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1058800000068

第68章 转型阵痛

2006年3月,刘志庚正式出任东莞市委书记一职。

刘志庚在任市委书记不到一年时间内,做了两件和他的善良性格似乎不太相符的事来--都是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刘志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了摩的司机的饭碗。

按理说,摩的司机这部分人群算是弱势人群,风吹日晒不说,安全隐患不说,每个月能挣的钱也实在有限。那么,心地善良、一心牵挂着弱势群体的刘志庚为何偏偏要端去这些弱势人群的饭碗?

笔者询问他。

刘志庚笑笑,向笔者讲述起他印象至深的一件事来:“那次是全国的检察官检察长在东莞会展中心召开的年会,快散会的时候,东莞的检察长好心地提醒大家:东莞社会治安不好,你们上街一定要小心,最好不要带包,不要一个人出去,最好是两个人一起上街。当时我也坐在主席台上,感到十分难堪。”

这件事对刘志庚触动很大,当时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抓好治安。“我觉得我们东莞现在的经济发展不发愁,关键是要给老百姓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东莞的老百姓慢慢富裕了,但社会治安差,假如你连命都保不住,你这个富裕又有什么意义?”

确实,随着东莞的富裕,其社会治安也显示出令人担忧的一面来。据说,在抢匪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在内地抢一年,不如东莞抢一次。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得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另外,东莞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东莞户籍人口为171万,常住人口697万,再加上流动人口,总人口达到1200万,在广东省排第三,这决定了东莞承载着巨大的治安压力。

2006年4月,刘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重承诺:东莞的社会治安一定要在今年年底得到明显好转,如果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开检讨。

随着这个绝对的“军令状”,一场声势浩大的“治安运动”在东莞拉开了序幕。其中,最大的行动便是治摩(摩托车)。

可千万别小看这治摩。东莞治摩成功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向曾培炎副总理自豪地介绍说:“全国36个城市治摩都是失败的,东莞是惟一成功的城市。”

惟一?治摩难道有那么难?

事实确实如此。不谈远的,就谈广州和深圳,这两家城市都曾采取过治摩措施,可最后因为压力大而以失败告终。许多深圳人还能记起当年治摩时的壮观场面,广场上聚集着几千辆摩托车,黑压压乱哄哄的一片,几千摩的司机们奋臂高呼着口号……即使东莞本身,前些年也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治摩行动,结果也是被几千摩托车围住了政府大楼。

东莞治摩成功后,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过来取经。他们取到了最核心一点:人性化工作,是治摩成功的法宝。

其实,治摩看起来是件具体的事,实际上是在考验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到达一定阶段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

外资以往对东莞都有一种印象:经济发展速度快,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多,因为像摩的这样的一些现象,总在使东莞的发展和形象大打折扣。刘志庚和东莞市领导抓住这种现象大举采取整治措施,其实是通过治表而整治了东莞市发展经济和城市现代建设过程中暴露的本质问题,即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与提高市民素质、强化城市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一切围绕“人”字做文章,换位思考,先将自己谦卑的心点燃,作为火把,这样,再艰难的局面也不会迷失方向。泰戈尔有句话说得好:当我们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万事其宗,有关涉及“人”的利益的事情最难做。

2006年东莞各镇换届时,刘志庚就碰到了一件麻烦事。按国家的新规定,各镇必须将镇委副书记的人数减至两名。当时各镇的镇委副书记大多为4名,有的为5名。

往上提拔,皆大欢喜,但让干部从现有位置下来,那可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早已习惯了能上不能下的事实,除非你犯了错,否则哪有好端端下来的道理?

这真是一件头疼事。

然而,刘志庚不得不硬起头皮来处理这件头疼事。

这件事后来处理得非常完满,可刘志庚当初却不知头疼了多少次。当时东莞32个镇区的正副书记,一共有100多人,刘志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都找他们分别谈了一遍,尤为重要的是,刘志庚可不是约他们来办公室,而是亲自去到镇里,一一登门。那些干部们纵有再大的不情愿,但一看到亲自造访的满脸谦和的书记,内心的委屈便也烟消云散,于是换届工作也就顺利进行。

刘志庚当书记后做的第二件得罪人的事便是东莞人人人皆知的“双转型”。

这件事要比治摩动静大多了,笔者在网站的BBS一看,那可是议论纷纷。刘志庚何必没事找事,给自己揽上一桩既招非议、又得罪人的麻烦事?

“我不能光考虑眼下的,我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替东莞的未来考虑。如果我们现在不迈出这一步,不采取措施,那将来万一国家政策一调整,再加上某些因素,很有可能会造成东莞的产业空心化,到那时候你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那么多酒店谁去住啊?那么多房子谁去租呀?所以,我们当领导的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能舍不得眼前的小利,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千万不能追求一时的政绩呀。哪怕得罪人也要干!”刘志庚说。

透过刘志庚这样的市领导的清醒,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一直乘风破浪,扬帆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料到了眼下,形势发生剧变。可以说,这艘经济巨轮从没像今天这样身处风急浪高、险象环生之境地。

首先,乌云密布的大气候不容乐观。我们日益缩小的世界已经走到了一道受到竞争威胁的“门槛”面前。更为重要的是,东莞这艘经济巨轮经过这么多年的疾驶后,自身问题也开始显露。亮丽的成就背后积攒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对于这些问题,刘志庚曾向笔者简单举了一例:比如说电,东莞2007年用电量为508亿度,超过广州和深圳,位居广东第一。东莞在2007年的产值为3000多亿,而深圳则为6000多亿。“这表明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我们的高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来作为支撑的。成本太高了!还有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人口过多、交通堵塞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因为过去快速发展导致的。如果我们再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话,那接下来的问题会越积越多……”

显然,东莞这艘经济巨轮经过多年的航行,已是负荷过重,四周又是遍藏暗礁,如果还沿着原来的航向前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完成转舵这个高难度动作,东莞才算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2006年4月,刘志庚带领考察团,浩浩荡荡出发去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对广州、深圳、苏州等八个城市逐一进行实地考察。从长三角考察回来不久,刘志庚便在会上抛出了“双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这个思路。他向大家阐明一点:“我们进行双转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当然,我也知道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有一段过程的,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必须要起步就有一个目标,否则怎么往前走?”

会议室里,新一届领导班子又一次把东莞的前途和命运掂过来掂过去,寻找着最为稳妥最为准确的前进航向……

2007年1月9日,在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刘志庚代表东莞市委作了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报告。这是东莞改革开放史上富有重大意义的一幕。从这天起,东莞这艘经济巨轮开始调转船头,驶离了原有的航向。

然而,这艘经济巨轮一旦转航,立马陷入到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细听,波涛声中,似有悲壮的楚歌声在四面唱响。确实,这楚歌声分别来自企业、外来打工者、村集体、老百姓这四个群体。

改革本身就是一场利益的改革,势必会涉及一些人的利益。这四个群体便是这次转型中的利益受损者。

行事缜密的刘志庚心里清楚一点,当你堵死一条路时,作为出台改革措施的政府应该开辟出另一条路,否则将产生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譬如治摩,当你堵死摩托车载客这条路时,那你必须得引导出另外两条路:一是摩的司机的生存之路,二是老百姓的出行之路,因此,只要解决好摩的司机的再就业问题和大公交问题,那治摩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但这次问题可复杂多了,东莞这次的大转型,受影响的群体众多,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说,你必须替这四个群体都引导出相应的一条条路来,这巨大的漩涡才有可能变得风平浪静,充满和谐之美。

先谈企业,这是经济转型的主体。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对转型一事都有抵触情绪。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不利因素,就企业自身而言,他们也有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内在愿望。在这个愿望上,政府需做的便是引导和推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寻求突围之道:东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产业提升的政策,比如将连续五年每年拿出10个亿成立科技东莞基金,用于推动产业提升和企业的升级转型。

再看外来务工者。如何引导他们从低技能工人成为高素质的工人?笔者了解到东莞的做法是:东莞市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对新莞人进行培训,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高的技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能够跟城市一起来提升,跟城市一起进步。

相对来说,企业和外来打工者的问题还好化解,但是,来自村干部和村民的两面楚歌可就不怎么好听了,因为这次转型涉及到村集体和村民们的利益,那可是自己人了。一句话,革命革到了自己头上!

众所周知,东莞几万家企业大多都在村里面,工业区大多在村里。对于眼下的产业转型,村级显然不太情愿,为了解决就业、收租费及发展服务业,他们更乐意留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际情况是,租赁经济是村组两级收入的重要渠道,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多靠的是集体经济。

这次的转型意味着旧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难怪村干部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了。最大的理由便是:“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政府不应该干预,那些老板愿意走就走。”

这可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啊!其冲击力和引发出的争议绝不亚于改革开放后东莞所发生的任何一场重大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改革都是从极“左”的路线中跳出来,革的是旧体制的命,然而这次革命却是革到了自己头上--不仅要从过去的经验、观念和路径依赖中跳出来,还将对既得利益“山头”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刘志庚向笔者坦言道:“东莞当初靠‘三来一补’起家,‘三来一补’对东莞的原始积累有很大的贡献,它的历史作用功不可没。但这种特殊的产业结构到了现在必须得进行调整。汪洋书记看得很准,他对我们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和我们提出的‘双转型’是一致的。这是东莞改革开放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个调整的过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忍住暂时的阵痛,因为要调整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我们还必须要忍得住经济速度的放缓,要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痛割爱。另外,我们还必须要忍得住社会的种种非议……”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正是新一代东莞领导者内心和实际工作中所追求的。东莞由此开始走向了荆棘丛生的未来之路。这是一条布满坎坷的崎岖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辉煌之路。

我们期盼着楚歌声能早一日化为胜利的欢乐颂!

事实上,胜利的前奏曲已经响起。而真正辉煌历史的创造者总是人民群众。说个具体的例子:凤岗镇原有企业1200家,经过转型之后,已减至800家,然而,其经济总量反而上升了20%以上,出口创汇也上升了20%。这不能说不神奇!

说起东莞的未来,刘志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后,速度肯定会放缓,但是迟早会上去。我相信,东莞未来经济应该是高速发展的,环境会更加优美,社会会更加和谐。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树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思想解放促进发展的新跨越……”

沿着刘志庚的世界眼光,我们可以发现,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国要拥有世界级的城市。

无疑,这种世界性的战略眼光更远、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