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073400000020

第20章 中共抢占东北 (1)

日本投降以后,中国政治的主题重新回到国共之争。两党的关系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句话点破了这时双方关系的本质,即"蒋的一切布置是搞垮共产党,我们的一切布置是搞垮蒋介石"。

在国共双方的布局中,争夺东北是至关重要的一招。毛泽东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就曾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最终,在这场事关国共两党生死的争夺中,中共成功利用了美、苏、国民党的矛盾,抢得先机,建立了东北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东北地区东、北、西三面同朝鲜、苏联、蒙古接壤;南面,陆上同华北地区衔接,海上隔渤海同山东半岛相望,人口3000余万,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撤入关内,东北人民从此陷入了日本****的血腥统治之下。东北军一批爱国将领,在民众支持下,自发地组织东北义勇军奋起抗击。中共满洲省委一面派人到各地义勇军中参加抗日,一面组织东北人民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后来,在日军重兵"讨伐"、"清剿"下,抗日联军一部分部队撤退到中苏边境地区活动,小部分仍在日本占领区内进行隐蔽斗争。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八路军在冀热辽边和山东的武装也迅速深入辽南。

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蒋介石得到了东北的合法接收权;同时,斯大林又来电报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合作,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中共中央并没有更多地派遣部队进入东北。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根据延安总部的命令,冀热辽军区司令李运昌就近组织部队挺进辽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中共中央还决定晋绥军区政治委员林枫率千余干部先行进入东北,抓紧时机开展工作;命令原属东北军的山东军区万毅支队等向热河急进,待查明情况后准备进入东北。在1945年8月23、26日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都谈了东北问题。他说:限于中苏条约,苏联不能直接援助我们。我们先派干部去是确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军队去不去,还不一定。要看情况。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用各种手段抢占了华南、华东以至华中的一大批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并依靠美国的支持,利用美国的军舰、飞机运送军队去抢夺华北和东北的重要港口、铁路干线和大中城市。在重庆谈判中,蒋介石把东北问题排除在外,其目的就是要独占东北,不让共产党染指。

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苏联远东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派其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在已经担任沈阳卫戍司令的曾克林陪同下,于9月14日飞抵延安,中共中央的决定不能不进一步发生较大的改变。

当晚,双方举行非正式谈话,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以地方武装名义在东北发展活动问题,贝鲁诺索夫中校表示,只要不用八路军的名义,一切好办,但要求中共部队进入东北时不要与苏军有任何接触,更不要让美国和国民党方面侦知,以免使苏联方面在外交上为难。他同时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希望中共能派负责人前往东北,以便就近交涉,协调行动。

苏军统帅部的上述表示,反映出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由于不相信中共具有与国民党全面抗衡的军事实力,且他们担心美国正虎视眈眈地企图借机卷入中国事务,战后欧洲又是苏联战略重心所在,它在远东只能保持守势,因此苏联方面不想引起任何外交上的麻烦,以致与美国在远东发生冲突。但由于美国一再公开坚持苏联对其势力范围内的中国东北必须遵守门户开放的原则,并准备在中国华北地区登陆,从而对苏联在东北的地位形成明显的威胁,因此,苏联又不能不极力设法巩固自己在中国东北的地位和影响,尽力阻止美国的势力进入东北。在占领东北之后,斯大林一方面公开表示苏军在东北既未与中共接触,更没有支持中共占领东北的企图,而是希望国民政府早日派人接收接防,国共两党尽快达成协定,但另一方面,他又秘密指示在东北的苏军暗中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自己的力量,与中共协调行动,只是必须注意不要引起外交上的麻烦。

苏联的上述态度,自然极大地振奋了中共中央夺取东北的决心。

与此同时,由于这时国民党军队陆续开始接收华东、华南和华中,分散在这些地区的中共新四军各根据地均深感威胁,而东北空虚,背靠苏联,且地域广大,工业发达,物产丰富,因此,中共各地领导人也纷纷建议中央南兵北调,争取以热(河)察(哈尔)和东北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太行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造成由北向南防御,长期坚持的态势。初到东北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人在与苏军负责人商谈后,也一致向中央表示:苏方已经同意在苏军占领区及大城市10公里以外任我发展,各级政权任我接收,因此,"现在是千钧一发,机不可失,取得东北则华北华中即有了依靠,我党地位将为之一变。为争取此决定的一环,其他区域暂时稍受损失,亦应在所不惜"。"此着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甚巨",我必须抽调大批军队,"以最快速度赶来,以制先机"。

这时,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持中央工作。他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到抗战后期党中央制定的"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改变决策方针。

在这关键时刻,他当机立断,于9月17日提出了"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最初提法,得到了毛泽东的完全赞同。9月19日***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根据会议的决议,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大批主力部队昼夜兼程急进,进入东北。在指示中,他向全党明确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特别强调:"只要我们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向北发展"就是要赶在国民党军队前面,向东北发展,以全力争取整个东北。"向南防御"就是要收缩战线,将江南主力撤回江北,相对的集中力量,加强长江以北的防线,便于从邻近地区抽调兵力向东北集结。可见,在"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中,争取东北是核心。

在与苏军代表贝鲁诺索夫谈话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迅速决定成立中共东北局,立即随苏联代表的飞机飞往沈阳,指挥一切。同时,根据曾克林以及胶东过海部队的报告,中共中央得知东北武器甚多,因此下令华中、华北应派遣100个团的干部,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及事务政治工作人员均配备齐全,不带武器,穿便衣,迅速陆续动身前去,延安亦再派几千干部前往,"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

随后,中共军队陆续开始从四面八方开往热察地区和东三省,或陆路,或海路,或武装,或赤手,约10万部队先后踏上了通向热察和东北的道路,中共夺取东北的设想开始成为事实了。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发布后,***就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日夜不停地筹划、指挥和督促我军向东北发展,指示电像雪片一样飞向各中央局和各部队。指示电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一)催调各地部队、干部迅速开进东北;(二)组织各地部队阻碍国民党军队北进,为我军主力先敌进入东北争取时间;(三)组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构;(四)指导东北党、政、军的各项工作。我党很快地收缩了南方战线,江南我军主力全部撤到了江北;从各解放区抽调的大量部队和大批干部迅速地开进了东北。到1945年12月初,只用了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中央调遣10万部队、2万干部进入东北的战略部署。

针对国民党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任命九省二市主席、市长的行动,***设想在东北组织人民自治临时行政委员会,用以和国民党建立的政权相对抗。9月底,他向中央谈判代表团提出了这一意见。我党中央随即采纳了他的意见,在东北相继委任了各省省主席和各市市长,在各地加紧建立起民主政权。

早在1945年8月22日,***就要求进入东北的干部穿便衣,用东北义勇军名义。9月30日,中共中央命令东北我军一律改用"东北人民自治军"番号。10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任命林彪为总司令、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司令、萧劲光为第三副司令兼参谋长;任命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程子华为副政治委员。

至此,东北的党、政、军工作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大军和干部的迅速开进,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及时建立,有力地保证了我党争取东北战略决策的全面实施,促进了我党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开辟。