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花间一枝禅
989800000003

第3章 清净自然 (2)

大智听了这句话,终于心有所悟:原来一个人只要具有忘我精神,就能让自己闪烁出永恒的光芒。

一个深切渴望能够早日得悟正道的和尚,发誓要到深山中苦修,希望借着山川的空灵之气,洗净自己的心境,让自己得以早登化境。

一天,和尚在山林中行走,边走边苦思一个经书上解不开的难题。突然他闻到了一股腥味,猛一抬头,前面的山路上,赫然有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正要扑上前来。

和尚大吃一惊,连忙转身撒腿就跑。情急之下,似乎跑得特别得快。那只老虎在后面远远地追着,和尚愈跑愈快,眼看就可以脱出猛虎的威胁了。

和尚没有想到自己只顾拼命奔跑,丝毫没看清周围的环境。跑着跑着,他竟跑到了一处悬崖上。和尚仍不肯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他快步冲向悬崖边,往下望去,心中想着,悬崖底下若是深涧,自己冒着危险纵身一跳,或许还可以侥幸逃离虎口。

悬崖底下果然是一道极深的山涧,只不过,水中隐隐约约还露出几段枯木似的东西,漂浮在山涧里。和尚仔细看了看,那些枯木竟然是一大群鳄鱼。

正当他思索着该如何处置眼前状况的同时,那只猛虎已经追到。它倏地往前一扑,和尚没有退路了,只能往山涧中一跳,手中却紧紧地抓着悬崖边垂下的一条树藤,就这样让自己凌空悬吊在崖边。

和尚希望凭着自己的臂力,或许还可以支持一会儿,等到老虎失去耐心离去,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这时候,悬崖边不知从哪儿冒出一黑一白两只老鼠,竟不约而同地啃食起和尚手握的那道树藤,眼看两只老鼠再啃几下,树藤就要断了,和尚也将落人鳄鱼的口中。

和尚望着那两只老鼠,心中登时醒悟:这两只老鼠岂不象征白天与黑夜,不断地在啃食人们生命的剩余时光;而老虎、鳄鱼,则是自己一直不愿去坦然面对的恐惧。在生命即将结束的这一刻,和尚终于领悟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自己活在当下。

就在这一瞬间,老虎、鳄鱼、老鼠全都不见了,和尚好端端地站在山林之中,脸上露出宝光笑容。

诸欲求时苦,

得之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时。

--《大智度论卷十七》

敬钟如佛

凡是带有几分禅心就会有所悟有所得。修行在修心,心静自然凉。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的禅心,这样何事不成呢?

钟,是佛教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人应及早休息。所以,寺院一天的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耳聆听,待钟声一停,他忍不住召唤侍者,问道:“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将沙弥叫来,问道:“今天早晨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敲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问他,便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敲钟而敲钟。”

奕尚禅师问道:“不会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想着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敲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想说:“其实没有想别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

奕尚禅师听后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以后处理其他事务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持今天敲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就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敲钟,做任何事情,动任何念头,都一直记着师父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敲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且从钟声里就能听出一个人的品德,这也是由于他是有禅心的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装金用的,您怎么熊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弟一子们一时无法领会老师的深意,忿忿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因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

幻躯哪得免无常。

--明·憨山德清

沙弥开悟

执著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无怨无悔地投身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但有时执著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洒脱一些倒是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是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地请求道:“孩儿已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再还俗成家。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我的愿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知道其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好让慧寂返回佛门。

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山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灵山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伪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圆寂,大家都尊称为“小释迦”。

有一位小沙弥,从小就立下了修行成佛的宏愿。可是,他总是想不通,自己投身佛门已三年,师父既不教诵经,又不让拜佛,总是叫自己上山砍柴。要是这样,自己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悟道呢?

一天,小沙弥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可他脑子里总想着怎样悟道。突然有一只罕见的动物来到了他的跟前,小沙弥好奇地问:“你是什么动物,叫什么名字,怎么长得这样奇怪?”

那只奇怪的动物回答:“我叫‘悟’。”

小沙弥一听,心中非常高兴,想道:好极了,它就是“悟”,我不正想要悟吗?我非把它抓住不可!

想到这里,只听那叫悟的动物敏感地说:“好啊!你一看到我,就想抓住我,我不会让你得逞的!”

小沙弥吓了一跳,心想:果然是悟,居然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时,悟得意地说:“怎么样,领教了我的厉害了吧?”

小沙弥暗想:好吧,就让你得意,我就骗骗你,装作什么都忘记的样子,然后趁你不防把你抓住!

不料,悟又开口说道:“你别想骗我了,以为我不知道吗?想装作什么都忘记的样子,然后趁我不备把我抓住。是不是?告诉你,那是行不通的!”

小沙弥听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点破,很尴尬,但装着什么也不知道,故意不去搭理它。

悟得寸进尺,小沙弥心中想什么,它就马上全给他抖出来。

这样一来,小沙弥真的有点生气了。他想:这真是个可恶的家伙,居然连我想什么都知道,而且还要说出来,这让我多难堪。

这时,悟又说道:“你生气也没用。因为你心里想什么,我全都知道。”

看来,小沙弥的心思,确实都能被悟捕捉到。

这时,小沙弥开始重新思考:既然我心中想什么,悟全都知道,要抓住它根本不可能,我何必白费心思呢?与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砍柴吧!何况,我上山就是来砍柴的,抓不到悟也没有什么损失,也没有什么遗憾。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平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挥起斧头砍柴。悟闲着无事,站在一旁看他砍柴。

小沙弥越砍越投入,手越来越用力,只听“咔嚓”一声,斧头柄给弄断了。正巧,那断斧头飞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悟的头上,一下子把它打昏了。

小沙弥意外地捉住了悟,心中很高兴。而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自己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要想开悟,先要放弃开始的念头,而不能执著于开悟。

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要求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到城里去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很不幸的是,在他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坑。虽然没有摔跤,可是却洒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得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当他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点儿了。

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

小和尚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后就跑来问是怎么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汇报。”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做汇报。

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 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就在边走边看风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少。

木食草衣心似月,

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

绿水青山是我家。

--唐·龙牙禅师

弥勒修佛

修佛就像做人和生活一样,对于任何的事情都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耐心等待,最终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获得人生的真谛。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讲说法要。这时群众中有两位比丘,一位名叫“精进辨”,一位名叫“德乐止”,他们一起到一切度王的座前听闻法旨要义。精进辨就是后来的佛陀,德乐止则是弥勒菩萨。

那时,精进辨听闻佛法非常专心,一下子就听懂了,很快就得道,获得了六大神通;但是德乐止却在睡觉,根本不专心听法,所以没有得道。

精进辨对德乐止说:“勤奋修习才能获得道业进步,不可贪图睡眠。”

德乐止听了这句良善的谏言,马上振奋精神,但过不了多久又沉沉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总是忍不住又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