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苗族山林农业的文化遗产 (1)
--关于木楼、米酒和草木灰等典型案例的调查讨论(一)
深圳大学游建西
摘要:本文重点反映苗族木楼、米酒、草木灰、盐以及苗家菜肴等与苗族山林农业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不少是苗族在战争和其他艰难处境里的重大创造发明,不但可以体现中华遗产的不同典型,而且至今存活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本文认为,中国文化所经过的改革开放实是一件非凡的大事,它使多元文化的概念在现在的中国扎下基础,从而催生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关键词:苗族山林农业木楼米酒文化遗产
苗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要避开主流政治的军事干预,选择了隐蔽的山林区域,由此创造出独特的山林农业文化。苗族从实际生存的需要出发,建立了很有特色的山林农业物质文明。本文在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基础上,有意先选择几桩具典型意义的遗产个案进行讨论,望能引起共鸣,同时希望方家批评指正。调查地点主要是贵州雷公山地区和月亮山地区。此外,原清廷所划苗疆六厅亦是调查的重要驻足地。开始时间乃是2009年7月,分段进行,或一月,或半月,有的为几天,是集中调查和零星补充调查相结合。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为雷公山地区和月亮山地区的乡长、村长和群众等。
一、关于苗族的木楼
能显示苗族传统房屋建筑款式的房子,主要就是吊脚楼、楼房和平房三种,而吊脚楼则是典型苗族民居特色的房屋。这些能同山山水水、稻田鱼塘融为一体,称之为"苗寨"的漂亮吊脚楼都是苗族自己的工匠修造的。苗族自己会造房子,而且是吊脚楼这样的房子,已有很久的历史了。在雷公山区控拜村的时候,村长李正王曾经说过:"苗族自己的工匠造房子,一人一个月就造成了。"当然这里指的是两层楼,大约400平方米的吊脚楼。李正王说不清楚控拜村造房子的历史,只说:"几百年前就会造了。"苗族人会造木楼的历史,要比李正王所说几百年悠久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是秦汉时期用土堆台阶造宫殿的方式,与苗族人依山形建楼的方式是一样的。那时的房子同现在的一样吗?这是我们的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今天主流文化社区的房屋在数百年间都已经不知改了多少款式了,明式、清式、民国式、苏俄式、欧式、美式等等。
苗族的民居房屋没有改变吗?我们在黔东南民族研究所曾请教苗族学专家雷秀武同志,他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月亮山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改土归流的苗族文化守望地。"因为雷秀武同志的这句话,我们专门注意了一下月亮山的房屋。应该说加勉乡和党翁村的房子与雷公山的房屋差不多。差别主要在第二层楼的修建上。雷公山、西江、巴拉河等地的吊脚楼,其二楼有一圈围屋走廊,有的走廊还修了美人靠,苗语称作"阶息"(Ghab xil),供平时休息和闲娱使用。而月亮山的房子,其二楼多数没有一圈走廊,也没有美人靠。黔东南2007年所修《民族志》说:"月亮山区的住房,多为简易小木房。"这个结论在我们有限的调查见闻中认为不太准确,值得商榷。应该说雷公山与月亮山的房屋,在修建的大小规模上都差不多才是事实。苗族房屋所用的材料多为杉木,比较好的为油杉,我们请教过苗族木匠,他们告知,杉木楼房只要没有人为的破坏和火烧,可以用一两百年以上。
苗族房屋的特点主要是利用柱子获得结实的空间连接结构,而柱子与柱子之间的空间,则能有效的采光与通风。日本著名建筑设计专家黑川雅之非常赞赏由柱子构成房屋空间结构的房子,他用阳光与阴影的和谐关系看待少数民族的民居,黑川雅之认为日本传统的木屋也是非常好的房子,其特点也是柱子将房屋的空间结构摆布得非常合理,即通风又不屏蔽,亦是阳光与阴影的有效安排。其实,中国古代的阳宅家居思想亦是如此,也是强调空间的安排必须合理,著名的《黄帝宅经》认为"人少而宅大为一虚",这个虚就是指阳气过盛,如此会伤主人的魂魄。这实际也是阳光与阴影不协调的又一种理解。从结构上看,主要分几种类型:"平房是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木房,每排有五柱四瓜、三柱两瓜两种,部分有六柱三瓜的。用穿枋将柱子连接成排,每排穿枋外伸三至五尺,形成挑椽,以楼枕和面枋连接数排排柱形成展架整体。苗族房屋整体结构中,一般由四排连接形成三间正屋,每排多为五柱三瓜,由三排形成两间正屋的,一般每排为三瓜两柱。
......楼房结构与平房结构基本相同,有吊脚楼房和普通楼房两类。普通楼房与平房结构一致,只是增加一层楼而已,一般多为五柱四瓜,四排三间正房,外带一排稍矮于正房的柱子形成三间正房和一间偏厦,民间称为一矮或三高一矮。......吊脚楼亦有两种,结构与平房大体相同。一类为吊脚楼,一类为吊脚半边楼。吊脚楼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下处栽下,成悬在半空中状,吊脚楼因此得名。吊脚楼一般为六柱三瓜或五柱四瓜的四排间或五排四高一矮结构,带吞口,最外一柱和第二柱之间空隙为走廊,每排的两棵悬柱间连接宽约尺许坐枋,坐枋上置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条弯月形木条连接楼枕与坐枋,成靠背状坐椅栏杆,苗族称为'阶息'(Ghab xil)作小憩等用。"。苗族住房的开间通常是按辈分来分的,即分为祖父母卧房、父母卧房、儿子卧房、女儿卧房、火塘房、堂屋、走廊。富裕一点的房子还有客房、会客房。每栋房子的堂屋都有祖宗灵位和花树,神坛设在火塘房。这样的布局非常合理,房屋宽敞,南北通风。前后均种有植物,如桃、李、杏、板栗、核桃以及各种花卉等。
雷公山和月亮山地区苗族民居的又一个特点是,存放粮食和大型牲畜的圈养也是一种特殊木屋。照一般的理解,苗族的两层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其实不是,另有安排。苗族的大型牲口主要是牛,牛住的也是木屋,也可以称作牛圈,说它是木屋是因为同人住的房屋款型相似,只是小一些,结构上亦不复杂,没有二层。牛屋是野建在山上,不与人居相近,这样既清洁,也便于牲口自己行动。这两地的牛会认家,谁家养的牛都知道主人的处所。方祥乡的书记龙志波介绍,牛下了小牛崽,会自己认家带到主人家来。我们调查组在雷公山格头寨和月亮山党翁村住下的时候发现,村寨中很少牲口的粪便。当我们的汽车行进在山路上时,便会看到很多牛屋散落在山麓和山谷之中。苗族人的粮食也有专门的房屋,两层木屋,下层悬空防潮,上层放粮食。这样修建,据介绍主要是防火,防鼠,又防潮。
总括起来说,苗族木楼在居住上有几大特点。一是通风干燥,这在贵州山区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贵州全境多数地区处在海拔1100米左右,正好是多雨云层带,所以贵州历史上有"天无三日晴"的比喻,气候潮湿阴冷,杉木所建的木楼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化解阴冷潮湿的问题。二是苗族木楼在建筑上,非常合理地利用山形地貌,多在向阳山地上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这种建筑模式不用大面积地开垦山地,不用深挖地基,完全是古法,一个山地台阶就是一栋房屋的基地,如果连排建的话,将基地台阶挖长即可,非常方便。这与秦汉时期搭土山台阶建宫殿是同样的方法,完全可以称作"土台阶层楼中华建筑古法"这一称呼不是现代建筑学的称呼,是本文按照房屋建设的方法和文化含义命名的。三是不深挖地基,可以有效地保护地层,《太平经》认为挖地深露石为骨,渗水为血,伤地脉。
古人爱护地理的心情和文化态度,对今天的人来说有重要参考价值。苗族木楼的修建体现了古人重要的建筑理念。四是苗族木楼依山形而建,高低错落,很容易修建生活排污系统,人居环境有效地得到清洁处理。五是苗族木楼依山错落而建,各家互不影响,各家都有独立的居住空间。由于所用地形为高低错落叠排,各家之间又相互呼应,邻里之间甚好照顾,很容易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六是苗族木楼的集中修建模式,与苗族特有的古代留传下来的村寨氏族理老制度很适应,所以特别能保持苗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集中的节日和重大活动召集,均能很有效地动员和集中,而且有利于苗族人自己的团结友爱。苗族木楼的这些特点,不仅适合传统山林农业时代,也同样适合于现代山林农业时代,甚至可以是中小形城镇建设民居的重要参考。现代建设的弊端是只要一建城镇就开山挖地,大量的地理资源遭到破坏,如果能向苗族民居的建设模式学习,依山而建,依地理原生态状况而建,不仅可以保护地理资源,而且还节约人力、财力。
当然,苗族木楼亦有其弱点,虽说可以克服,但是不尽心尽力,不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处理,亦有较大的隐患。这些弱点主要是:1.木楼相连最担心的就是火灾,依山而建,水资源有限,一旦失火,连坐数家,扑救不及甚至会波及全寨,这是苗族木楼特别应该注意和特别应该依靠科技力量解决的大问题;2.苗族木楼虽说多用杉木兴建,无论木质怎么好,仍然有防腐防虫问题需要解决,过去苗族木楼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靠日常烟熏垢油保护,这不仅影响美观,同时也不太清洁,必须要按现代防腐防虫理念加上现代科技手段来处理;3.苗族木楼多建在山上,如果山体植被和山体遭到破坏,必然留下泥石流隐患,这方面亦要格外小心,时常要检测保护,才可以避其于未然;4.木楼住房不太隔音,隔壁说话,均能隐约听到,尤其人员走动,木板就会发出咯咯响声,除非久住习惯,才会不受干扰。不过弱点与特点相比,特点是主要的、积极的,这些弱点均可以认真克服。在总结苗族木楼遗产的同时,我们期待更加适合现代意识的木楼诞生,相信这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关于苗族的米酒
《格致镜原》将酒说成是天乳,意思是这种天乳可以哺人。华夏文明已经说不清楚酿酒的历史有多久,最古的书之一《尚书·酒诰》中有"酒"的记载,所谓"祀兹酒"即是说祭祀用酒,这个记载是在周朝,应该在周朝之前就有酒了。甲骨文中有酒的记事,陈梦家在整理《郭沫若殷代社会研究》的文章中提到了郭沫若认为"殷人好酒"。这应该是中国有文字以来最早的记载了。由于目前尚无更早的文字反映这方面的信息,所以说华夏文明说不清楚酒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苗族同样如此,亦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候他们的祖先教会了他们酿酒技术。酒的出现肯定是文明的表现,在今天的世界贸易中,酒的贸易仍然是重要的事项。欧洲人将葡萄酒、啤酒、苹果酒、烧酒看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用饮料、兴奋剂、奢侈品等时尚的用语来形容各种酒。必须有酒才称得上生活,这可能是欧洲15世纪以来的吃饭概念了。就是基督教修士的用餐亦如此,"菜饭简单,但仍然不排斥葡萄酒,因为后者是地中海国家的日用必需品"。苗族人很喜欢饮酒,不过饮的是一种他们自己酿造的米酒。这种酒在贵州的苗寨几乎都能见到。从酒在欧洲的含义来看,苗族人的酒也是饮料和兴奋剂,但不一定是奢侈品。
苗族人喜欢饮酒,当然亦会以为到苗寨的客人也喜欢饮酒,因此到苗家做客必有酒招待。而且苗族人招待酒有许多的名目,与一些盛情的礼俗、礼仪联系在一起,形成苗族人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记得有一天我们课题组很晚(大约晚上九点四十左右尚未吃饭,故称很晚)才到雷公山的格头寨。汽车离开国道以后,又不知绕了多少山路的弯道才到格头寨。"格头"在苗语里是吉祥的意思。从发音上说,这个寨名就很特别,格头两字如果不一个字一个字的问,听上去你根本就不知道是这两个字。因为格头两字没有汉文的任何意义,就是一个寨名符号,很不好记也不好理解,一下子就有生疏和神秘的感觉。汽车小心地开过几处狭窄危险的山路后,在一处类似葫芦口的地方停了下来,有人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拿着火把和手电筒向我们这边晃动。我们在车上自言自语地说到了到了,果然是到了。
第一节 苗族山林农业的文化遗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