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那一世,我遇见了你
980900000025

第25章 后记原本只是陈述书之外的事情,不想因盘根错节而沦为自怨自艾。

写完这本书后,并未得到臆想中的快感与满足。

我得到的是庞大的怀疑,我深切地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继续下去。

这样的怀疑,是源自作品中心知肚明的瑕疵。

我想,时间再久一些,待到现实以它的无情在我心口刻出痕迹,我便能再用一张纸呈现出更浓烈的爱或者恨。

年少时,常常故作深沉以显示与旁人的不同,从而获得满足感。

后来才知道,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渊博与深刻,而是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孩童一样的好奇与无知。

感谢你,感谢我身边的每位朋友。

让我知晓,即便在记忆之中,我也不是一人前行。

附录

关于仓央嘉措的结局及诗歌说明

常人阅读小说或者历史往往不愿看到悲惨的结局,虽然此书中我妄自给了诗佛仓央嘉措一个“美好”的结局,但难免有读者抱着追根溯源的心理,想了解在史书中记载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到底何去何从,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大众认同的文字附在这里。

第一种说法:“遁去”说

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卷六第六节:“次因藏王佛海与蒙古拉桑王不睦,佛海遇害。康熙命钦使到藏调解办理,拉桑复以种种杂言谤毁,钦便无可如何,乃迎大师进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艰之时,大师乃舍弃名为,决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宏发利生,事业无边。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

《仓央嘉措秘传》以仓央嘉措亲口所述为视角,说仓央嘉措在去北京途中行至更尕瑙尔,施展法术,于夜间向东南方向遁走。途经打箭炉、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萨、山南,还去了尼泊尔、印度,再返回西藏及青海,最后在今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圆寂。

第二种说法:“早逝”说

《清史稿·列传·藩部(八)西藏》:(康熙)“四十四年桑杰以拉藏汗终为己害,谋毒之,未遂,欲以其逐之。拉藏汗集众讨诛桑杰。诏封为翊法恭顺拉藏汗。因奏废桑杰所立达赖,诏送京师。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乱者抛弃尸骸。卒年二十五。时康熙四十六年。”

《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七》:“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题:‘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拉藏汗送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假达赖喇嘛行事悖乱,今既在途病故,应行文将其尸骸抛弃。’从之。”

释妙舟《蒙藏佛教史》第四篇第三章第七节:(仓央嘉措)“年至二十有五,敕入觐。于康熙四十六年行至青海工噶洛地方圆寂。”

在这里,我个人更倾向于早逝说,既然第巴桑杰甲措已经被拉藏汗所杀,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桑杰甲措所立,因此成了拉藏汗行事的绊脚石。拉藏汗向康熙帝表现讨好,做出比桑杰甲措更加效忠朝廷的姿态。康熙帝顾全西藏大局,视六世达赖喇嘛为烫手的山芋。

自此,掌握时局的二人都不希望仓央嘉措存在,那么仓央嘉措很有可能是在行至青海湖畔时被拉藏汗的人所谋害。谎报病因不过是安抚民心。按理说圆寂的达赖喇嘛应当实行塔葬,可却在青海湖边遭到抛尸,可见当时押送仓央嘉措的人并不希望有人来追查仓央嘉措的死因。

我想,无论仓央嘉措是在二十五岁时卒于青海湖畔还是遁去后六十四岁圆寂,我们都已不必再追究。生命的浓度往往比长度更重要,仓央嘉措已经给了我们他二十几载最灿烂的年华,留得后人传唱。假使他二十五岁在青海湖畔遁去,那直到六十四岁的这些年,不过平淡缓慢如溪水一般,于他是种幸福,于我们已是无关紧要。

人们总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盛不衰,就如同希望生命永恒,其实不过是贪恋美好难以舍弃罢了。仓央嘉措一生固然美丽,但万千美丽的事物都在,我们只需记他在心中,便也无憾了。

关于诗歌的一些说明

《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

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那一世》是世人广知的一首诗歌,很多人也是因为它才认识了仓央嘉措继而对他产生兴趣,不过此诗却并非仓央嘉措所作。追根溯源,是朱哲琴所唱《信徒》一歌的歌词,词作者为何训田,后在网络上被人改写,出现诸多版本,这里只是选取了一个版本。

《那一世》用词洗练,意境丰富,实为一首好诗,但并不符合仓央嘉措的诗歌风格。仓央嘉措所写谐体民歌,一般每首是四句,间或有六句或八句;每一句是六音三顿,而《那一世》在句式和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仓央嘉措的其他诗作,其结构与谐体相距甚远。

仓央嘉措身为六世达赖喇嘛,更不可能去磕长头,去转经。所以,《那一世》并不是仓央嘉措所作。

《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若是排下号,那么这首《见或不见》可以称为仓央嘉措广为流传的第二首诗歌了,但其实这首诗歌也并非仓央嘉措所作。

《见或不见》刊载于《读者》杂志2008年第20期,署名仓央嘉措。但原作者其实是扎西拉姆多多,讹传为仓央嘉措,并非是作者本意。

以下摘自扎西拉姆多多博客:

曾经在网络上被反复转载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标题后来更被篡改为《见与不见》),被很多人误传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作品。其实这首诗出自多多从零七年五月开始写的《疑似风月》集的中集,在《沉默》之前还有《唱》和《说》,它们是同一个系列的。“班扎古鲁白玛”其实是梵文的音译,班扎,就是Vadjra,是“金刚”的意思;古鲁,就是Guru,是“上师”;白玛,就是pema,是“莲花”的意思。“班扎古鲁白玛”:金刚上师白莲花,也就是莲花生大师(第一个将佛法传入西藏的人,被认为是第二佛陀)。而莲花生大师的心咒就是:“嗡啊吽,班扎古鲁,白玛悉地吽”,在起名字的时候,我就是从这个心咒中取的。这一首《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多多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即便如此,多多愿意,将荣耀归于仓央嘉措。

市面上几乎每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都会提及这些,在这里老调重弹,只是希望读者明了,仓央嘉措所写诗歌流传下来的极少,且都为藏文所写,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歧义,市面上存在太多有关仓央嘉措的伪作。愿读者通过此书能对仓央嘉措有所了解,结合其生平,辨别真伪。

读书不求甚解倒也是一种境界,无论伪作还是真迹,只要让你心中的仓央嘉措更加完美,那便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