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1022900000020

第20章 言为心声:读懂对方的言外之“意” (2) (5)

在辩论中善于与人狡辩的人,当发现彼此观点相悖时,会立刻转换话题,用巧妙的方式不断试探或采用迂回战术,逐渐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回到主题上去。这一类人的表现类似于情态中的周旋态,机智圆滑,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和察言观色,千方百计去实现自己的计划,他们敢说敢做,又有毅力坚持到成功。另外,这一类人常是在用心智做事。

《三国演义》中有一回这样写道: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公知之乎?”张松回答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这些都是曹操失败的战例,气得曹操哑口无言。不过反过来也显示出张松才高八斗,不畏强权的文人气质。

善辩者与不善于言辞的人同在一场辩论会中,往往能一眼看得出来。除此之外,通过辩论者的言辞和辩论的方式,我们也能从侧面发现辩论者的才智和性格特点,特别是在激辩的场合。所以,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辩论的内容,更要看到辩论双方的性情和能力。

闲谈中发现对方的真性情

语言往往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品质、性格、心理等的重要依据。从语言的密码中破译对方的真性情,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闲谈——尽量使闲谈的氛围显得轻松愉快,使对方的心理防线慢慢松懈,这个时候人的性情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当时东条英机任首相的事是秘密决定的,之前,各报记者都很想探得秘密,竭力追逐那些参加决定会议的大臣,对他们进行采访,却都一无所获。这时候,有位记者细心地研究了大臣们的心理定势:大臣们不会说出是谁出任首相,假如问题提得巧妙,对方会不自觉地露出某种迹象,有可能探得秘密。

于是,他向一位参加会议的大臣提了一个问题:此次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秃子?因为当时有三名候选人:一个是秃子,一个是满头白发,一个是半秃顶,这个半秃顶的就是东条英机。在这看似无意的闲谈中,这位大臣也就放松了警惕性,虽然他也没有直接回答出具体的答案,但聪明的记者,还是从大臣思考的瞬间就推断出最后的答案,因为大臣在听到问题之后,一直在思考半秃顶是否属于秃子的问题。记者从随意的闲聊中套出了他所需要的独家新闻。

看来,闲谈也是一门大学问。在与对方的闲谈中巧妙地设问、引起话题,往往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另外,从闲谈的内容上来讲,我们只要注意观察,也能从中发现说话者的真实性情。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唯恐天下不乱,经常喜欢散布和传播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让别人听了以后忐忑不安。其实这一类人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一下他们不甘久居人下的虚荣心。他们并不是心地太坏的人,只要被压抑的虚荣心获得满足之后,天下也就太平了。

还有一类人,他们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与自己有关联的人。他们的话题常常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事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这是完全、彻底地侵犯别人的隐私。这种人是绝对不适合做真心朋友的。

还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轶事方面,这说明他的内心存在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欲望。这种人是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事的人,也说明他很难拥有真正的知心朋友。这一类人或许是因为内心生活很孤独,没有生命的激情。一个人过于关心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并且十分热心去谈论他们,大多是因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和空虚。

还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无论在何种场合,与别人交谈时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那些光荣历史。这一类人总是闲谈自己的“丰功伟绩”以期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尊重,但最终别人的关注与尊重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样好。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一类人一般是个对现实不满的人,虽然他没有用怨恨的语言倾诉他的想法,却用了相反的、表现过去的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事实上,这一类人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言谈,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不过可以看出这种人确实陷入了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他的婚姻遭遇了危机,或许他的升职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他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寻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这是一种倒退的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是如此的残酷,所以,他仍用梦幻般的表情来谈。从他的话题里,别人会发现他的内心深处正潜伏着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望和不满的情结。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潜在欲望不但隐藏在闲谈的话题里,也存在于闲谈的展开方式上。在聚会上,大家彼此正在闲谈时,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正在进行谈话,而突然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相当令人讨厌的方式。有的人在和别人谈话时,经常把话题扯得很远,让人摸不着头绪,或者不断地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这两种人都有着极强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意识,在他的意识中,很少把别人放在眼里,而完全摆出我行我素的模样,让别人都去听从他的主张,以他的意见为主导。

一般说来,一个政府官员或一个企业的领导,都会有滔滔不绝谈话的习惯。其实,透过这种表面的现象,可以看出他担心大权旁落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喜欢占据优势地位的人。

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一定能在轻松愉快的闲谈中发现对方的真性情,把握其心理,这对我们成功交际是非常有利的。

从言谈的细节中辨出真假人性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特别是在言谈中,最使我们担心的,就是对方言语的真实性。我们在闲聊时的话题常常是夸夸其谈,真到了关乎自我利益的重要谈话中,他人言语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我要不要信任他?”“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一连串儿的问号在你脑海中挥之不散。

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言谈细节中分析真假。观察他人言语的细节,会帮助你从侧面悄无声息地将他看透。

下面我们具体来解读这些言谈中的小细节,这将会使你更好地解读出对方的内心秘密。

1.从来不会说错事情的经过

在别人问及前一天的事务安排时,我们会先大致说一点,然后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对,我还洗了衣服。”“哦,不是,我先去了趟超市。”生活中的说假话者,多是把事情经过讲述得滴水不漏,没有一点修正。因为这种假定情景已经在他心中演示了多次,又怎么会说错呢。因此,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这样的人。

2.言语中从不涉及自身或是具体姓名

心理学家韦斯曼说:“人们说谎时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如果他人在与你谈话时从不谈及他自己,或是某些人的名字,那就需要你提高警惕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性丑闻的案件中,在一次全国讲话时拒绝使用“莫妮卡”,而是说“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

3.注意声音突变

不管是音调上还是语气上的突然转变,都是说话者心思的转变。例如,你的爱人平时不回家吃饭从不打招呼,而这次却突然格外温柔地打电话说他今天不回家吃晚饭了,你不会不起疑心吧?

4.在反复提问之后的言语态度

说假话者往往喜欢蒙混过关,因此对假话一带而过,因此,如果你对其反复地提问,或是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他很可能就会因心理压力增大而变得格外不平静,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这一类人也许会生气地说道:“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或者会说:“算了,跟你直说吧。”

5.解读周围环境

环境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言谈。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裴矩的人,是隋朝著名的佞臣,但归顺唐朝后却成了刚直不阿的忠臣。对他这种前后不一的奇怪现象,很多人不明白,后来元朝名相拜隹作了解释:“盘圆水圆,盂方水方。”形象透彻地解释了其原因:隋炀帝是个圆盘子,裴矩当然就是个八面玲珑的谀臣;而唐王李世民是个方盘,裴矩当然也就成了个忠直敢谏、有棱有角的诤臣。借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在判断他人话语真假时,也要考虑到他身处的不同环境。

6.以真假笑来判定真假话

真正的微笑是均匀的,对称的,来得快,但消失得慢,并会牵扯到面部皮肤,在某处产生皱纹;在说假话的时候示以微笑,或者以假意的笑容来无声地表达假意的内容,这种假笑是来得比较缓慢的,脸颊两侧有些轻微的不均衡,并且无法带动眼睛,组成不了一个整体的笑容,这也是言谈中我们所应该注意的。

人的一生,真假参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说过假话,听过假话,因为被假话所蒙蔽而气恼。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假话是一种生存的策略,正如常言道: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当然,这里我们不是在赞扬说假话的行为,而是要建议朋友们学会如何识破对方的假话,看懂对方的心理,解读对方内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