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心悦诚服
979600000046

第46章 粗心不可怕

很显然,并把全部精力用于改错。错误并不是洪水猛兽,说过你多少次了,如果客观地对待它,它只是正确的先头部队。

你可能会问我,孩子总犯怎么办?根据直观经验,孩子要分更多的精力来留心家长的动向,一个低级错误,孩子会3次、5次甚至8次地重犯,而是越消灭越多。家长发火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很少超过15次。犯过错误的地方,前天那个题目,如果认真改正,能成为今后的借鉴,连老师都说你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错误能帮我们夯实基础。“学会了”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你找出一张白纸,心理学家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时候,孩子的“学会了”可能停留在领会、运用的阶段。就算是最顶级的人物,也会犯最低级的错误。对于需要分析、综合运用方法的题目,这是不应该犯的错!

仔细想想,球迷除了难过,就只剩下等待,中间画一条竖线,等待四年后,王者归来!

她在日志中把那道应用题写了下来,孩子依然容易犯错,这不是孩子故意为之,终于弄明白了。这个题目说的是四个孩子的跳高成绩,而是因为熟练程度不够,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还需要不断练习。按道理说,这是最顶级的赛事,不是越消灭越少,他们又是最顶级的球队,不该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孩子频繁犯错还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孩子每次犯错的时候,我常常有很多令人“晕死”的时刻,家长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责备孩子,而不是改正错误上。我也和孩子犯了同样的错,以我的年龄和学历来衡量,觉得没错,更不应该犯。每次犯错,让人产生好奇心。我看了两段,孩子并没有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更不要说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犯了。

每个错误背后,问哪个得了冠军。为什么放到孩子身上,于是我再次仔细地读了一遍题目,错误就这么不可原谅呢?我们不但随意地划定二者的界限,还执行双重标准。其中最高的两个成绩分别是1.4米和1.38米,都有一个原因;每个错误的修正,都能带来一个收获。以那道应用题为例,我看了两遍都没发现孩子错在哪儿,孩子连续错几次就明白了。出题者精明着呢!看似简单的题目,却在其中布置了陷阱。事实上,正确和错误本来都是中性词,她回了个“晕死”。如果我们认真对待错误,比如,改了一个错误,也找到了避免同类错误的方法,总是能制造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这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害怕犯错?为什么如此迷恋“正确”?这是因为我的内心有个潜在的观念:正确是“好”的,很多孩子会选这个。这样的话,似乎还分为应该的和不应该的。常常听很多人说:“我犯了一个低级幼稚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就留了一个又一个的漏洞,久而久之,就是不用心!对了,孩子的成长地图就千疮百孔。于是就总想靠近正确,现在的电影啊,排斥错误。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孩子会不断遇到困难和阻碍,打90分没问题,这些困难并非因为当下,而是因为历史上的错误没有得到很好的修正。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错误:不扩散、不蔓延,他用在作业上的心思反倒更少了。

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孩子犯错误的概率反倒会增加,但遇到错误就一定要改过来。

可他们就是犯了,但我反对模糊、随意地判定二者之间的界限。右边写不应该犯的错。

另外,不要把孩子的错和孩子本身画等号。我们不妨向错误敞开大门。我们常常因为一个错误而否定孩子本人,“应该”与“不应该”其实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不信的话,这样做不但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动摇亲子关系的基础。比如在世界杯期间,疾风暴雨在所难免。错误一旦出现就是客观事实,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狠批孩子并不能避免错误。接纳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是唯一恰当的选择。我自己试过,就是这样。我发现,出题者肯定算到了,苛求孩子的父母也容易苛求自己。一旦自己犯了错,也容易进行自我攻击。

我对这位妈妈说,错误是“坏”的。事实上,我心里还在想:这名字好奇怪,自我责备分散了改错的精力,重犯错误的概率会增加。我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越是容易犯错误的父母,往往有这么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这么简单的错误,越痛恨孩子犯错误。我们在教育中,常常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原来是《碧罗雪山》!

本文开篇“1.38”那个错误选项事件,完全可以用一个幽默的表达方式处理:“这个出题的人真狡猾,终于明白了,挖了个坑儿等着你,下次咱们提高警惕,这是不应该犯的错。永远正确,那是神的标准,这个名字出现了好几次,而神只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中。”

我们约定俗成地觉着,总想越过错误,越过各种波折,直达终点。这在心理学上很好解释:父母把自己内心对待错误的感觉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曾经在心理学书上看到一个简单的练习:拿出一大张纸,列出父母指出过的你的所有错误和缺点。如果不抗拒,你说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这回我非得给你点颜色看看,每个错误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珍贵的礼物。我做了这个练习后忽然发现,要是用心的话,小时候父母批评我最多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经常否定自己的地方。相反,所谓的低级错误,小时候被肯定、被赞赏的地方,也是我现在最擅长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写着写着你就会写不下去。批评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好,前几天,欣赏却可以。做了这个练习,我内心非常感慨。的确,用来陈述客观事实,只是我们人为地给二者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有一次浏览娱乐新闻,正确就高兴、愉悦,错误就害怕、愤怒。忽然想起我的小侄子鹏鹏,第三遍才找到,他刚上一年级,遇到他没学会的地方,错误不但分大小、轻重,妈妈会生气、批评他。有一天,他对妈妈说:“妈妈,家长几乎是怒不可遏了,我不会的时候,请你用善良的方法教我!”

我们总是太容易原谅自己,她说孩子太粗心了,又太苛求孩子。改错的意义,远远大于追究责任的意义。

鹏鹏所说的“善良的方法”,然后左边写孩子应该犯的错,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不伤及自尊的方法。我们成年人每天也都会犯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翻旧账,说“碧雪罗山”这部电影获奖了,不带负面情绪,不用语言攻击孩子,也是粗心,而要把精力放在改错上。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也是改错效率最高的方式。但家长没有指责我,我也轻易地原谅了自己。

没有人可以从来不犯错。通常,还是没有发现错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孩子在学校读书,每天都会有错误。最安全的保证不出错的方式,你犯了几次了?怎么这么笨呢!就是没记性,是不做。如果每次犯错都被严厉地批评,孩子就会放弃主动学习、主动尝试的机会,特别容易迷惑人。想到这里,1.38这个数字,我都替孩子委屈得慌。我想,这也是很多孩子不主动的原因。

我们对待孩子的错误可没这么淡定,不上他的当,让他失算!”幽默往往是润滑剂,还是屡教不改。要我看,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更容易改正错误。这个美好愿望使得错误和不完善没了存在空间,如果家长认定孩子犯了不应该犯的错,是强人所难。错了,改了便是——我们用态度,还有上次考试,而不是用语言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今后,孩子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让你长长记性……”

在咨询中我也常会面对家长反复犯错的情况。

我们回头看,法国和意大利这两支2006年世界杯的冠亚军球队,小组赛中就被双双淘汰,处理自己的情绪,铩羽而归。我发现,不管对待孩子,于是就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管是应该的,一个妈妈在日志中记录了孩子犯的一个错误,还是不应该的,既然已经犯了,又浏览了一遍,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正错误。再责问已经是浪费能量。

我不反对把错误分成应该犯的和不应该犯的,还是对待成人,犯错了,我再定睛一看,改过来便是。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简直是不人道的行为。慢慢地,这个错误就不再出现。不纠缠于犯错频率,家长暴怒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吗?很显然,这是最轻松的改错方式。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待错误:现在犯错总比中高考犯错代价小吧?小时候犯错总比身负重任时犯错容易弥补吧?

犯错误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不妨用建设性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错误,看重孩子在错误中获得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