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皇子
1002100000088

第88章 蜀道难

通往蜀中的道路还不是一般的难走啊,林清带着手下三万军马一天也不过走了三四十里地,这对于天之骄子的林清是非常不满意的,但是,又是无可奈何,毕竟条件摆在这里,他们谁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这个时代修路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的。

“哎,若是能够修建一条直道多好啊,这样的话,就可以方便对蜀中的控制了。”林清感慨的说道。

直道,就是类似现在的高速公路,这样的话,可以减少行程,毕竟,林清有着长远的打算,他心里清楚林远父子暂时已经控制住大康的局势,尽管,还有些不足,但是,已经差不多了,就是他强势多的皇位之后,也未必能够真服那些世家的官员。因此他选择了漫漫的渗透。

“大将军。这条提议甚好,不如等我们拿下蜀中之后,就派人修建,如果有十万劳动力的话,属下保证不出三年,便可以修建好了,若是有更多得劳动力的话,两年甚至一年之内,便可以修建完毕。”魏徵说道。

魏徵有才,只不过先前走错了弯路,林清给了他一个选择的机会,他把握住了,要是他当时宁死不降的话,估计此刻早该被杀了,尽管,他有大才,但是林清的忍耐是有限得,况且,他手上已经有了不少人才。张怀素及虚若谷都已经投靠他了,他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外面还有燕侯萧道成、申国公吴启明支持他,只要他现在把名声打出去,将来争夺皇位的时候,就会的道众人的支持的。

“哦,长史,还真有信心啊,等到本将拿下蜀中之后,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正好我们可以借机吸纳中原及其他地方的流民。”

林清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纳流民,在这个时代,没有先进的武器,只能靠着人马的众多及骁勇善战才能取胜,最重要的是主将的运筹帷幄,当年诸葛亮以一己之力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就是智谋运用的得当。尽管,这是罗贯中虚构的,但是林清对这倒是有点处。

魏徵当即结下了这个人物,这也算是,他投靠林清之后,接下的第一个打得人物吧,心里正在盘算着如何干好这件事情呢。

林清看着前面巍峨的高山,不由自主的唱道:“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林清一曲完毕之后,立即震惊了眼前的魏徵,这些天来,他倒是震惊的次数不少,眼前的这位二十出头的国公爷,好像是全才一样似地,不仅能文能武,而且竟然还善于作画,一路上倒是花了不少山水画。

起初,他也听到林清的大名,私底下认为这厮不过是靠着申国公的名声罢了,至于后来的几场战役使得他渐渐改变对林清的看法,认为林清确实是有才,就像上次以数百的兵力打破上前的山贼及马贼,他是万万做不到的。

林清听到了魏徵的话语,并没有说什么?这首诗可是他剽窃诗仙李白的,怎么不令人震惊呢。

这首诗传出去之后,更是震惊大康的那些有才之人,就是那些瞧不起林清的人也开始改变对林清的看法了。后世的儒学大师蔡州还专门做了分析,其分析如下:“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就算是蜀道再难,;林清也要走完,毕竟,他这次算是奇袭蜀中吧,因为他已经得知了消息就是蜀中巴腕子自不量力竟然带着数十万军啊进攻河西去了,结果两路大军都被阻挡住了,现在双方正处于对峙局面,使得蜀中暂时空虚,因此林清才想到一路上收降山贼及土匪的计划,他就是想要尽快的占领蜀中,以此来要挟朝廷封他做剑南节度使,好扩大他的影响力。

巴腕子此时那个苦闹啊,三十万大军竟然没有攻破甘州城,当即又让人吧驻守在蜀中的十万军马调到这里,他准备想要一举那下甘州城,完全的占领河西,若是黄恒还在的话,肯定会劝阻他的,奈何,黄恒此刻早已经去见阎王去了。

黄恒怎么会死呢?这要追溯于前段时间,巴腕子好男风使得军中人人自危,黄恒是在受不了了,便去进行劝谏,奈何,根本不得重用,还被巴腕子处罚去押运粮草。他心中那个气氛啊,但是,又不敢表现出来,毕竟这里都是巴腕子的人,他只好带着军马去押运粮草去了。

牛鏊得到了王翦及张怀素的书信,让他待人去拦截叛贼的粮草,于是,他便亲自带着一万大军去了,恰巧,这日碰到了黄恒带着五千余人押运粮草,黄恒不知道他们已经被人盯上了,还是一个劲的额催促大军赶路,使得民夫们都不满了。

就在这时,一支冷箭射穿了黄恒的脑袋,随后牛鏊的大军前后夹击了叛贼的军马,出了起初战死的之外,其他的人都投降了,牛鏊便押着这批粮草直奔石城而去。这件事情,他做的是十分隐秘,自然是没有知道了,巴腕子还以为黄恒嫌弃粮草太少,回蜀中调配粮草去了,因此对此事也不是很在意。

“报,大王,大事不好,黄恒军师被杀了,人头被送回来了。”一名叛贼进来禀报道。

巴腕子也不顾的穿衣服的,赶紧纵了起来,去看看黄恒的人头,当看清楚那颗人头是黄恒的时候,那个震惊啊,他怎么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之气,竟然害的自己的谋士被杀了。

“谁敢的?”巴腕子大怒道。

“回禀,大王,这可人头是羽林军送过来的,对了,还有一封书信呢?”说完,便从胸中掏出那封书信递给了巴腕子。

巴腕子看完那封信之后,那个气啊,当即点齐十万军马继续强攻甘州城,甘州城内的王翦及张怀素相视一笑,随后,继续按照计划行事了,数千块大石头被投石机抛出,使得叛贼死伤不少,随后又是火箭的围攻,更是使得叛贼伤亡不计其数啊。

“大王,退兵吧,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十万军马有可能会被消灭的。”巴腕子身旁的一将哀求道。

巴腕子此刻心里那个伤痛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羽林军竟然还能抛出石块来,前些日子,他已经收到密报说是城内缺少石块了,但是,今天的情况却给他一个震惊啊,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在城内的探子已经被抓了,而他收到的消息是羽林军误传的。

“收兵吧。”巴腕子有气无力的说道。这些日子来,他是光顾着享受了,以至于?经过统计,巴腕子的十万大军在不到一个时辰之内,损失了三万余人,幸好,他撤退的快,要不然这十万大军有可能会被羽林军吃掉的。今天羽林军之所以抛出那么石块就是为了镇住巴腕子,毕竟,城内的石块也不多了。他们在等,因为林清已经传信给他们说,自己带着三万军马袭击蜀中,他们在等蜀中陷落的消息。

蜀中是巴腕子的发家之地,若是他闻到失陷之后,肯定会带兵往回赶去的,那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前后夹击了,一举便可以吃掉巴腕子的数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