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旗》(主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出版。《爱我中华诗歌鉴赏》(主编,共5卷),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中国现代诗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5年再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吕进诗论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画梦与释梦--何其芳创作的心路历程》(著者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获贵州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四川省社科"八五"规划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之光--世界华文女诗人39家》,成都出版社,1995年出版。《新诗三百首》(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奖。《四川百科全书》(总主编,共29卷),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出版。《新中国50年诗选》(主编,共3卷),重庆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现代文学沉思录》(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西南师范大学50年诗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重庆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重庆市优秀社科著作奖。《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札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现代诗歌文体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重庆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出版。《重庆抗战诗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获重庆市优秀社科著作奖。《吕进文存》(四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吕进教授还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这些研究成果呈现出他清晰而明确的学术思想和诗学研究道路。此外,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教师队伍还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下节将简略地对之加以介绍。
从所务委员会到所学术委员会,新诗所二十五年的管理运行模式合理而科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一直以来设立了两个"委员会",管理着新诗所的日常事物和科学研究事物。新诗所建所之初,由吕进教授担任所长、邹绛教授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符忠荣担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蒋登科教授担任新诗研究所所长,陈本益教授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熊辉副教授担任新诗所常务副所长,向天渊教授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左凤丽老师担任办公室主任。现在,吕进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荣誉所长,由熊辉、向天渊、左凤丽组成所务委员会;由向天渊、梁笑梅、熊辉组成所学术委员会,前者负责所里的日常事务、学生管理、教学和人事管理等;后者主要负责所里的科研建设、参与学生奖学金评定、招生录取工作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学术活动。正是因为设立了这两个委员会,新诗研究所的管理工作和学术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这是新诗所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也是新诗所管理的成功经验。
总之,从教学办公的设施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学术人才的培养到科学研究的重大收获,再到日常管理,中国新诗研究所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科学、教学科研质量高、教师队伍团结向上的和谐的研究实体单位。
从"上园道路"到"二次革命":新诗所学术思想二十五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思路和成熟的学术思想。以吕进教授为"主将"的"上园派"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版图上非常重要的一极,也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治学理路。
中国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年来积淀的核心学术思想是中国新诗的"上园派"道路。上园派的名称来源于北京上园饭店,1984年和1985年一批知名的诗评家在上园饭店两次聚会,并于1987年出版了《上园谈诗》。该书收录了当时"上园派"主要代表吕进、袁忠岳、朱先树、叶橹等人的诗学理论文章,彰显出了该理论派别的诗学主张。一书来宣传他们的诗学主张。1986年在广州《华夏诗报》的一次笔谈中,诗报编者在为笔谈所写的"编者按"中第一次用了"上园派"的名称。
在阐述上园派的理论核心和诗学精神时,吕进认为上园派"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正是由于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内核是主张两种"转换",所以"上园派可以叫转换派"。该派舍弃了传统派"狭隘的民族意识"、封闭型的诗学构架以及静止的传统观,舍弃了崛起派的偏激性、反叛性和诗学根基的不稳定性,从而"主张新诗既要民族化、也要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传统,但又不能株守传统,抱残守缺,而要横向借鉴于西方"。也正是这种"转换"和中西兼备的特点,使上园派的理论主张具有开阔而厚实的诗学基础,也使其诗学主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21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探索的道路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中国新诗研究所学术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吕进对中国新诗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新诗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他把新诗史研究、诗学批评史研究和对当前诗歌创作的研究结合起来,主要探讨新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构成了完备的诗学体系--新诗文体学,对过去诗学研究的探讨和反思,对诗歌文体规律的学术抽象和提升,对新诗运行轨迹的勾画和指引以及对新诗史上有艺术成就的诗人的评介等是吕进先生诗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就吕进的学术思想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他为代表的"上园派"的诗学主张作为新诗理论重要的"一元"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面对新诗发展的诸多"缺失",吕进和骆寒超等人提出了"新诗二次革命",旨在"推动新诗再次复兴",其中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惯称"三大重建")是"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从理论的角度为新诗的积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关于"新诗二次革命"的提出,最早是由吕进先生倡导,2004年9月,在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吕进先生的主题演讲《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和骆寒超先生的主题演讲《新诗二次革命论》等明确阐明了"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此诗学主张和观念在诗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学者都对此阐明了相同或商榷的看法。此外,吕进先生还提出了"新来者"等涉及新时期诗歌研究和新诗的"变"与"常"等涉及新诗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吕进凭着自己建构的完备的诗学体系、"上园派"理论主张和"新诗二次革命论"主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华文诗学界的著名诗评家。
中国新诗研究所在相同的学术追求和诗学主张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诗学研究团队。吕进教授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重大项目和1项重庆市重大项目,出版专著或主编学术著作29部(共71卷)。陈本益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新诗,他的主要诗学成就体现在诗歌理论方面,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对新诗文体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蒋登科教授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对诗人现实人格和审美人格的探讨,对散文诗文体理论的建构,对"九叶派"诗人的研究以及对当下诗坛的关注等方面颇有建树,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了十多部学术专著。
向天渊教授的比较诗学研究侧重外国诗学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和交融,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梁笑梅副教授的诗歌传播研究注重诗歌传播方式对诗歌及诗学的影响,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了1部学术专著。熊辉副教授的诗学研究注重从译诗的角度去发掘新诗的生成以及建构机制,同时注重对当下诗坛的关注,已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张传敏副教授一直以来注重对民国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同时对抗战时期"七月派"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张立新副教授对叙事文学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长篇小说1部。此外,童龙超、邱雪松、余祖正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并都有重要的学术收获,其中童龙超博士还主持了两项省部级课题。
二十五年,在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上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中国新诗研究所能够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思路和研究理念,并取得如此辉煌的研究成绩,足以见出"上园"道路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中国新诗研究所要在以后的岁月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明确并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不可或缺。
从《中外诗歌研究》到《诗学》:新诗所学术刊物二十五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创办了三种学术刊物:诗学季刊《中外诗歌研究》、诗歌年鉴《中国诗歌年鉴》和诗学辑刊《诗学》。这三个学术刊物彰显了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思想和诗学主张。
创刊于1986年的诗学季刊《中外诗歌研究》在中国新诗研究所全体师生和海内外著名诗人、诗评家的扶掖下度过了近二十五个春秋,它见证了这段时期中外诗歌尤其是中国新诗的历史,坚持着"加强中外诗歌研究,推动新诗走向世界"的学术宗旨,守望着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中外诗歌研究》至今出刊了84期,是迄今为止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诗学理论刊物。最初由邹绛教授担任主编,吕进教授担任社长;20世纪90年代初聘请诗人培贵担任特邀副主编;1996年起吕进先生担任主编,蒋登科担任编辑部主任;2000年起,蒋登科担任副主编,诗人杨矿担任特邀副主编;2009年起,吕进担任编委会主任,熊辉担任主编,向天渊、张传敏担任副主编。
《发刊词》中的话语彰显了该刊的创办旨趣:"在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中外诗人的互访机会增加了,中外诗歌的翻译介绍多起来了,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也开始活跃了,大家都很想了解一下这些方面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本所创办了《中外诗歌交流与研究》这个内部刊物。"最初这个刊物叫《中外诗歌交流与研究》,1994年起改名为《中外诗歌研究》。1986年12月推出诗刊号后,受到了国内外诗歌研究专家和爱好者的好评,比如老诗人臧克家、鲁藜、彭燕郊,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秋吉久纪夫和美国Colgate University的俄国及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Gloria Bien等都纷纷对该刊的创刊表示支持和赞赏。该刊最初由于经费和人员紧缺等原因,出版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一年仅出版1-2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新诗研究所人员的增加和经费的增多,刊物基本上固定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
《中外诗歌研究》创办25年来,发表了海内外很多知名专家和学者的文章,部分文章先后被《诗刊》、《诗选刊》等转载。在24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外诗歌研究》经历了多次改版和栏目设计的变化,不仅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复兴和萧条,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和学术旨趣。20世纪下半叶,由于诗歌观念的更新和诗歌创作氛围的空前浓厚,新诗的理论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