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14

第14章 艺术关系论略 (1)

--何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毛翰

关于诗画关系之论,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出苏轼《书摩诘蓝关烟雨图》,是评论王维诗画的,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外,苏轼还有诗云:"诗画本一律","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尽管其来有自。晋人陆机就曾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唐人王维《为画人谢赐表》道是,为功臣画像"乃无声之箴颂"。箴是规劝之诗,颂是颂扬之诗,"无声之箴颂"即无声之诗。萧建《代书问费徵君九华事》诗云:"其中幽境客难到,请为诗中图画来。"苏轼此论一出,还是以其明快之语,点穴之功,令一时应者如云,如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写真自赞》:"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陈与义《心老久许为作画未果以诗督之》:"秋入无声句。"后世亦余响不绝,如元人方回《赠善画龙虎吴伯原杂言》:"善书画意不画像,妙在托兴无声诗。"明人徐渭《无题》:"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清人汤来贺《黄伯衡诗序》:"善诗者句中有图绘焉,善绘者图中有风韵焉。"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如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达·芬奇则说,画是"嘴巴哑的诗",诗是"眼睛瞎的画"。

当然也不乏质疑之声,认为诗画异质,各有擅长,不必抑己之长,扬彼之短。但这质疑似乎有点多余,诗画异质不言而喻,其各自的魅力当然不可替代,东坡们乐道的是"诗中有画",是以彼一艺术补足此一艺术,而不是"诗中只有画",以彼一艺术异化此一艺术。

人们常把诗与画比作一对孪生姊妹。诗是时间的,画是空间的。诗是历时性的,表现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时间流程;画是共时性的,表现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的瞬间状态。写诗一般要有意象,意象物化即为画;作画通常讲究诗意,诗意凝结即为诗。诗为画而题,即为题画诗;画为诗而作,即为诗意画。诗与画,就这样相依互补,构成一幅艺术的太极图。

然而,在艺术的大家庭里,并非只有诗与画这一对孪生姊妹,而是有着诗、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等众多姊妹的。在西方神话中,艺术女神缪斯作为宙斯的女儿,共有九位,分管着诗歌、悲剧、喜剧、舞蹈等。

艺术门类众多,众多的艺术只是人们表现主观情思、再现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当人们心中有一份情的感动、理的感悟、美的感触,想要抒发、想要倾诉时,诗人会用具有乐感和意象的语言,作曲家会用旋律和节奏,画家会用线条和色彩,雕塑家会用立体造型,舞蹈家会用人体动作和表情。再现客观世界亦然,譬如一束梅花,可以诗咏之,以墨写之,以玉雕之,以乐谱之,以舞摹之。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去,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过程,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创作与欣赏过程,就是一个个不同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例如,音乐家把情思编码为一系列的声音组合,由欣赏者去解码还原为情思;画家把情思编码为一幅线条与色彩的组合,由欣赏者去解码还原为情思。

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互动的。不仅"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音乐也被称为"流动的建筑"、"无字的诗",雕塑也被称为"立体的诗"、"三维的画",建筑也会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舞蹈也被称为"跳动的音乐"、"脚步的诗"......

有人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其实,诗、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建筑......各种艺术的区别,仅仅在于其抒怀状物之时各自采用的"语言"的不同。付诸视觉的艺术(绘画、雕塑、舞蹈、建筑)和付诸想象的艺术(诗)也可以转而付诸听觉(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艺术(舞蹈)也可以转化为时间艺术(音乐)。站在音乐本位的立场上,强调韵律、节奏,自然可以这么说。

当我们强调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特征时,也不妨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绘画"。雕塑、舞蹈、建筑与绘画同属造型艺术,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雕塑,趋向于舞蹈,或趋向于建筑,也都说得过去。

如果我们承认"艺术的盟主是诗",强调诗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则可以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诗",甚至"一切艺术都是诗"了。音乐是在时间坐标上流响的诗,绘画、雕塑是二维或三维空间里的具象的诗,建筑是三维空间里的抽象的诗,舞蹈是人的形体语言在时空里展开的诗。其他文学著作,包括散文如《庄子》,小说如《红楼梦》,剧本如《牡丹亭》,以及历史、哲学和宗教著作如《史记》、《周易》、"佛经",也都不妨说是诗,是"无韵之《离骚》"。

要搞清各种艺术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少相互关系,存在着多少类似于"诗中有画"的"谁中有谁",只要把各种艺术分列两端,一一画出其中的关系线即可:

这里,诗属于想象艺术,音乐属于听觉艺术,而绘画、雕塑、舞蹈、建筑大致同属于视觉艺术。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和配合,主要发生在想象艺术与听觉艺术之间、想象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以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

于是,除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还可以列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中有雕塑,雕塑中有诗"、"诗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诗",以及"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乐中有雕塑,雕塑中有乐"、"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乐中有建筑,建筑中有乐"等。

在艺术的世界里,想象艺术、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三国鼎立。想象艺术即诗之国,听觉艺术即音乐之国,视觉艺术为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等的联邦(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歌曲等,则是三国或其中两国的统一体,暂且不论)。

此外,在艺术的主要门类中,还有书法。书法的地位居于想象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或者说,书法于诗之国和视觉艺术联邦之间自立一国。

作为文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不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不懂其语言文字,就如对天书,无从欣赏。正如诗作为想象艺术,以语言文字为媒体,而语言文字有地域族群及时代之分,某一时空的人们,很难欣赏另一时空的诗。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等,以及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则是"世界语",无须翻译,别的时空的人们即不难欣赏。不过,书法也不是纯粹的想象艺术,它分明还呈现出一种直观的视觉美。书法兼具想象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特征。

由于书法所处的独特地位,它与其他各个艺术邦国都有着外交关系,它与作为想象艺术的诗,听觉艺术的音乐,和视觉艺术的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等,都可能进行互动。

下面,试就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论述(雕塑与绘画近似,关于雕塑的两题从略)。

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诗是以具有乐感和意象的语言抒怀及叙事的艺术。诗的语言本来就有乐感,与音乐天然相通,"诗中有乐"理所当然。就像"诗中有画"理所当然一样,因为诗往往借助意象表达,意象就是画。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连串的乐音构成的旋律,付诸我们的听觉;诗是想象艺术,一连串的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诗句,通过视听,付诸我们的想象。音乐和诗,又都是时间艺术,一连串的乐音或语言、音符或字符,可以携手同行,踏着节奏,依次抵达我们的心灵。

诗和音乐原本雌雄同株,作为原始的歌(比"断竹续竹"更早)而存在。后来,由于文字问世,文学自觉,也由于器乐问世,音乐自觉,致使雌雄分离,诗乐分立。歌中的音乐元素淡出,就有了纯粹的诗;歌中的诗元素淡出,就有了纯粹的音乐。但歌中的音乐元素很难百分之百地淡出,于是就很难有百分之百纯粹的诗,诗中残存音乐元素(乐感),故而"诗中有乐"。而歌中的诗元素也很难百分之百地淡出,于是就很难有百分之百纯粹的音乐,音乐中残存诗元素(诗意),故而"乐中有诗"。

诗乐分立后,仍然藕断丝连。更有一脉如天作之合,连理比翼,历经汉唐乐府、宋词元曲、明清民歌及现代流行歌曲,始终不离不弃。分手了的诗与乐,有时也会耐不住寂寞,而旧情重温,破镜重圆,复归为歌。

关于音乐与诗的关系,音乐理论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音乐他律论"认为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与诗的关系密切,音乐旋律来自人类的语言。"音乐自律论"则否定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否定音乐与诗的关系,认为音乐的美,蕴涵在音符的组合、律动之中,旋律来自和声。实际上,"音乐自律论"主张的是一种抽象音乐、纯音乐。剔除内容,惟余形式,自律不妨作为音乐的一种存在方式。而载着情思,受着他律,不排斥乐教使命,则是音乐的常态的存在方式。这常态的音乐,便"乐中有诗"。

在诗与音乐的关系上,诗歌理论界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音乐给诗插上飞翔的翅膀,借助它,诗不仅飞得更高更远,而且姿态更美,这相当于认同音乐的"他律"。另一种观点认为,音乐对诗是一种束缚,离开音乐后,诗的表达会更为自由舒展,这相当于固守诗的"自律"。"诗中有乐"者,便是常态的诗。

诗是想象艺术,通过语言和文字符号,诉诸想象,以完成抒情或叙事。由于语言或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比较明确,诗的意谓往往也比较明确。即使是"为艺术而艺术""为诗而诗"的所谓"纯诗",其意蕴也往往比同题的纯音乐要明确得多。

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旋律和节奏,诉诸听觉,以完成抒情及叙事。由于旋律及节奏所代表的意义更为朦胧,音乐的意谓通常也更为朦胧。所以,与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如说"有一千个听者,就有一千支高山流水"。樵夫钟子期听出琴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让伯牙惊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其实,如果不知此曲名曰《高山流水》,听者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阐释,而不必与乐师之心相同。如果此曲名曰《霸王别姬》,后世的钟子期完全可能听出"巍巍乎志在英雄"、"洋洋乎志在美女"。如果此曲名曰《日月经天》,钟子期们也不妨听出"巍巍乎志在羲和"、"洋洋乎志在嫦娥"。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音乐的这一属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不无偏颇地指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的不确定性,使欣赏者很难领略作者灌注于音乐之中的情思和意象原型。但是,如果有了诗的"注解",音乐有了明确的主题提示,再听《广陵散》、《哀郢》、《胡笳十八拍》之类,想聂政为报父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屈原见国都沦陷百姓逃亡而无力回天的仇恨,蔡文姬自匈奴归汉母子分离的痛楚,就不能不为之动情了。

诗的意谓较为质实,音乐的意谓较为空灵,故音乐的表达需要诗的注解,诗的表达需要音乐的彰扬。诗的注解无须冗长,有时,寥寥几字的音乐标题,即有导读之效。而一首白纸黑字的诗,一经配乐,配乐朗诵或谱曲歌唱,其艺术感染力和心灵冲击力,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

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