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担忧,我们不能不对未成年者出国留学引起警惕。在知本社会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时代,拥有一张高等学历的文凭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人的精神素质是第一位重要的,没有了正确的民族自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即使人人都变成了博士,我们的世界和社会也未必是最幸福和最美满的。有位社会学家指出,少年出国留学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从另一条途径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入学率低、教科内容单调呆板等,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后,利用和促进社会力量鼓励民众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与文化包括民族、人文等等方面学习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但在少年出国留学中如不加以科学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就可能出现良莠不分、盲目消极和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家长们不要单一地为躲避孩子参加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或者纯粹为混个“洋文凭”而把子女送出国。因为毕竟国外教育也参差不齐,一些国家的高学历知识未必在中国就有用武之地。而同样的知识和能力,以低于10倍的投入就能在国内大学获得。特别需要引起中国家长和学生警惕的是,国外的某些投机分子一直在打中国下一代的主意,当他们看到中国人对大学教育的那种痴迷程度,往往设下种种烟幕让你钻,到头来,就是全家跳进太平洋也无济于事。
西安市的蓝先生就是这一教训的典型。他在前几年接待一个美国旅游团时认识了一位美籍马尼拉人,这位“热心”的马尼拉人听说蓝先生因上高三的儿子成绩偏差,急着要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以雪将来无学可上之耻,于是便称他的一位朋友在芝加哥某教育学院当院长,可以帮助蓝的儿子办理留学手续。蓝先生当然非常高兴和感谢,向这位马尼拉“友人”交了一万元美金,办妥了儿子去芝加哥留学的手续。一转眼就是两年,儿子说他已“毕业”,准备回国。蓝先生对儿子说,你既然在美国读的书,干脆在那儿找个工作,等几年再拿个“绿卡”,我们全家人也好一起移民到芝加哥。儿子对他说,别隔着大洋想美事了,我那个学校在美国根本没人承认它的学历,我哪儿也找不着工作,假如不回国的话就只有等着挨饿。蓝先生这才知道上了大当,再托熟人一打听,人家对他说:美国人开学校跟香港人注册公司一样简单,出上几百美元就可以了,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国家承认的,尤其是芝加哥,在美国也是出了名的“卖假文凭”的地方。不信,你出300美元,用不着把孩子送出国,我照样可以弄回一个“芝加哥某某学院”的文凭来!蓝先生和儿子吃亏大啦,先不说儿子这两年花去的几十万元,单看看儿子拿回的课本学的那些东西,蓝先生就差没气歪鼻子:一本书上说,西安曾是中国西部的首都。
蓝先生问儿子:你长在西安,不知道西安是中国西部的首都,还是中国历史上的首都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儿子道:我管它答案对还是错?你不是让我出国留学什么都不要管吗,只要把文凭拿回来找个好工作!
蓝先生气得真想从古城墙上往下跳,只是他没有了却一桩心事:“留学”回国的儿子还没有饭碗,得替他铺路打点……
然而,“回头”的蓝先生父子俩发现,在他们的面前并不是宽阔的海岸,已经到了大学年龄的儿子却连张高中文凭都拿不出来。有的招聘单位好奇地问蓝先生:你儿子不痴不傻,怎么连高中都没念完?蓝先生只好说“情况特殊”。他哪好意思为儿子掏出那张芝加哥的假文凭。
新千年刚刚到来之际,西安市的某“展览中心”又张贴起“国际留学咨询会”的大幅宣传广告画。有人见了蓝先生就向他“讨经”。蓝先生只是临转身时说了句:当心狼来了!
走投无路的蓝先生,最后只好跟一个私立学校的高中班联系,将已经过了高中年龄的儿子重新送进本国的学校继续“留学”--留级上学。
想留级就能上学了?对呀!那是“贵族学校”。
“贵族学校”?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在那儿上学?当然。没钱、没大钱的人怎么叫“贵族”?
蓝先生因此又不得不掏了5万元把儿子送进这所“贵族学校”回炉重读高中。“唉,我算是服了,折腾几年下来,口袋空了,儿子学业耽误了,如今剩下的只有整天的唉声叹气。”蓝先生逢人问起他儿子的事时,一脸无奈。〖BT(1+1〗第九章“新世纪高考宣言”:
“
来年不考试!”
“当,当当--!”这钟声是全世界60亿人共同庆贺新千年到来的标志。
“当,当当--!”这钟声是中国人迎接新千年第一个龙年的象征。
我们今天活着的人都庆幸自己成为跨越千禧之年的见证人。我的这部“中国高考报告”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进行写作的,它跟着我一起度过了鞭炮与歌声编织成的世纪欢度日。
我注意到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世界上正在悄然发生一场空前绝后的世界大战,中国同样是参战国之一,而且表现得特别活跃与主动。
这是一场无硝烟的大战。它的武器是“知本”和网络,而不是原子弹与坦克。
不用说,我们的对手是太平洋彼岸的世界第一霸,但是他们此次与我们交手不必像二战期间希特勒向苏联进军时采用飞机大炮加闪电式战术,美国人笑嘻嘻地带着礼物向我们走来:这就是他们通过原全球电脑芯片头号公司的英特尔公司联合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霸主微软公司,一起投资5亿美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20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一项旨在培养一线教师的“未来教育计划”,其计划的大体内容是用1000天时间培训40万名一线教师。推出这项庞大计划的“战略家们”说得很清楚,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今天的教师和学生为明天的要求做准备”。明天是什么?当那个英特尔公司的中国教育事务总代理周红旗
拿着装满皮箱的美金兴奋得高喊“资金数目令人吃惊”时,不知大家是否明白了一个铁的事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21世纪的世界大战其实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曾发生过的战争。美国的战略家们从20世纪中叶的二次大战尾声时期便着手开始了,当时他们和苏联共同进军***老巢的柏林时,苏联人忙于搬走希特勒留下的机械设备,美国人则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取名为“阿尔索斯”的突击队,这支突击队的任务是专门到欧洲战场上搜寻并抢救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然后安全地运往美国本土--当然,这中间德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是首选对象。后来50年的事实证明,美国人的这一招远远超过苏联人搬走机械设备的几十倍工效,他们正是从科学和经济两大方面围剿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并最终达到彻底击败和瓦解它的目标。
现在,美国集中力量对付的是中国。此次发动的对华战争采用的是微笑战术--首先他们在中国开办的大公司给我们“送”来很多高薪就业机会,几乎绝大部分的大学高才生全都收到了他们的麾下。当他们慢慢感觉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同样办法来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时,美国人又送来大礼--微软公司将免费赠送每位一线教师由微软公司自己制造的OFFICE2000专业版和名为ENCARTA的百科全书。“这只是微软帮助每所学校建立一个联网学习社区的承诺中的一小部分。”微软总裁鲍默尔说:未来的孩子和今天在校就读的学生,他们将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互联网是他们学习、生活和感知的最重要部分,也就是说,帮助了今天的学生和未来的孩子进入互联网,那么以后的世界,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微软和英特尔了,而记住了微软和英特尔,就等于记住了美国。
难道你就没有嗅到美国人送来的大礼中早已包裹着浓烈的战争火药味,只是它有点像毛泽东说的“糖衣炮弹”而已。
在不少人糊里糊涂地在这“糖衣炮弹”中当了汉奸和牺牲品时,中国政府的决策者是清醒的,看一看我们近期陆续推出的与美国人抢占人才战略相对应的教育改革措施,就会有一种欣慰--
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旧教材和旧专业的革新;
教学与后勤的分离;
高考也将实行春夏两季进行;
加强青年学生思想与道德教育……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举措,它来之不易,又来得如此迅猛。我们还记得在前年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曾感叹改革步履艰难的中国教育是中国改革的“最后堡垒”。堡垒本来就是最难突破的,而要突破最后的堡垒其难度更可想而知。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从教育部那儿发出的一声声震动山河的教育改革大举措中,激动地看到阻碍中国历史进程的“最后堡垒”,在利斧破竹中,频频呈现满天希望的星光……
历史就该这样阔步向前!
但阔步向前并不意味我们的步伐错乱与盲目。一个不可逆转的国情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横亘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及体制的陈旧。这些“特色”体现在教育问题上,便是我们的大学之门仍然拥挤不堪,门外的大批求知者,将远远超过进门人数的几倍;允许你进了大学,你和你家又交不起学费不得不放弃学籍;入了大学门苦读三年五载后仍找不到工作,或者根本学非所用;等等,等等。
于是,又有许多新老问题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
考大学真是惟一选择?
“考大学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惟一选择!”在一所重点中学里,我当场请一个班级的45名高中生对此问题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共有44名同学举手并肯定地这样回答。有一位女孩子没举手,后来我问她的内心想法,她说:我当然也认为考大学是自己人生的最好选择,但因为我的成绩不如大家,所以不敢举手。她说她的同学们则与她想的绝对不一样,“他们的成绩都不错,而且按照我们学校以往的高考录取率,他们都有希望考上大学。对他们来说,考大学当然是惟一的选择。”
我终于明白:那些凡是有能力和成绩好的孩子都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惟一人生选择。而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才感觉惟一选择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所以才准备了第二、第三选择。另一类孩子自知根本考不上大学,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人生的坐标放在考大学之上--这是一种彻底的放弃。可见,除了彻底的放弃者外,天下的学子和他们的父母都把命运的第一选择放在了考大学之上。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人生坐标系。决定这个坐标系的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更多的则是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就业的压力,当然也包含了某种理念与追求。
有人让我相信,别听一些瞎胡扯,凡是进高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没有一个从骨子里不想上大学,除非他们力不从心或者另有原委,即便是这样,所有的人都抱定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努力加倍地去圆他们心灵深处的大学梦。也正是这种从骨子里和心灵深处涌动与迸发的大学追求,才真正使得中国的高考战火越燃越烈。
我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分析判断,也有理由认为中国人的这种追求本身就极富价值,正是它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大学龙门变得异常神圣和庄严。
然而在听到这种声音的同时,我还听到了另一种被人称为“挑战中国大学”的声音。这是由我们的同行、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先生和他的儿子赵延父子共同发出的。
赵长天主持进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在1999年响遍大江南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文比赛,它能使获奖的小作者可以免试直接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仅一篇作文就能进北大?这使得《萌芽》杂志领导的这场“挑战高考”的作文大赛格外引人注目。问题还不仅如此,正当许多家长和学生纷纷对不用考试就能进入北大的作文比赛产生浓厚兴趣时,赵长天主编又“现身说法”,把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端到了前台,响亮地提出了“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的质问。在全国人民空前热衷于把30%
以上的家庭储蓄准备投入子女的教育、国家大张旗鼓地进行大学扩招时,赵长天父子的这一呐喊,听起来可谓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