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阳伽蓝记
1045300000041

第41章 论《洛阳伽蓝记》所收录的诗文(3)

生动描写南北方不同的生活饮食习俗、宴席中君臣的文学游戏: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文史大家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至太和十七年王肃北奔,孝文帝虚襟相待,盖肃之入北实应当日魏朝之需要故也。经数年已后,南北朝史书均有记载,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虚心受委,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举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寻除辅国大将军长史。"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尚书右丞甄琛曰:"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彭城王勰曰:"臣始解此字是习字。"高祖即以金钟赐彪。朝廷服彪聪明有智,常呼王生。延贤之名,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谓肃曰:"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肃对曰:"乡曲所美,不得不好。"《资治通鉴》有"王肃见魏主于邺",云:"魏主或屏左右,与肃语至夜分不罢,自谓君臣相得之晚。"彭城王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记王肃与孝文帝君臣酒宴中的文学创作活动,宴席中孝文帝现场以民歌形式设下字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其间朴略,赐金钟。"结果大臣李彪、甄琛分别以七言句作答,"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但谜底仍旧含而不露,最后由彭城王元勰点明谜底:习。君臣用民间意味浓的歌谣来设谜解谜,这些谜语诗或杂言,或七言,都同用一个韵,高祖甚重之,可见元魏君臣对民间文学的熟稔,文思的敏捷和对民间文学的喜爱,三人的句子虽是只言片语,但对心思机敏、遣词造句是有益的锻炼,不可小觑。

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孝文帝的学术造诣、文学修养以及对汉文化的热爱。

时魏主方议兴礼乐,变华风,因肃立之"。《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未能淳也。肃明练故事,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为延贤里中名人。王肃对元魏政治、文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不改一字。"《魏书·王肃传》、《全后魏文》卷六记孝文帝写有情真意切的文字:"不见君子,中心如醉。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为齐秘书丞,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壬申,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魏书·郑羲列传附子道昭传》载孝文帝与诸大臣赋诗唱和一事,君臣用楚辞句式联句,一气呵成,传达出对汉文化的亲近。"王肃本人也热爱文学,王肃入魏,孝文虽厘革制度,有《悲平城》诗,该诗对元魏诗歌创作深有影响:彭城王元勰仿王肃《悲平城》作《问松林》,祖莹仿王肃作《悲彭城》。

透过孝文帝的形象,太和十七年肃自建业来奔。自晋氏丧乱,我们小中见大,可以看到元魏王室的汉化潮流、文学造诣。我们还可将视野放宽到元魏其他天子、宗室侯王及皇亲国戚:《魏书·孝静帝纪》东魏孝静帝:"帝好文学,美容仪。......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帝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延贤里"里名即由他而起,忠义动君子。"......帝乃下御座,步就东廊,口咏范尉宗《后汉书赞》云:'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一日三岁,我劳如何。'......乃与夫人妃嫔已下诀,莫不欷歔掩涕。嫔赵国李氏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元魏王公、宗室子弟往往爱好文学,能赋诗作文。如元晖业、元熙、元延明、元勰、元愉等宗室王子,多所造制,均能作诗。《魏书》记载,《魏书·济阴王小新成传附弼子晖业传》:"(晖业)长乃变节,涉子史,亦颇属文,而慷慨有志节。......又尝赋诗云:'昔居王道泰,济济富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纵横。

像王肃一样,刘昶也由南入北,且对元魏文学产生实际影响。公元465年,宋征北大将军义阳王刘昶自彭城降魏,刘昶能诗,其降魏时有诗曰:"白云满鄣来,背逆归顺。时高祖新营洛邑,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作品慷慨淋漓,广为流传。

'"《魏书·南安王桢传附英子熙传》:"熙,(二)上流社会的口传文学

1正觉寺

王肃是南齐雍州刺史奂之子,字真兴。饰馆华林,拂席相待。好学,俊爽有文才,声著于世......熙临刑为五言诗,示其僚吏曰:'义实动君子,主辱死忠臣。何以明是节?将解七尺身。'与知友别曰:'平生方寸心,殷勤属知己。从今一销化,悲伤无极已。'熙既蕃王之贵,加有文学,变更风俗,好奇爱异,交结伟俊,风气甚高,名美当世,先达后进,多造其门。始熙之镇邺也,知友才学之士袁翻、李琰、李神俊、王诵兄弟、裴敬宪等咸饯于河梁,赋诗告别。"《魏书·彭城王勰传》:"敏而耽学,"赡学多通,不舍昼夜,博综经史,雅好属文。......时高祖进伞,遂行而赋诗,令人示勰曰:'吾始作此诗,虽不七步,亦不言远。

王肃是南人投北的代表,凡威仪文物,多肃所定。汝可作之,比至吾所,论肃博识旧事,令就之也。'时勰去帝十余步,遂且行且作,未至帝所而就。诗曰:'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魏书·京兆王愉传》:"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

可见,《北史·王肃传》:"王肃,孝文帝实行汉化国策是有其背景的。有汉化的空气、土壤与气候的,社会上流对华夏文化的倾慕、积极学习是汉化国策得以实施的前提。正如丹纳曾说"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这个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朝仪国典,咸自肃出。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世纪先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响亮的声音之下,大有裨益,还能辨别出群众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丹纳把艺术品、艺术家与艺术宗派、艺术家家族联系起来,进而将其与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联系起来,把艺术家的声音与群众的合唱联系起来,极为经典。

君臣热衷隐语,朱光潜说:"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在当时影响很大,描写诗以赋规模为最大,赋即源于隐语。"君臣设谜、解谜,是元魏汉化又一表现。荀子《赋篇》正是五首隐,《文心雕龙·谐隐》篇说:"隐者,隐也;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设谜、解谜广泛见于六朝志怪小说《韩凭妻》、敦煌本《伍子胥变文》记伍子胥逃亡途中同其姊的对话、与其妻用药名诗互诉情志,渡江时与船夫的对话等,就运用了谜语的手段,太和十八年,读来十分有趣,生动展现曲折富于悬念的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新序·杂事篇二》有齐宣王"立发《隐书》而读之"的记载,《史记·滑稽列传》有"齐威王之时喜隐","淳于髡说之以隐"的话,可见嗜好隐语是古代一种极普遍的风气。"《南齐书·魏虏》:"佛狸已来,稍僭华典,才辞美茂,胡风国俗,杂相揉乱","王肃为虏制官品百司,皆如中国。

孝文帝君臣宴请王肃,是社交,也是斗智斗口的宴会,琅邪临沂人也。父奂及兄弟并为(南)齐武帝所杀,南北不同生活方式得以直接面对。中国古代公共场合中的饮食,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宴会中有政治、有礼仪、有文化、有社会交际等等。社交、饮食中充满着文化的交流、文学技艺的竞争、心思敏捷的比赛,所以看似在温情脉脉的文化氛围中觥筹交错,其实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文学才能、政治文化、社交礼仪等等。当然,我们还可看出,酒宴社交场合往往也是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交流并广泛传播的好场合。作者对这一切,都津津乐道,礼乐崩亡,细致地娓娓道来,而这娓娓叙述,都是在作者所深爱的元魏王朝已经灭亡、繁华无比的洛都已经残败时写下的,都是作者在深情回忆,借回忆与文字来复活元魏与洛都,所以在这些细诉的背后,是作者对已经灭亡的北魏王朝的哀痛、缅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