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1058800000004

第4章 “新苏州”的诱惑(2)

“具体一点说,市区的工业产值去年是146个亿,你新区10年就要达到这个水平,150亿元。”王敏生说完眼睛盯着王金华,看看自己的爱将、这位昆山人有什么反应。

通常情况下,苏州人会谦虚地向领导表示一番惊诧,以便给自己一些“余地”。但这个王金华没有,他缓缓地抬起眼睛,看了一眼市委书记和站在一旁的市长章新胜,几秒钟后蹦出一句话:“150亿不稀奇,关键在政策,启动这关要打好……”

章新胜笑了,他朝书记王敏生看了一眼,意思是说:怎么样,我说他王金华行吧!

当然行嘛!王敏生心想:提拔王金华到市里来,他跟“老伙计”、昆山的吴克铨是有“私下交易”的:你把小昆山搞大搞强了,我苏州怎么办?苏州总不能让昆山压在底下吧!苏州搞不好,我连你吴克铨一起弄来!

王敏生听王金华这么说,心里笑得开了花。

“我什么都不担心,担心的是看你给不给金华他们开发新区的独立操作权和指挥权。”吴克铨对王敏生说过。

后来王敏生和章新胜记住了吴克铨的话,并且在市委常委会上履行了承诺:决定给新区工委和管委会“特权”--县级职权,下设土地、财税、公安、劳动人事、工程管理5个局级编制单位。“可以了,我们先干起来再说。”副县级干部出身的王金华已经觉得市委、市政府给自己的权力够大了,虽然他当时手下只有“七八个人,十来条枪”,但毕竟现在是“县处级”的司令了!

站在荒丘上,王金华顺着风吹动自己的头发,目光转回到眼前的这片运河之边山与水、田野与村庄之上……他的胸脯在起伏、激荡。他感到了站在母亲面前的那种儿子的责任和义务,非常强烈的责任和义务。

当时的新区指挥部设在苏州三元一村的一间50年代造的老房子里,好在指挥部只有4个男人,要不会有点麻烦,因为老房子里没有女厕所,只有一个“坑道”式男厕。

没有女人在场,苏州的男人说话也放粗:“别看这里不像啥样,但我们要干的是创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王金华对自己也对手下的三个拓荒牛这么说。

2000万启动资金能干创世界一流的大业?有人心里冒虚汗。王金华则泰然置之,他提出新区四大发展战略:开放战略,科技战略,人才战略,繁荣战略。

前面三个战略好理解,可繁荣战略算啥?

--这是王金华的思路,也是苏州改革走向世界性的战略思路。

参与新区的各路人马陆续报到后,王金华作了一次新区开发的动员,他一口气将四大战略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个明白:开放战略就是以引进外资为突破口,进而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产业进步与世界同步、具有国际运作能力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开放型的经济发展;科技战略的重点是瞄准高新产业,使区域真正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基地;人才战略,简单一句话就是“能翻多少跟斗,就铺多长的地毯。”目标是造就3支队伍: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国际化动作人才队伍和科技专业人才队伍;繁荣战略是通过三产和社会事业,促进新区的快速繁荣,将新区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苏州城区。

丹桂飘香,迎来了苏州丝绸旅游节。王金华在旅游节上亮相,并四面出击,亮出的牌子是“苏州新区”。那些金发碧眼们大为惊讶:苏州还有一个新区?是什么样的新?

可以去看看嘛!

王金华叫人开车过来,将老外们拉到狮子山大桥上转了一圈。老外们看着苏州城外那处山和水,连连摇头:“王,你的新区很……嘿嘿,很不怎么样啊,与你的昆山差很多。”

王金华不急不躁,礼貌地朝老外们一笑,说:“明年你们再来实地考察,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那时你们会喜欢我们这个新区的。”

老外们很兴奋:“好,明年我们再来!”

“一言为定。明年!”王金华与老外们一一握手,老外们发现他的手格外有力量。

“明年”,是一个约定,是苏州人向世界友人和全中国的一个约定。

为这,沉睡千年的姑苏西郊的那片曾经战马踏蹄的土地开始了沸腾--征地动迁的动员,掀开了太湖之滨的惊天巨浪……

从随伍子胥入城至今几千年未移一寸故土的当地百姓,第一次被现代文明的触觉所撼动,他们有些不适,所以也不想听王金华他们讲的那童话般的明天的故事。于是他们拿起种地的锄头和挑水的扁担,要与那些想让他们搬家的城里人拼死活--宁静的秩序被打乱了,告别的仪式是悲壮的,农民们有权利与他们不了解的真相作最直接的斗争。

王金华派出一位有经验的老同志去做农民工作。老任不愧是“老动迁”专家,对动迁户的心理可谓一清二楚,他的嘴皮子能一溜烟念出几十条动迁政策。但农民们不买他的账,哗啦几十个庄稼汉与动迁人员扭打在一起,年轻的小张不知被哪里来的棍子打昏在地,“冲啊--”一声疯狂的叫嚷,刚刚租借搬了家的新区指挥部被占领了,一个粗大的嗓门在9楼指挥部的窗口边高喊道:“谁敢动我们的房子,就把谁从这里扔下去!”

新区管委会干部们目瞪口呆。

这时王金华来了。

所有目光聚到他的身上。

他说话了:“搬迁,肯定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这是市委的决策,也是全苏州人民未来的幸福需要,没有商量余地。但你们为啥不愿意搬呢?政策有问题?还是我们工作态度不好?”

闹事的农民说:“我们不是有意反对作梗,是你们说话不算数!”

“咋说?”

“你们让我们搬家,可我们搬了之后住哪儿?”

“怪了,不是已经安排你们房子住了吗?”王金华把目光移到老任的脸上。

“安置房子青黄不接,还有几套没落实。”老任说。

“扯淡!”从部队退伍回乡多年的王金华已经好久没这样骂了。但骂归骂,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于是他说:“第一,尚缺的安置房,在年内全部解决,保证家家户户能搬进新房子过年;第二,现在无法安身的几户,全部搬进我们指挥部最好的这个老四合院;第三,因为水灾,老四合院周边还是一片汪洋,抽水、排水的工作全部由管委会来负责。上面哪项工作没到位,你们拿扁担打我耳光!”

“好,有你王主任这话,我们就搬了!”知理和通情的农民们爽快地答应了,他们说他们相信党和政府。

党和政府没有让这些农民们失望,搬迁工作做得精心细致。

“未来的新区建设得再好,如果不把动迁户的安置做好,那等于零。”王金华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一直挂在嘴边上,每一个新区干部心里挂着这样一杆秤:新区要建在人民满意之上。

有多少委屈,有多少难题,他们从来没有计算过,因为他们所想的是:假如我的家被动迁了,我该怎么想?于是所有的困难、所有的愿望从自身的角度去为那些动迁户着想,问题就会解决好,解决得让人感动和满意。新区建设十几年来,动迁的有几万户,不能说没有一点矛盾和难题,但整体而言,是平静的,平静得像苏州人的性格一样,十分地温和。这要归结到苏州人办事的细腻,更要归结到他们能从动迁户的实际利益出发思考问题。为了考证王金华他们干的实效,我特意到了几个安置小区,同当年的动迁户聊了很长时间。他们告诉我:开始不理解,后来看到“政府”给他们盖的房子、安置的工作和社区的环境,以及现在生活在“天堂一样的新苏州”里,他们感到了满意。“是九分的满意。还有一分的不满意,是希望新区有更好的大发展。”一位70岁高龄的老伯风趣地对我这样说。

把镜头重新拉回新区开发初期的那个年份吧。

“明年”到了。老外们又一次来到苏州,再次见到王金华。

“王,我们可又来了啊!”老外笑眯眯地看着王金华,希望他不会食言。

“欢迎!走,我们去新区看看。”王金华走在最前头。

“走--”

浩浩荡荡的队伍,有说有笑。

这“明年”,其实只有三个月时间,因为上次老外们与王金华相约在去年的金秋时节,现今虽跨了一个年份,但实际距离春天的季节也就是3个多月的时间嘛!老外心想:你王再有本事还能把通天的路修好?

“哇,王,这15公里长的中环通、大环通是这3个月里建好的吗?”老外从面包车里下来,脚踩光滑宽阔的水泥大马路的那一瞬间,竟大呼小叫起来。

王金华平静地笑笑:“当然。难道还是上帝给修的?哈哈……我们是不相信有上帝的。”

“厉害!王,你把昆山经验再次运用到了这里!了不得!有你这个速度,我们愿意投资!”老外们知道,在这样讲效益的地方,投资的结果就是成倍的美元和黄金。

“苏州速度”一时在外商中传开。于是,新区的招商开始渐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旋风……

狮子山无愧苏州人气度。那座25层高的金狮大厦象征着新区的“激情燃烧岁月”全面开始。

“金狮”--不知是谁起的名字?但它让我产生联想:金是王金华的金,狮是狮子山的狮,这傲视在狮子山头的王金华及他的战友们在想什么呢?他们在那片曾经是一片荒地的乱石岗上耸立起来的一座可回望古城、可展视太湖烟波的高楼,想着荡气回肠的事业--打桩的夯声震天,溅起万顷波涛,飞卷惊天扬尘,搅得老城里的人纷纷赶来仰望新区“金狮”雄姿:10个月盖这么高的大楼呵!再过10年,这里还不变成大上海了?

嘿嘿,我们要建的是一个新苏州城。全新的,争取超过上海!

王金华心目中的上海是他永远的追求目标,在昆山时他这样想,到了苏州他还是这样想:苏州要赶上海,但苏州不是上海,苏州是文化与历史上的美丽之城。尤其是虎丘之邻、狮山脚下、太湖之滨的新苏州,它该是包孕吴越的文化和太湖的水韵,该是体现横塘的文脉和枫桥的辞章,在保持姑苏的那份永恒的清新优雅与款款流畅之间,寻找出东方威尼斯的巴黎风情和雕凿出具有太湖之大美的现代化文明新城。总之,一句话:新苏州,必须是与古城和谐共处于一地又各显风格的新都市;必须是接连世界最前沿信息,又能体现东方的江南文化元素的国际化经济与生活的城郭;还必须让土著百姓们时刻感受到温馨与安全、朝气与生机、新奇而异彩的家园,同时又让所有异乡新居民落脚生根在这里有种忘却一切的归宿感。

“城市要有体温。新苏州体现的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忱、情感和创造。”王金华平时话不多,但他的目光和思维却是复杂而细腻,并且充满追求精致的智慧。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的要求,更是苏州人民对新区的期待,自然还有那些最后选择苏州作为发展自己事业的外商和国商们的兴奋点。

创业是艰苦的,即使在“天堂”苏州,该吃的苦照样一样也不少。初到新区工作的人至今印象仍极其深刻:“王金华对我们说:你们来新区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准备吃苦,吃尽所有的苦。然后他让有关人员发给我们每人一双雨鞋,因为当时我们的办公区四周都是一片汪洋。”新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第三波浪潮--这就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的1992年中国再次思想大解放的年份。于是当时一批批雄心勃勃的外商和一家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选择了在苏州新区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进行投资。

1992年对新区创业者来说是个难忘的年份。这年11月,王金华从北京拿回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块国字头的金牌,小小四合院一片欢腾。当时的条件还很差,员工们连鞭炮都没买,他们是敲着饭碗庆贺的。“但气氛仍然令我们永生难忘。”王金华回忆说。

什么叫抓住机遇?新区后来的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在此筑巢就是最好的解释: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金牌子挂起来那天开始,美国的普强、杜邦、高达,日本的松下、索尼、三菱、富士通、住友、沙克迪,德国的西门子、百林,英国的迈大、考陶尔兹,瑞士的罗技、迅达,台湾的宏基、声宝等等世界著名企业,项目达190个……这仅仅是三四年时间的成效。1996年8月,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顾问拉卡卡访问新区时,这样盛赞道:“高楼林立的苏州新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近300个外资企业项目和企业落户,总投资达30多亿美元,这在世界上也是极少有的奇迹。你们这里就像一个小‘联合国’。”

苏州新区的“小联合国”别称就这样叫开了。

这一年,苏州新区宾客盈门,而且都是些国际大师级的人物--人类进步基金出版与交流负责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苏盖,法国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沙士雄,哈佛大学林赛……他们漫步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旁,感觉着东方新世界的万千种经济与文化、与自然交融的那种奇妙、新鲜和兴奋。因为他们所处的摩天大厦群林,与粉墙黛瓦的老苏州近在咫尺,那些通天大道又与旁边的小桥流水交错相通……他们认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