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1058500000002

第2章 真温州假温州原来是台州……(1)

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在两年前我第一次去台州采访前, 在温州旁边……”

嘿,这个台州!

然而,到了台州,我才发现,这个地方太不起了,了不起到了若有谁把它小视,就等于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个严重的现实错误!

还是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台州吧:台州是浙江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温州和宁波中间。其面积比温州和宁波要小,陆地面积为9411平方公里,而它的海域面积则多达80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宁夏的面积。由于历史和独特的地理原因,台州几乎一直远离华夏文明的中心而不被国人所认识。从中国的版图看,台州北有强大而文明著称的宁波,南有喜欢张扬而躁动的温州,西面有大雷山、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大山,与金华、绍兴等著名地域形成阻隔,所以台州在历史上几乎不被人所熟识。即使在今天,多数中国人还不太知道中国有个台州。从地形上看,台州很像挤压在周围群雄中间的一把太师椅,三面高,中间低,惟有向着大海一面敞开。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交通落后的岁月里,很自然地被外界隔绝起来。唐代之前的台州因此一直被官府作为罪臣贬谪的流放地,后者不敢也不愿都提及它——这一历史源渊,使得台州人养成了不愿张扬的习性,即使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沾沾自喜地向外人张扬,甚至宁可让别人摘去头彩,自己甘为落伍者。也正是这一点,邻近的温州和宁波人得了台州人许许多多的好处,这些都是他们几个“邻里”之间心照不宣的事。

这不能怪邻居的温州和宁波人。

在漫长的岁月里,台州因地理的闭塞,简直就是一个被大山和大海完全包围的独立山国。有史记载: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在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七月,出任永嘉太守,在途经台州赴任途中,因山高路险,又多林莽壑深,便招得几百民夫开山伐木,一路焚烧丛林方“日走三里”。由于谢灵运他们一路砍烧林木,以致当地的台州官员以为是匪徒滋事,发兵前去阻挡,闹出笑话。台州交通不便而闹出的“历史性笑话”还有不少,即便到了20世纪后期的80年代仍然还有流传过。在这之前的1958年,台州修过一条与外界通行的公路,但因翻越大括苍山等曾被李白惊呼高达“四万八千丈”的重重大山,司机们一向极其畏惧行走。天气晴朗时,去一趟省城,天不明时出发,黑夜才能赶到西子湖畔。如遇雨雪天气,由于山道险恶,谁也不敢出差。不然车至途中,一旦被险情所搁,呼天不应,呼地不灵时,难保性命。一场雨来,几天不通路是常事。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群省城来的客人,乘坐几十辆客车被阻在猫狸山岭上,几天下不了山,结果几百名旅客,只得冲进沿途的农家户舍,竟然把山民们家中的所有食物吃了个精光。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委书记到台州检查工作回程途中,阻在台州境内前后动弹不得。这时省城有急事催书记同志回杭州,可就是没有办法,急得当时的台州地委不得不发令沿途几县组织几百名基干民兵上山铲雪开路,方让省委书记得以回到省城。后来浙江省府上下有到台州的,旁人都会半真半假地关切道:你备好随行的基干民兵没有?

台州东临海,在落后的时代,滔滔大海成了另一种阻隔台州与外界相通的屏障,倒是常有海盗和倭寇侵扰沿海庶民,弄得人人恐慌不已,纷纷后迁或逃跑。清初,台州又是张煌言、郑成功反清复明的重要基地。清朝政府实行坚壁清野撤尽沿海30里居民于内地的政策,并禁止片板入海,台州又一次成为与世隔绝的荒蛮之地。

从历史的行政演变看,台州更是个忽隐忽现、或存或亡之地。新石器时代台州就有人的活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时台州第一次正式得名,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将台州设州府,下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6县;清代也基本一直沿袭此制未动,但终因“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诗句)而不被世人所铭记与熟识。台州历史上除了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有过一段靠近国家政治中心的“辅郡”的荣光和经济繁荣的历史外,绝大多数时间是被当作朝廷发落罪臣的贬谪之地。仅唐代朝廷高官、学者文人被贬谪居于台州的史实,就有许多起。比如高宗时的宰相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骆宾王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被贬为临海县丞;代宗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广文博士郑虔,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贬到台州任司户参军事等等事件。不过,正是因为历史上有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被贬到台州,使得这些不服朝廷的将才志士能在这块土地上以另一种方式发挥雄才大略,并得于传播于广大民众之中,植根于台州的每一寸山山水水。骆宾王这位7岁就能写诗惊世的天才神童,即便贬为台州一县的七品县丞后,仍担当起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起草者,他那“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雄文佳句,至今被人所熟诵。那位终身命运不佳的广文博士郑虔,远谪台州,用了3个月时间,从长安艰难行走4000里到达台州之后,见这里竟没有一座像样的学馆,便决心将残余之年,办馆兴学。郑虔亲自授课,使台州学风大振,出现学馆内“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盛况。郑虔留下的办学重教遗风,一直影响到台州的至今……

长达一千余年的封建皇朝时代,台州一直被朝廷当作贬官流放之地,又加上这些被贬的官员和学士经常奋起反抗朝廷,所以台州在历代朝廷的眼里,是块必须打压的地方。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留下的规矩,辖6县之域的台州,在之后的一千多年设郡立州的历史里,竟然没有一个“台州”的中心城市!其他府郡不是这样。比如苏州,设府建郡后就有了苏州城,之后的几千年,苏州的发展与沉浮一直没有脱离过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壮大。台州邻居的宁波与温州,能够发展成解放初期规模就仅次于杭州等名城的海滨城市。尤其像宁波,自19世纪中英《 南京条约 》起,就成为中外著名的港口,其发展一直没有脱离过中心城市宁波府。所以到了20世纪初时,它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处在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前列,与隔杭州湾相望的上海齐步发展成为东方大港。即便我们今天看到了大上海,如果没有“宁波帮”加入和源源不断的输血,是断然不能成大器的。相比之下,台州的命运实在可怜可悲,连台州人自己也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在千年漫长的历史里,“台州六县”这一广大区域内、长达8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竟没有形成一个稍有些规模和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问旧史,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台州是贬谪之地,他们根本不想把台州弄出一个有团结力量和象征意义的中心城市,这样做的意图非常清楚:让你台州永远一盘散沙,不得有为。即便到了新中国,台州仍有35年的漫长历史里没有一个中心城市。直到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将椒江、黄岩两个县级市一起拼合成现在的台州中心城区,境辖椒江、黄岩、路桥3区与临海、温岭2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市人民政府驻椒江区。至此,台州市才结束了有州(市)无城的历史。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源于台州,早已被那些研究“浙江现象”的学者所共识,但在一般的人的印象里,温州人似乎是最先搞起中国民营经济的。正如前文所言,历史上的台州是块贬谪之地,进那里的人和出那里的人都不愿说自己是台州而来、台州而出的人。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州人和温州人一起扛着补鞋机走遍大江南北时,他们着意掩饰了自己的祖籍,都说是来自温州的——温州人天不怕地不怕,烂了名声也不怕。台州人如此谦卑,原因只有一个:外人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个台州!而温州却是大家熟识的,并且也能从地图上找得见的地方。日子一长便成了习惯,连台州人自己都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台州人,加上后来温州人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场上本来就兴谁的名气大,谁的生意就好做。如此一来,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年间,台州人几乎统统称自己是“温州人”了——这份荣辱感在台州人内心压了很久,也很疼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