写得美观对我而言真的是一种压力。一味地强调美观导致考试答不完题,实在是得不偿失
后来在二舅的诱导下,我不可以写得潦草”,我会要求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写完,孩子可能会用最完美的标准苛求自己。有的时候要求孩子又快又好,从读小学开始,老师就常常随口说“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令人苦恼的是,我总也不能写到又快又好——快了就写不好,好了就写不快。
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这个小小的问题却困扰我多年。
直到前几年,我还为这事儿纠结。平时我喜欢写日记,喜欢做读书笔记,并且随手记录自己的思考,因此我每天写的字还真不少。虽然喜欢,但我却感觉很累。
难道就不能轻松点?我尝试着作出改变。
我发现,不累的办法非常简单——不要苛求美观。
这个苛求美观是有历史渊源的。
我从小写字就不好看,又写得顶天立地,常常被老师批评。另外老爸总是强调“字是人的门面”,所以,看到孩子粗心的时候,我的字有一些进步。到了高中,我有意识地练了一段,所以字开始好看起来,也偶尔会被周围的人表扬。
这表扬来之不易,我的潜意识里是非常在意这一点的,所以我尽量把字写好,结果这成了我的一个紧箍咒——任何情况下,我都不能容忍字写得乱七八糟,总有一个声音在内心里说“不能写乱,不能写乱”,于是抄笔记成了我的一大负担。高三的时候,有些同学写字简直是草上飞,但是人家能把笔记抄完。我呢,虽然字迹工整,但是慢,下课总要补笔记。甚至因为落下的笔记太多,根本补不全而导致影响学习成绩。
直到去年我才开始尝试由着自己乱写,心里再也没有“必须美观”这一潜在要求。我忽然发现,写字其实很轻松。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也没想过改进,以为一直都会是这样。
原来我是可以写快的。虽然字比平时乱了一些,但也乱不到哪里去,我的感觉却轻松了很多。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也存在这个问题。他的字写得既工整又漂亮,几乎人见人夸,这本来是好事,却给孩子带来了负担。这个孩子任何时候写字都很好看,哪怕是作文的草稿都写得工工整整,但是他写字越来越慢,有时候一分钟只写几个字,甚至考试的时候答不完题。
于是我提醒他的妈妈,以后不要再强调他写字好看,这让孩子产生了一个阻碍性的想法:“我是个写字很工整的孩子,又教导孩子“一定要认真,这已经成了他的心理负担。他写得不好的时候,也不要说他,同时要告诉他,有些字不必苛求美观,比如作文的草稿,或者给自己看的读书笔记,字能认识就行。
我想,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的字工工整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善意的期待中有一个小小的陷阱。面对夸奖,孩子对写字有了一些僵化的想法,比如字必须写得工整、美观,要写得又快又好。潦草、凌乱是不好的,是错误的。这些想法最终成了阻碍孩子前进的“紧箍咒”。
我们的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而已,当然要写得清晰。至于美观,是在清晰的基础上,各人自愿的选择。
后来。而且美观是没有尽头的,从清晰到美观,是我们与书法家之间的距离。
当然,不同的场合对字的要求不一样,试卷、信件、作业等等给别人看的字,尽量工整一点儿。在需要注重效率的场合,比如在课堂上写需要快速记录的课堂笔记,潦草一些又何妨?
我一直认为,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如果我劝小孩子练字,我会告诉他,练字是为了自己看着舒服,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动力去练字,享受字的美观带来的愉悦。
所以,我带小孩子练字会分开练习“好”和“快”。比如,哪怕慢点都没关系”。
这样随意地指导孩子是容易出问题的。最大的危害是伤害了孩子的内在感觉和判断,这时候就不苛求质量,能认识就行。我甚至还会帮孩子计时,然后算平均数,告诉孩子他平均每分钟能写多少个字。如果我要求孩子写好,就不会强调速度,然后我会圈出几个字给他看——你看,你能把字写得这么漂亮。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这两套本领:既能把字写好,又能把字写快,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该写好,什么时候该写快。至于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写快,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智慧,如果我们不胡乱指导孩子,他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在二者之间掌握一个平衡。相反,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两套本领,“又快又好”就是对孩子的苛求。
因此,我们不要想当然地去指挥孩子,不要过度追求细枝末节的完美而给孩子增加沉重的负担。不信的话就找出三张纸来,第一张,以最快的速度写完;第二张,写得漂亮;第三张,写得又快又好。
试了就知道,写得又快又好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写字已经到了半自动化的水平,这个要求对孩子而言更困难。所以不要为了我们看着安心,就要求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做到又快又好。话又说回来,如果孩子两套本领都很娴熟了,“又快又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字要写得又快又好”“字是人的门面”,类似于这样的随口教导比比皆是。许多话大人说过就忘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孩子,甚至渗透到孩子的潜意识中去。而且“又快又好”是很模糊的标准,如果我们没有说清楚要快到什么程度,好到什么程度,使得孩子不再信任自己的内在智慧。,一位妈妈和我交流,她说:“最近我也在反省,为什么孩子对新的东西总是没来由地拒绝?在和老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给孩子灌输的观念,目前很多人都支持的观念使孩子在困难面前止步——‘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好’,或者是‘做最好的自己’。类似的观念使孩子还没开始一件事就承受了压力,因此反倒不敢开始了。”这位妈妈说得没错,“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好”,这是非常吓人的标准,不允许孩子笨拙地探索,也不允许孩子反复地试错,而是要求孩子直接达到完美状态,这会让孩子望而却步。
我们以重视教育的名义引导孩子,实际上却干扰了孩子,导致孩子机械、教条地听从父母的建议,形成消极退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