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和顺应媒体的规律、媒体特性,营销宣传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无论是报刊还是电台电视台,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其宣传的侧重点和职能作用是大不同的。有的是发布消息,有的是发布细节,有的是发布关点,这三个内容不同的发布,哪个对我们有用,怎么利用,我们要心中有数。新闻媒体和广告宣传,一般是表达事件而不是发生事件,要利用这个差,权衡利弊,选择我们们自己营销宣传的内容,掌握主动,控制局势,你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就有利就主动。否则,你就会被牵着牛鼻子痛苦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人家认为不能走的时候为止。商业银行的营销宣传,不管是产品宣传还是广告宣传,我们都要善于利用这些媒体规律和理性因素去发布、去表达,这样我们就会主动。这里有几个重要因素,需要掌握和运营好,一是内容的选择策划,二是时机的判定和设置,三是所用传媒和手段的确立。利用是应对的最好策略,疗效是检验药房的最好办法。而设置议程对利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营销宣传要设法吸引公众的眼球,要让传媒不仅告诉公众想什么,而且告诉公众该怎么想。让受众倾向关注传媒所关注的东西。传媒的目的在引发公众的注意力,最有效的就是议程的设置,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此文曾刊登在《黑龙江金融》期刊上,并获“西部大开发与财税金融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黑龙江省金融学会课题论文评比一等奖)
提高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银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作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让我们欣喜的是,正是由于人类一项项伟大的科技发明,才使人们从原始的穴居走进了今天的琼楼玉宇,又从地球升上了月球;才使人们从远古时代的衣不裹体、食不果腹走到今天的丰衣足食;才使世界在经历了贫穷、落后、闭塞之后逐步迈向了今日的繁荣、富裕、开放的新世纪。应该说,只有创新,世界才能文明进步;只有创新,人类才能创造财富。社会如此,作为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中国的银行正在进行着一场举世瞩目的宏伟变革,而创新作为一种新形势下企业成长必备的精神和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中国银行的长远发展以及未来远景,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我认为,目前,中国银行应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展创新机制:
一是在思维上创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面对着日趋复杂的新环境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种深刻的、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一种超前的、永不停滞的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举个例子来说,1975年,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创建公司之初,正是凭借非凡的创新思维,在别人将眼光还集中在电脑硬件上时,他却意识到电脑工业中真正的机会在于发展软件市场,于是,在这种前瞻思想的引导下,该公司先后开发出了MS-DOS操作系统、WINDOWS图形操作桌面,以及OFFICES套装办公软件系统,一跃成为驰名世界的跨国企业,而盖茨本人也成为了企业家们创新思维的典范。
像微软一样,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发展实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对新事物、新环境、新理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要敢于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冲破各种压力去创造更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站在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潮头,改变历史,开拓未来。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弃旧图新,全面发展。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经常地问自己:目前影响银行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如何规划工作才能突破它?现在的组织机构与形式是否需要调整?当前的体制、机制、模式是否理顺?是否适应?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目标是什么?完成那些目标需要采用什么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等等;作为非管理者,也应开动脑筋,让创新的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要经常思考:目前的业务流程中是否存在风险隐患?采取哪些新思路、新措施才能避免风险?最主要的客户在需求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新需求是否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如果可以实施,是否应立即反馈给有关部门,由银行和客户共同创新产品,以便迅速将它转化为生产力,并由银行负责组织推广?目前的工作方法及业务技能是否适应改革的需要?是否仍有潜力有待挖掘,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空间?等等。另外,作为企业的员工,一定要强化自身知识建设,改变旧有的心智模式,树立“以客户为主体、以人才为基石、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生命、以管理为驱动、以效益为目标”的全新思维模式,虚心借鉴国内、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上市的经验,用国际化的思想框架努力开创中行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二是在技术上创新。中国银行作为一家享有多项赞誉的百年老行,具有一支优秀的、熟悉各项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而沾沾自喜,要学会居安思危,更要不断强化业务,创新技术,使中行始终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其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中行改革步伐的加快,每年我们都会研发出一批新的业务系统,使业务操作由手工化、无序化、复杂化逐步走向电子化、规范化、简单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中行系统内还没有形成全行上下一盘棋的优化格局。虽然许多分行自主研发了某个项目,但是只在本行内发挥效用,在其他分行并未广泛使用,由此造成了各行重复开发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业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我认为在中行内应建立起一种鼓励创新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就是说,假如A行开发了某个系统,应该立即报送总行的相关业务部门及信息管理部门,由他们协同作战,共同分析、论证,在可行的基础上,将知识编码,并及时地在中行各分行相关部门进行推广,打破知识共享的壁垒,推倒阻碍知识传播的防火墙,将知识由隐性化变为显性化,形成一种企业员工团结的向心力以及业务良性循环的原动力;同时建议各行给予创新人员以相应的物质奖励,在中行内部营造一种“创新光荣”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在业务中寻找突破点,共同将中行的各项业务推向高峰。
三是在产品上创新。中国银行发展至今,在外汇存款、贷款、国际结算、结售汇和信用卡等业务上始终保持着传统优势及世界领先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回首过去,它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曾赢得了多项第一,包括:1986年,推出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1997年,独家推出了远期结售汇业务;2003年,率先推出黄金宝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事实说明,只有产品创新,才能赢得客户,占领市场,提高效益。但是,一个新产品从它在人们的思维中孕育直至诞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成长的环境,就像一个胎儿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温床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婴儿一样。从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中行在打造创新环境方面应着眼于以下几点:1.树立全员创新的理念;2.构造全面创新的平台;3.理顺通畅创新的体制;4.探索竞争创新的机制;5.培养复合创新的人才;6.成立专门创新的机构;7.明确前瞻创新的重点;8.营造和谐创新的文化。综上,这八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面启动、分步实施、交错进行、注重实效,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广泛参与、平等竞争、共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这样,就能使产品创新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金融市场的茫茫大海,披波斩浪,兀立潮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在市场上创新。对于中国银行来说,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是我们的三大支柱业务,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有银行一直承担着以国家目的为导向的贷款发放业务,导致历史包袱相对沉重,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严重制约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因此,当银行剥离了不良资产后,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体制的约束和影响,一些银行错误地把贷款与预期损失紧密地结合起来,宁可把钱紧紧地攥在手里,上存央行,赚取一部分利息,也不愿冒着风险将款项贷给企业,这样一方面造成了银行的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企业贷款难、投靠无门的现象。对于银行这种不可回避的惧贷现象,我们可以推出,由于银行的主营利润是存、贷差,当银行一方面大力吸收存款、增加负债;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信贷风险,贷款不愿放出去,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引起银行的存、贷差不断上升,无法为银行赢得可观的利息收入,因此也就无法进行良性循环,更无法取得高额的市场回报。其实,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本身就意味着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如果因噎废食,害怕风险,自然也就失去了挑战市场的机会,从而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均衡发展。
因此,为了培育一个新型、优质、广阔的信贷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应该注重加大贷款力度,努力增加信贷品种,不断拓展新的客户群体;同时,在推广市场时,我们应发展一种横向、全面的营销方式,真诚地为客户提供广泛的业务推介,包括零售、国际结算、信贷、电子银行等一揽子产品,形成一个良好的联动体系,从而降低营销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不仅为中行创新了市场,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提高资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银行,必须在全行员工中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合力。中国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创新发生在组织的不同层面,有战略层面的、战术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目前,中行正在所有创新层面上寻找着创新的机会。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正如一辆汽车的风驰电掣需要一台运转良好的发动机提供动力一样,创新正是新时期中行发展的战略驱动力,它作为一颗夜空中最璀璨夺目的星,必将带动中行其他资源和要素的良性发展和运行,从而推进未来的中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此文曾刊登在《黑龙江金融》期刊上,并获年度期刊优秀论文奖)
构建银行文化 提升银行品质
—兼谈文化是银行的品质与灵魂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其家庭的基因和血统一样,每一家银行也都有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恰恰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传导的。银行作为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其自身却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要素。一家高水平的银行,首先应该是注重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品质的银行;一家银行是否优秀,不仅体现在经营管理质量和员工队伍素质上,更体现在它的文化和精神层面上。
银行的文化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资源,银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对员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企业竞争力逐渐上升为企业文化力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制高点,通过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实施企业文化工程、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来提升银行的文化品质,塑造银行的灵魂内涵,已成为国内外金融行业深化银行改革、推进银行发展、突出银行特色、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主要任务。
1
一个银行,它的品质和灵魂是什么?
曾有人将高楼大厦、霓虹彩灯、巨幅广告作为银行的灵魂和骄傲,也有人将创新产品和服务品牌作为银行的立身之本,这些都没有错,但却总是感觉少点什么。人们发现,顾客盈门的银行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它的各种符号—标志、柜台、门面等公共设施,都在向人们发出邀请;另一方面,这些符号却又以“陌生化”的领域—大堂引导区、自助服务区、业务办理区、客房休闲区,表达着一种“冷漠”的拒绝。从一个银行到另一个银行,触目所见是雷同的作风,相似的商场,一样的产品……人们置身期间,其文化特质却无法亲近,更无法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