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庄周今读
1044400000026

第26章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一点不假。身处乱世,只要有可能,谁不想扩大势力,扩大领地,称王称霸?谁不想当能人?只要有本事,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只要肯钻,肯奔,总有出头之日,当下不安分的人都信这个。在秦孝公跟前,一青年正在一试身手。

这人姓苏名秦,家住离雒水不远的小村子里,上有父母兄嫂。家有薄地数亩,只要勤于耕耘,没有天灾人祸,吃穿还是过得去的。兄长苏强勤勉,苏秦却无心稼穑,只专心读书交友。家人累劝不听,还放出话来说:"看着吧,我不会像你们这样没出息。"家人无法,只好分家,各自另住,免生闲气。

分了更好,苏秦索性把名下的家产全部卖掉,作为进言求职盘缠。齐、楚、魏,都是他看中的去处,可独独选了秦国,原因有三:一,孝公有招纳卫鞅重用卫鞅的先例,自认为他的霸业良策一定大有益于秦。二,秦经过一连串除弊兴利,国家日盛,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有霸业景象。三,也是最当紧的一条,是孝公早有攻打邻邦的作为,是霸业的开始。再说,秦离苏秦家较近,不至于家产变卖罄尽,连求职盘缠还不够。

苏秦读过不少书,知道卫鞅也是个普通士子,敢在秦孝公跟前出谋献策,被孝公重用。知道吴起也是几经波折,终于成为楚国令尹,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做梦都想一试身手,巴望有朝一日青云直上,再不过这种没人瞧得起的农家日子。苏秦等孝公张榜招贤,只要张榜招贤,他便顺理成章地揭榜求见。可是等去等来不见动静。苏秦急了,只好四处找关系。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个在秦王宫里把门的同乡。这同乡说话算话,硬是找了个机会跟孝公说了此事。也是苏秦走运,孝公居然同意接见他。

苏秦费尽心思,准备他的陈言。他想,陈言一定要对秦国有大用,否则,不但进身无望,弄不好性命难保。为要实现抱负,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宫大厅两边站着两列卫士,威风凛凛,苏秦从容走进,见了孝公,长揖不拜。孝公见他傲慢,心里不快,说:"你是来投奔本王的,为何不拜?"

苏秦欠身说:"恕小生直言,孝公是秦国君主,小生乃周天子子民,如何行君民跪拜大礼?"

孝公听苏秦说得有理,虽说不高兴,也不好发作,冷下脸说:"你既然是周天子子民,有事为什么不找周天子而来找寡人?"

苏秦极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说:"小生是为秦国强盛才来的,如果大王不想听小生良策,小生这就告辞。"

孝公脸色转暖,说:"难得你辛苦这一大趟,说吧,有何见教?"

苏秦冷静一下,把早已成竹在胸的一统天下良策有板有眼地说出来。苏秦的建言集中在陈述秦国所处位置的险要,物产的富足,兵多将广,将士骁勇,君主贤明上面。他说:"眼下正是秦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小生千辛万苦赶来,就是为献统一天下良策。"

经过卫鞅大力推行新政,秦国的确改变不少。蜀、楚不少好东西传入秦,种种陋习在慢慢改变,在地面上建起一幢幢舒适漂亮的房子;有了金碧辉煌的王宫,气派的车马、官服,朝廷官职、等第,井然有序。特别是废除无功的旧王族特权,将土地分给有功将士,由他们再分给农夫耕种。农夫有地可种,只交赋税,能填饱肚子,安居乐业;奖励将士建功,有功者晋爵。经过努力,秦的确强大不少。这一点,孝公看得很清楚。孝公曾多次攻打魏,结果有胜有负,并没有占多大便宜。根本原因是魏起用了吴起,也在实施改革。建霸业,当霸主,以至一统天下,是孝公毕生梦想。即便无法一统天下,至少也要与楚、齐分庭抗礼。孝公虽然雄心勃勃,却也相当冷静,笑笑,说:"寡人听说,羽毛没长丰满的鸟不能飞,法令不完善的国家无法对臣民进行管理,德不高的君王难以指挥大臣们。先生不远千里,来向寡人建言,眼下还不是秦国大兴霸业的时候,改日再说吧。"

苏秦被一瓢冷水兜头浇下,浑身透凉。但苏秦不是软蛋,不会轻易退缩。他知道说服君王采纳一个无名小卒的建言并非易事,不能轻易罢休。为了闯这一关,他卖掉名下田产,夸了海口说:"不衣锦还乡,宁可死在外面。"

苏秦决定再次求见孝公。求见孝公之前,他反复想:"是孝公有顾虑,怕出兵灭小国落下骂名?还是进一步试探他?"

好歹在此一搏,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形,他都必须再陈己见。在孝公跟前,苏秦搜索枯肠,找古人建霸业的例子,说:"大王,小生知道,君侯顾虑一旦用兵,灭掉小国,留下骂名。其实大可不必。以前神农氏讨伐斧、遂两地,占有造石器手段;黄帝杀蚩尤,唐尧放逐兜,虞舜驱赶三苗,都因为蚩尤、兜、三苗不肯臣服。后来,夏禹伐共工,商汤伐夏桀,周文王伐崇侯,武王伐纣,齐桓公凭武力称霸,谁不是凭借武力称霸天下?"

苏秦说到这里,停了停,偷眼看看孝公。苏秦看不出孝公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他一定要把话说完,苏秦接着说:"其实,许多事情君侯想想就会明白。自古以来,各国使者往来穿梭,缔结种种盟约,文士们陈说穷兵黩武的害处,但攻伐依然不断。想什么也不做就能扩大疆土,成就霸业,就连古代三皇五帝这样的贤明君主也做不到。唯一的办法就是富国强兵,才可能内服百姓,外使诸侯拱手臣服,建立霸业,进而统一天下......"

不知孝公是听厌了,还是坐累了,站起来,走了一圈,才又回到座位上,等了片刻,苏秦没再说话,孝公说:"先生要是没话要说了,就到此为止吧。"

"就到此为止",这话让人得不着要领。苏秦不甘心,还想说几句什么。可是,孝公再次起身,他这一回不是转圈子,而是缓步离开了。

苏秦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热脸贴到孝公冷屁股上了。他生气,也很丧气,却又毫无办法。从秦王宫出来,恨恨地骂说:"渠梁,你总有一天要求我。"

骂归骂,可人家是一国君主,自己是有事求人去的,只好忍气吞声,住下再说。苏秦住在一家破旧的客栈里,生一晚上闷气,三番五次地对自己说:"决不再踏进秦王宫一步!"可是第二天天亮,苏秦又改了主意,到都城转了一趟,买来墨、笔、帛,伏案写奏章,写罢,送进王宫,求人转给孝公。送了一次奏章,心急如焚地等待孝公传旨。没等着,再写,再送。苏秦在破旧的客栈里住了一个月,送十次奏章进宫里,杳无音讯,苏秦不再抱任何希望,决定离开咸阳,返回故里。

苏秦已经穷得身无分文,衣衫褴褛,沿途饱一顿,饿一顿,蓬头垢面,俨然一个乞者。他已经没有自己的家。走进小村,他的心情复杂极了。他失败了,赌徒似的,输得精光。夸着海口离家,乞者似地回来,怎么见人?他的父母、兄嫂如何看他?就算他们什么也不说,可是还支持他去闯荡吗?不支持又如何办?苏秦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越走近家,苏秦的脚步越发迈得艰难。到家门口了,熟悉的旧屋就在眼前。父亲分明站在门前,看见他了,待他叫一声"爹",父亲却转身进了屋里。苏秦硬着头皮进家,放下行囊,走进内室。爹席地而坐,眼皮也没抬。兄嫂进进出出,脸拉长得像丝瓜,也没理他。最让他想不明白的是他老婆鄢氏,苏秦进家的时候,正在厅堂织布机上织布,分明看见他回来,不但不下机,看也没看她一眼。还是母亲看不过,做了些熟食给苏秦吃。苏秦吃罢,母亲说:"儿啊,你想做个有出息的人,妈知道。可是朝中没人,又没当官的亲戚朋友,那一条路走不通,还是回来守那几亩薄地,好好跟你媳妇过日子吧。"

苏秦脸色冷峻得让人害怕,说:"儿不是那种一有难处就趴下的人,母亲,儿不会罢休的。"

平日,苏秦最上心的就是买书看书了。只要是他看上的书,不管多远、多贵,都要想办法搞到手。当夜,苏秦从几十箱书中找出姜尚的著述,潜心思索他的军事、治国和人生谋略。将头发系在梁上,在凳子上安上锐物,天天读到深夜,也不让自己睡着。苏秦本来又瘦又黑,几天下来,几乎脱了人形。母亲见了心疼,说:"儿啊,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顺其自然吧,别不要命了呀。"

苏秦说:"母亲,苏秦此生如无所作为,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母亲见儿子主意已定,不再苦劝。直至有一天夜里,刚要把头发往梁上缠绕,一阵晕眩猛然袭来,重重地摔在地上,人事不知,家人将他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