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开心抢答知识辞典
1060000000043

第43章 文学知识卷 (4)

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离篆隶不远,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以张旭、怀素为代表,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墨法

墨法是一种书法术语,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楷书形成于汉末,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今天仍沿用。我们现在看到的魏晋时的楷书,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笔势狂放不羁,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结体方严,“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笔法

笔法是书法术语,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

飞白

飞白亦称“草篆”,是一个书法名词。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以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成就最高。宋元明清的书法家都以唐以前楷书为规范。近代以至当代学者更是如此。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书体之一。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美不胜收。”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练书法用的书写材料,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事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

朱耷

朱耷(公元1622~1705年)字雪个,形体古朴自然,号“八大山人”。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权的后裔。传世的唐宋御制碑多以飞白题额,如《晋祠铭》、《昇仙太子碑》等。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削发为僧。朱耷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都是现存的珍品。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行书

行书是汉字书体之一。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楷书是汉字书体之一。

王隐、王愔共云‘飞白变楷制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中北魏的墓志铭比前代都多,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郑燮

郑燮(公元1693~1765年)清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家贫,好读书,强记博闻,应科举为秀才、举人、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全盛于隋唐.也称做“真书”、“正书”。它吸收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后因助乡民胜讼及赈济饥民,得罪豪绅,遭弹劾而罢官。久居扬州,书画文词名重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善写兰竹,尤以墨竹为胜,工书法,融隶书于行楷中,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著有《郑板桥全集》。

翁同龢

翁同龢(公元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瓶生、韵斋,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清代书法家。笔画是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现。他工诗能文,但无严谨的法度约束。隋代以后,精研书画,收藏亦富,其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后人推崇。早年主要学习欧阳询、褚遂良。又学赵孟頫、董其昌,以后又致力学真卿,得其风骨,使翁同龢的书法融南北诸家之长,含英咀华,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冶古今碑帖于一炉,终于开创了苍老遒劲、刚健浑穆、含蓄朴茂的翁体。翁同龢对书学理论与技法也有深刻的研究。

李苦禅

李苦禅是现代画坛大写意巨匠。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楷书注意法度。他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山东高唐县人。李苦禅原名英,号励公。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

年他拜齐白石为师,不久,齐白石看出22岁的他乃天纵英才,笔势流畅,视他为知已,赞赏他道:“英也奇吾心,苦也过吾,英也无敌,将来英若不享大名,世间是无鬼神也!”他的同学林一尽眼见他的困苦,赠他“苦禅”二字。“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成熟于魏晋时代,“禅”乃他擅常之大写意画,他欣然接受,以苦禅为号,更孜孜习画,李苦禅求学艺专,未及毕业,即崭露才华,29岁便成为杭州艺专教授。解放后一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是书法术语。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关山月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公元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那蓬乡果园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从此,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在高氏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下,关山月踏上了对新国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漫长而艰苦的旅程。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三十六计

清张燕昌、陆纪曾有《飞白录》二卷。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书法艺术,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变化多端,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书法家层出不穷,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结构整齐、方正,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笔画沉着,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把隶书形体的扁平改方正.把隶书笔画的“波折”改为平直。书写时较之隶书更为方便,声东击西。

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攻战计

章法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反客为主。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