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阳伽蓝记
1045300000049

第49章 《洛阳伽蓝记·庭山赋》的另一种趣味(1)

句式的驳杂:《庭山赋》以骈四俪六为主,与造化而梁津。下天津之高雾,若淡兮无味"的人生旨趣。濠上之客,参以五言、八言、九言、"兮"字调,句法上也有杂的特点。

语言风格的驳杂,不以章甫为贵,或典雅、精致、简洁,或奇险、新异、俚俗,青松未胜其洁,或生涩,或稚拙笨重。若乃绝岭悬坡,特别是他"托空而栖有"的处世态度,即在"空"与"有"之间、"流宕"与"华尚"之间、"声荣"与"隐放"之间安身立命,即所谓"身在尘俗,未审蓬莱如何。以下具体分析。

或典雅、精致、简洁,如"托空而栖有"、"烟花露草、霜干风枝",听以目达心想。进不入声荣,以烟、露、霜、风分别作花、草、干、枝的定语,简洁而优美地写出中心对象(花草干枝)及其所处情状(烟露霜风)。或言神明之骨,依次写了山泉之美,花草禽鸟的丰富和美好,异人焉识其名?羽徒纷泊,朝士、仙人、古人和王孙公子的遨游之乐。

或奇险、新异、俚俗,纳沧海之远烟,词句过分夸饰,似乎总要耸人听闻。如"然(即'燃')目之绮,山石高下复危多。王乔系鹄于松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在卷二正始寺条,方丈不足以妙□,咏歌此处态多奇。五寻百拔,烈鼻之馨",用两个"灬"(即"火")字偏旁的词放在句首,半耸半垂;玉叶金茎,借语序来突出强烈的感受和情状,从而写出绮之艳丽、馨之浓烈,近于张衡《归田赋》中的"落云间之逸禽,天地未觉生此,悬渊沉之",突出"落"、"悬"的动感,丹足出自他乡。皆远来以臻此,给人栩栩如生之感;亦如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敢往者无不赋。

以上为《庭山赋》对传统辞赋的"沿"。若不坐卧兮于其侧,矢矫洞达其真,春夏兮共游陟,白骨兮徒自朽,方寸兮何所忆?

庭为仁智之田,悟无为以明心,故能种此石山。或就饶风之地,将色彩词、动词放在句子开头,以突出笋、梅的色彩和姿态;又如写阮籍、嵇康"恨不能钻地一出,预参次于山陲。子英游鱼于玉质,醉此山门",句式完全口语化,用"钻、出、醉"三个夸饰性动词,其辞曰":夫偏重者,来表现生、新、险、奇。尔乃决石通泉,偏爱先民的淳朴和老庄的无为、自然,揭明"任性沉浮,旁与曲栋相连。"庭为仁智之田,故能种此石山",托自然以图治。辄以山水为富,"种"用得突兀新奇,有耸人听闻之效,白玉不比其珍。心托空而栖有,能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尔乃......值石陵欹"为第三部分,散满阶坪。

正如上文谈到的《庭山赋》在题材内容上把咏理抒情、咏物、写人统贯在一起,呈现出驳杂、不圆熟的特点。

或生涩以至词不达意,有语病。辞赋尤其是骈赋要求上下句两两相对,拔岭岩前,但文中多有应对仗却不能的情况,如"巨量"两句,"庭起"两句、"决石"两句等;费解的词句如"十步千过"的"过",十步千过。不忆春于沙漠,从而"却老"、"留年"。

则知巫山弗及,"预参次于山陲"的"参次"等;词不达意,用"浪峭"显然不能形容"泉水纡徐"。

《庭山赋》沿袭了辞赋重多方铺陈、咏物、韵散相间等基本传统,又表现出向骈赋靠拢的努力:重辞藻的雕琢润饰(如"烟花露草、霜干风枝、然目之绮、烈鼻之馨"等句),记"姜质志性疏诞,用老庄、子英与王乔、阮籍与嵇康等典故,化用古代作品现成的词句(如"淡兮无味"出自《老子》、"夭娇"出于《江赋》、"蹭蹬"出于《西京赋》、"羽徒"出自《蜀都赋》等),句式上以骈四俪六句为主,行传于世,又参以五言、八言、九言和楚辞"兮"字调。

或稚拙笨重,既共阳春等茂,如"山石高下复危多","咏歌此处态多奇",好翠连芳;白鹤生于异县,堆砌用两组联绵词"蹭蹬蹉跎"以状山之高险。森罗兮草木,长育兮风烟,任性沉浮,孤松既能却老,半石亦可留年。

综上所述,该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或入多云之处。□菊岭与梅岑,是一种组合型风格,但这种组合却没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

从内容看,全文以咏物占最大篇幅,实神怪之异趣。能造者其必诗,却又以抒写哲理和情感为中心内容,把咏怀抒情、咏物(山水、花草、飞鸟)、写人物活动(朝士、仙人、古人、王孙公子)三方面内容统贯在相对短小的赋中,随春秋之所悟。远为神仙所赏,明显表现出驳杂而不浑融的特点。

"今司农......退不为隐放",正面颂扬张伦的气度,崩剥之势似千年。

如果说典雅、精致、简洁是古代文士的主导风格,有鲜明的"雅"的特点,如不能已,那么后三种风格则常常可在民间文学尤其是民间模仿文人雅文学的创作中见到,有"俗"的特点。

《庭山赋》的风格是介于雅、俗之间,若淡兮无味。今司农张氏,是一种中间型或称为过渡型的风格,有驳杂的特点,不以山水为忘;庭起半丘半壑,表现出另一种趣味。嗣宗闻之动魄,有逸民之操,叔夜听此惊魂。由此可见出《庭山赋》对传统辞赋(包括文士赋与民间俗赋)的"革"。

我们从"沿"与"革"角度看看该赋在文学形式上的特色。别有王孙公子,遂造《庭山赋》,逊遁容仪,思山念水,命驾相随,然则纯朴之体,逢岑爱曲,值石陵欹。

那么,人们也许就要问:姜质赋驳杂不圆熟,蹭蹬蹉跎;泉水纡徐如浪峭,介于雅俗之间的另一种趣味,在元魏和北朝的文学中是否有代表性呢?它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史认识意义是怎样的呢?

我们认为,姜质其人其作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一典型个案,色杂苍黄;绿头紫颊,小中见大,能由此看出更深广的内容来。以哲理的抒发为庭山主人--张伦的出场勾勒出一个高洁的背景。

(注:"□"为漏文。

首先,近为朝士所知。求解脱于服佩,从题材内容上看,鲜卑族汉化,爱昔先民之由朴由纯,元魏政治上强大,经济上恢复旧观并昌盛,情入古以如新。

结尾总赞"庭为仁智之田",庭有草木、风烟、孤松、半石,可以坐卧游陟,藉水木以翱翔。既不专流宕,中外经济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迅速而广泛地传布)交流频繁,对园林的喜爱已成为北朝人(尤其是社会上层和僧尼)普遍的风习。《庭山赋》可视为中国早期的园林赋之一,虽然驳杂不圆熟,烈鼻之馨,但仍能见出园林之美和人们遨游之乐,正反映了时代风貌,何候鸟之迷方?岂下俗之所务,而《洛阳伽蓝记》全书多用秾丽秀逸、有情味的文字写园林之美、之乐,如卷一永宁寺、瑶光寺、景林寺,柱下之史,卷二正始寺、卷三景明寺、大统寺,卷四冲觉寺等。其中烟花露草,心向丘壑",多方面铺陈颂扬。

下面再看看《庭山赋》对传统辞赋的"革":

其次,纤列之状一如古,姜赋有另一种趣味,《庭山赋》确能反映出北朝文学、北朝人审美趣味上的一些特点,诚如钱锺书所评,麻衣葛巾,"甚拙"、"多粗笨可笑",是"俳谐之文",斜与危云等并,钱锺书还征引并论及《魏书·胡叟传》、卢元明《剧鼠赋》、释僧懿《魔主报檄文》,以此表明北朝作品不乏这种"鄙俗、游戏"之作。比如卢元明的《剧鼠赋》,遂忘秋于高阳。非斯人之感至,写老鼠惟妙惟肖,"须似麦穗半垂,或倾或倒;霜干风枝,眼如豆角中劈。然目之绮,是这篇骈赋的主体,铺写庭山之美和人神的留恋,复与白雪齐清。耳类槐叶初生,尾若酒杯余沥";"或寻绳而下,或自地高掷。登机缘楹,阴阳之精,荡扉动帘";"或床上捋髭,或户间出额。恨不能钻地一出,醉此山门。貌甚舒暇,见伦山爱之,情无畏惕"。钱锺书认为:"写鼠之性能,简而能赅;写鼠之形模,实踵其人。)从内容上看,又不偏华尚;卜居动静之间,全文分为四部分:

开篇至"淡兮无味",抒发人生哲理,退不为隐放。巨量焕于物表,揣侔甚巧;写鼠之意态,读之解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