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的咨询,在过程中,我会不断指出大宝妈妈的错误,并寻找改进的策略,同时也非常心疼她。她也曾经是个孩子,在严酷的家庭环境中艰难地长大,她的痛苦对于一路撒娇耍赖备受疼爱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体会的。因此我非常能理解她的困难,也非常认可她的态度,虽然慢了一点儿,只要肯学,愿意改变,就不算晚。
在平时的咨询中,我每天所做的都是与前来咨询的父母讨论看上去很琐碎的教育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教会他们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孩子,学会判断孩子的动机和感受,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学会处理突发事件。大宝妈妈在咨询的前期,她家里几乎天天都有突发事件,甚至一天和家人争吵好几次。对于她而言,如何冷静地处理这些冲突非常关键。这个过程不但改变了妈妈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断修正她的思考方式。后来这位妈妈也很感慨,她说,现在她明白了,很多沟通方式本来都应该是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但因为她当时的处境很孤独,没人教她也没人帮助她,同时因为她对周围的人都很敌视,也不会主动学习,这是她童年落下的最重要的人生课程。因此,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她不但不懂教育,也不懂得一个孩子基本的感受和需求。她复制了父母的方法,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尽管那样的方法曾经铸就了她半生的痛苦。
最开始,家长认为我的方法过于温和,他们一致认为这样严重的问题,必须用一些“霹雳”手段。为此孩子的父亲还特意和我谈了一次。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严重,就是因为他们以前过度地依赖“霹雳”手段。当然,最开始家长停止了打孩子,有一小段时间,孩子的表现反倒变本加厉,作为家长,的确是在咬牙切齿地忍耐着。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是“松绑”之后的必然反应,也是咨询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教妈妈学会寻找大宝细微的优点和进步,学会温言暖语地和孩子沟通,经过不懈的努力,慢慢把孩子的状态给“暖”过来了,孩子也不那么爱闹腾了。虽然大宝写作业的速度还是不快,但他会坚持写,不会再为半小时的作业折腾一整天了。
这位妈妈的困境,不仅反映在亲子教育中,也反映在她的全部生活中。她与很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很紧张,与同事关系也不够融洽。偶尔,我也会扮演“妇联主任”的角色,和她聊聊家长里短。
比如,她总觉得别人都瞧不起她、笑话她。亲戚朋友看到大宝的表现,会对孩子说:“好好学,别整天让你妈操心。”“成天挨老师批,你得知道争气要强。”“我家孩子可不这样,到家就写作业,老师从来没找过家长。”……这些话让妈妈感到非常郁闷,也对亲戚朋友很不满,觉得他们很狂妄,说这些话是为了嘲讽自己。因此她见到这些人都躲着走,生怕他们问起孩子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讨论的时候,我一连串地追问:“不排除个别人有尖酸刻薄的心理,但这些人的话,有没有善意的成分?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向他们求助?虽然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照顾你的感受,但大宝的现状确实如此,我们是接纳还是逃避?既然他们能把孩子教育得不错,我们能否向他们讨教一些教育的经验?亲戚说这些话的时候,怎样回应能既接受了对方的好意,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通过这样的讨论,妈妈渐渐认识到,其实多数的亲人都是善意的,是自己把敌意投射到了亲人身上,结果连人家的好意也一起回绝了。这样她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帮助。这位妈妈进一步认识到,大宝也复制了她的思维模式,一旦遇到批评就会充满敌意地对抗,全盘否定对方,对自己有益的话也听不进去。
在咨询中,我们也非常注意细节的打磨。比如有一天孩子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改变,孩子晚上730就完成了作业。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于大宝来说则是破天荒的表现,我们高兴得不得了。我忽然冒出一个主意来:“我们给孩子发一个‘证书’,说他破了家里的吉尼斯纪录,怎么样?”妈妈也赞同这个想法,她先打了个草稿:“某年某月某日,某同学晚上730完成作业,破了家里的吉尼斯纪录。”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平淡,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喜悦心情,就改成了如下内容:“某年某月某日,我怀着平静的心情走进家门,却听到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同学晚上730就做完作业啦!啊,这是真的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爸爸都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眉开眼笑。这是大宝最最快的一次,破了咱们家的吉尼斯纪录啦!!”第二天,妈妈告诉我,孩子的反应是“欣喜若狂”,亲自把证书贴到了墙上。后来,妈妈又告诉我,接下来的几天,大宝总是念叨吉尼斯纪录,他说:“妈妈,真没想到我能得这个奖!”而且,大宝睡觉前都要看几眼呢。我们绞尽脑汁,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到这令人陶醉的感觉。
做咨询的过程,往往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什么问题就得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效果,第二天就见分晓。这个过程需要直面困境,有时候还会很琐碎很疲惫,但是我非常喜欢,就是因为我们能得到这样的惊喜,能看到孩子的改变。这份喜悦支撑着我不断去探索。
当然,也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最开始妈妈的任务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打骂孩子,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妈妈基本做到了,但是关于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以及如何划清二者的界限,妈妈则陷入了困惑之中。有时候不知不觉走入放纵的误区,妈妈甚至觉得孩子有点“欺负”她。比如,大宝做作业的时候一直和她闲聊,妈妈只能耐心地听着,如果妈妈阻止,他就生气。妈妈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状态,于是有一段时间妈妈就由着孩子说,结果是大宝常常完不成作业。关于如何拿捏教育的尺度,我们结合类似的例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个原则:温和对人,坚定对事。
对于边做作业边聊天的情况,要坚定地阻止孩子,将做作业和闲聊分开,同时,完全可以用温和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不需要批评责备。后来妈妈告诉我:“我发现,当我先放低姿态,柔声细语地说,再加上温和的面部表情时,大宝很容易接受。平时他经常眉飞色舞地给我讲学校发生的故事,如果是正写着作业大宝就开始和我闲聊,我会什么也不说,就看着他,用头示意一下作业,他会突然说‘我写完了再和您讲’。”妈妈的行为,很准确地诠释了“温和对人,坚定对事”的原则,大宝也会主动为妈妈划定行为的边界。同时,大宝也会主动为妈妈划定行为的尺度,他和妈妈约法三章:第一不能嚷;第二不能用手指人;第三不能随意打断他。
这个约定让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大宝渐渐学会了用积极的方法与妈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