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花间一枝禅
989800000006

第6章 清净自然 (5)

有一个佛教的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

信徒听禅师这样说,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应该可以度我了吧?”禅师说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没有淋因为我带伞了。而你淋雨是因为没有带伞。准确地说,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如果要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吧!”

那信徒站在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他说:“不愿意度我就早说,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禅师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是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求人不如求己,大师的修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一心向道。为了能够早日达成正果,便住在深山中的一座寺庙中潜心修行。

但是,明慧和尚每次打坐入定时,眼前都会出现一只大蜘蛛。那只蜘蛛张牙舞爪,不住地跟他捣乱;他并不害怕,但是却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为此,明慧和尚十分苦恼,于是向祖师求教:“师父,每次我一入定,就会出现一只大蜘蛛,无论我怎么赶它也不走,请祖师为弟子指点迷津。”

祖师听了非常惊异,说道:“居然有这种事情?这样吧,下次你入定时,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也好为你斩除。”

明慧和尚在下次入定的时候,果然拿了一支笔,等蜘蛛一出现,他飞快地在它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蜘蛛一点防备也没有,仓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入定。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大红圈!

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来阻挠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呀!

三十年来海上游,

水清鱼现不吞钩。

钓竿砍尽重栽竹,

不计功程得便休。

--唐·船子德诚

即心是佛

万事贵在一心,持之以恒;朝三暮四,心猿意马,什么事都做不好。坚持到底,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四川人,法号道一,“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而称呼他的。他曾在福州弘禅宗,普渡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道:“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法常答道:“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

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

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

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参禅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四字是否真正悟通。

弟子找到法常,一进门就看见法常在专心参禅,于是开口便问:“禅师,你从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

法常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

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就大声喊:“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

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

弟子叫了一声,接着又说:“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众弟子说:“梅子熟了!”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拨草占风辨正邪,

先须拈去眼中沙。

举头若味天皇饼,

虚心难吃赵州茶。

--宋·黄龙慧南

顺其自然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立身立命的所在。佛道哲理生死荣枯,本是自然。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不必执著其中,争断长短是非。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

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

“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个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生活就是一边享受美好,一边为美好擦泪的过程。世间总是有很多恼人的事情,想要自己不被这些事情所困扰,就要豁达地面对人生,洒脱自在地为人,才是为人处世的真谛。

一天,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在松林漫步时捡到一个小孩,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大家都叫那孩子“拾得”。

就这样,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长大以后,上座就让拾得担任添饭的行堂工作。时间一久,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渣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的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有一座寺院,很小,只有一个看门的小沙弥。但香火很旺,来求愿的人很多。小沙弥看着住持每天应接不暇,就自告奋勇对住持说:“你休息一会吧,我来代替你做。”

住持想了想,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当你站在这里时,不管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不能说话。”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非常简单,小沙弥欣然答应。

每天来求愿的人的确很多,而且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门,小沙弥惊奇万分,但都忍着不说。

直到有一天,先是来了个富翁,求富贵的,走时将一袋钱币遗失在寺院里。接着进来的是一个穷人,他的一家四口处于饥饿之中,来求住持救助。当他站起身时,意外地发现了这袋钱,大喜而泣。当他拎起钱袋跑了后,又进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要出海远航,特来祈求平安。正祈祷着,那个丢了钱的富翁匆匆跑回来了,一口咬定是他捡了钱,抓住年轻人死不肯放……在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小沙弥憋不住开口了……

不消说,富翁立即跑出去找那个穷人,而年轻人匆匆起身去赶那班船。当他们都走后,住持气愤地站起来:“谁让你说话的?你给我出去。”

小沙弥也很气愤:“难道我说的不是真相吗?”

住持说:“那个富人银子本来就应丢失;那个穷人一家都快饿死了,那袋钱本可救这一家子;而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本来,再纠缠一会,他就晚点了,现在,他乘坐的那只船正在沉没……”

话不说不明,但是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有的即使用语言加以描述,也很难做到完全的表述清楚,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实现人与人的沟通,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

曾经有一个青年,在未出家前,常常遭到别人的辱骂,反骂回去时,换来的却是更大的羞辱,最后因为耐不住自尊连番受挫,一时心灰意冷,才忿而出家。

教他佛学的师父洞悉了他心中的障碍,忽然一改和善的态度,动辄吼骂,视之为无物。

“怎么?骂你,你不高兴是吧!不服气,你也可以反骂回来呀!为什么不敢?因为我是你师父?因为怕骂了我,我会赶你出去,天下之大就没有你可以容身之所?还是你怕会骂输我,担心自尊受到更大的侮辱,惟恐又刺伤了从前的痛处?”

青年气得额头青筋浮凸,简直就像是密封在罐子里的炸药。

“像你现在的心境,如何习法学道?我这里有两条路给你选,一条是去后山禁闭室修行两年,一条是立刻滚出山门。”师父不留情面地说。

青年气虽气,但一想到:这已是人生最后的退路,离开这儿,岂不又要回到原来的世界?一个人寂寞独处,总好过骂不赢人,一再地被羞辱好。他决定修行两年。

两年期间,师父不定时的会来到后山,在禁闭室外,故意骂他不长进,是庸夫一个。而他总是紧闭门窗,独自在里头气得跺脚,以忍功回应。无奈,越忍耐就越气,修行还怎么修得下去?

一天,师父又来到禁闭室外,大骂他不是个东西,没想到他却出声回应了:“谢谢师父的赞美,弟子还真不是个东西呢!”

师父察知他有所转变,但不晓得到达何种程度,继续骂:“哎呀!你这个烂东西,竟然敢顶撞师父!”

青年再回应:“啊!师父,您说对了!弟子全身上下就没一处是好东西,若非这个虚假不实的烂身体,弟子早云游四海去了!”

“哼!你这废物,将来出门可别说是我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